“盛京滿繡杯”2020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揭曉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以推廣中國紡織非遺為首任,聚合能量惠及社會,于2017年借助中國紡織非遺大會平臺開展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推選活動,至2020年度,已經擴展到46位推廣大使、1名傳播中國紡織非遺友誼大使,8名提名推廣大使。他(她)們均來自各個領域、各行業、各民族的精英翹楚(包括1名外國友人)。今日的紡織非遺非凡成績離不開他(她)們的努力和付出,在推廣的路上,他(她)們以公益之心和自身的影響力為紡織非遺破土開疆。
“盛京滿繡杯”2020年度入選的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傳播中國紡織非遺友誼大使入選理由及使事跡如下:
王素娟女漢族
開物成務文化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傳統工藝協同創新中心副秘書長
入選理由:不斷超越,化平凡為精彩,八零后創業的典范。她專注跨界融合,再造傳統價值,打造創新經典,獲多項公益獎項。她帶領團隊開發了13大繡種成熟商品遠銷國外,對口幫扶近5600名繡娘。她在疫情舉步維艱之際,為非遺人傳播帶貨,挺身“C位”擔當,與傳承并肩,與時代同行。
近年來,王素娟一直專注于傳統工藝跨界產品的研發,首創性地提出“材料+設計+產業”的產業跨界合作模式,即通過整合傳統工藝和工業設計的全產業鏈資源優勢為國內品牌企業進行產品文化再造,提升附加值,打造了數個跨界創新經典案例。如2016年起,自主開發出了“文化+科技”系列跨界產品,其中手工刺繡和藍染3C系列(指紋本、音響、刺繡充電寶、指紋手包)等近三十個SKU的傳統工藝跨界創新產品入駐西西弗、客吉萊、山姆會員店、蘋果APR店等在內的300余家線上線下高端渠道,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8年“雙十二”期間,帶領團隊聯合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與創維電視打造的“刺繡壁畫電視”銷售量超過4萬臺;2019年與無限極萃雅品牌聯合開發的十周年“刺繡美妝禮盒”累計銷售90萬套。
除此之外,她還帶領團隊將手工刺繡工藝過程標準化、產品模塊化,讓刺繡培訓變得更為簡單易行。目前已針對全國13大繡種開發了系列成熟的商品,對口幫扶了貴州、湖南、蘇州、遼寧等地近5600名繡娘,系列跨界創新產品斬獲了“2017中國·揚州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金獎”、“深圳禮物”、“2018中國紅星獎”、“2018德國紅點獎”等一系列國內外知名獎項,同時,2019年被工信部寫入“設計扶貧之非遺活化”案例,入選2018、2019年工信部設計扶貧愛心獎、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獎、第四屆中國工藝“致新獎”創新專項獎等多個公益獎項。
今年3月,疫情讓高度依賴線下體驗的文化企業舉步維艱,非遺文創產品的推廣成本非常高,王素娟主動擔任主播,入駐騰訊直播間,為身邊的非遺守藝人、文創品牌義務帶貨銷售,短期內迅速集結近2000人,100多款產品,50多家企業進入平臺。除文創設計師專場外,直播間還專門為湘繡、臺繡、藍染等傳統手藝人開設專場,向更大的消費群體推介傳統工藝之美,幫助守藝人能夠度過難關;6月,王素娟應邀在“手藝守藝”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公益大講堂上為全國工藝美術從業者進行公益宣講,收看人數超過4.3萬人次。
劉代娥女土家族
湖南省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河土家織錦技藝傳習所負責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織錦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入選理由:她師承祖傳,自幼學藝,她收徒授業,帶領土家織錦工藝走出家鄉。她尊重傳統,敢于求變,將散落于民間的傳統紋樣收集歸檔,融會貫通,博采眾長,其作品多次榮獲國家大獎。作為土家族兒女,弘揚織錦文化是她一生的情懷。
劉代娥,1952年出生于“女勤于織、戶有機聲”的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河村。家里世代從事織錦工作,她十二歲時便跟著祖母開始學習織錦,進入初中后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跟隨大姐劉代玉學土家織錦,她生性聰慧,學藝精心,1978年高中畢業后,便在家專門從事織錦。她的織品頗受市場青睞,在遠近漸有名氣。1981至1985年,她應聘在花垣縣民族織錦廠帶徒授藝;1987年4月,自辦“龍山縣撈車河土家織錦廠”,員工達160多人,產品主要銷往張家界、海南、韶山和花垣織錦廠;1990至1995年,與湘西州輕工局工藝美術研究所試制工場合作,60%的織錦產品由研究所負責銷售,40%自銷;1995年至今,在家里設土家織錦工藝作坊,基本上是訂單產銷,有時還代理部分織錦藝人的產品銷售。
劉代娥還收集散落于民間的傳統圖案,將收集到的各種圖案認真研習、揣摸,將各流派的風格、技法融會貫通,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獲得了專家們的認可。1992年被授予“中國民間名人”榮譽稱號,2005年獲得“湖南民間工藝美術事業突出貢獻獎”,2006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授予“土家織錦工藝大師”稱號,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在幾十年的織錦生涯中,她在苗兒灘、花垣、張家界等地授徒100多人,搜集傳統圖案100多種,經她復制的100多幅土家傳統織錦被貴州民委、湖北民委和湖北民院當作珍品收藏。她師承祖傳、博采眾長,在傳承中求創新,其作品工藝傳統而形式新穎,精湛獨特,受到專家和研究機構的好評。2008年9月20日,作品《椅子花》在第二屆湖南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中獲銀獎;2009年9月,在第三屆湖南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中,參評作品《織錦掛件——粑粑架》獲銀獎;2012年由文化部主辦北京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演”活動,土家織錦榮獲金獎;2018年10月在山東濟南參加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其作品《四十八勾》榮獲“金獎”;2019年9月土家織錦《蛟龍騰躍》榮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
紀俊玲女漢族
常州美勝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
入選理由:二十年的執著與堅守,她推動了草木染非遺技術創新,獲得數十項發明專利,帶領學生用革新成果助力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通過農林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作為植物染領域的開拓者,她用自己的智慧揭示大自然的秘密,主張色彩來于自然,歸于自然。
2008年起,紀俊玲開始從事植物染料及草木染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挖掘因合成染料發展而失傳的草木染技藝,包括草木染原料的收集、植物染料結構分析、染色傳統技藝挖掘、生態染色技藝開發、草木染技藝傳授等系列課題研究。2010年,紀俊玲創立了常州美勝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攻克植物染料工業化與染色技術難題,目前已形成了紅、黃、藍、棕、紫、黑、灰7個基礎色系、28種不同型號的植物染料粉體新產品,解決了植物染料應用于棉、毛、絲、麻這四種天然纖維和織物的關鍵生態染色技術,這些原料大多來源于農林廢棄物。
2016年與蘇州錢小萍宋錦大師工作室合作,采用草木染染制絲線,然后將該絲線用于宋錦織造,還原宋錦本原,制造原汁原味的宋錦。紀俊玲還成功舉辦了2017年“首屆中國草木染大會”和2018年“第二屆中國草木染大會”,并發起成立了中國植物染(草木染)產業聯盟,推動聯盟參加2018秋季上海CHIC展、2019春季上海CHIC展和2019中國品牌日的活動,邀請了廣西賀州瑤繡非遺傳承人、貴州榕江侗族藍染技藝傳承人,以“草木色、山鄉情、藝永續、愛長流”為主題,現場展示了草木染的傳統文化的特殊魅力。2019年6月,組織聯盟成員去韓國、日本交流草木染技術與調研草木染產業狀況,旨在建立國際標準,日本專業媒體《纖業新聞》深度報道了聯盟組織成員赴日本植物染考察之行。
紀俊玲帶領團隊10多年不懈的探索與總結,形成了草木染這一非遺技術創新,已申請發明專利40多項,授權發明專利有23項,發表相關文章10余篇。同時,她還帶領常州大學的學生以草木染為主題進行創新創業,通過農林廢棄物資源化、規模化、產業化、高值化利用,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施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其中,她指導的項目《貴在植染-以植染技術革新助力貴州脫貧致富》獲得2018年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金獎,常大學生得到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親切接見,作為植物染料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航者,有力地推動了植物染料和草木染產業化的發展。
杜綱男漢族
丹東市唐人服飾有限公司創始人
入選理由:作為一名服裝行業從業者,他始終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為理念,沉心挖掘民族服飾文化內涵,探索紡織非遺融合發展新模式。他不局限于傳統的束縛,堅持國際化視野,設計研發之精品多次亮相國際舞臺,用40年的探索呈現東方文明的典雅與氣韻。
杜綱,在新中式民族服飾及朝鮮族服飾等傳統服飾領域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近40年。自創辦“唐人服飾”以來,杜綱始終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理念,設計、生產朝鮮族服飾、新中式女裝等相關傳統服飾品,從2002年至今,分別在韓國大邱寶成會社、韓國釜山露真會社兼任民族原創服飾設計師,每年定期在韓國發布新品,沉心挖掘朝鮮族傳統工藝,守護民族服飾文化,增近與韓國的國際服飾文化交流。
除朝鮮族服飾和新中式服飾的高端定制研發外,杜綱還十分關注紡織類非遺的開發與利用,設計研發了大量手工刺繡、草木染、高端旗袍定制等系列產品,呈現了東方文明的典雅氣韻,并多次亮項各大展覽展演活動,獲得社會廣泛關注。2018年,唐人服飾旗下品牌“古唐東韻”參加“‘旗袍故里’杯首屆國際旗袍模特大賽”并與中國旗袍故里撫順新賓縣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參加“2018首屆滿足服飾文化保護與研究成果展”并榮獲服裝創新類一等獎;2019年,由唐人服飾原創設計的“手繡拼布簾”被國家貿促會選為“一帶一路”的紡織國禮;同年,品牌“古唐東韻”入選“2019首屆中國定制旗袍藝術大賞”品牌,積極參加了“第二十一屆江蘇(南京)國際服裝節暨博覽會”、“中國(大連)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紡織非遺文創品牌特別展”、“首屆中國旗袍文化節暨‘盛京1636’第三屆沈陽國際旗袍文化節”、“2019江南國際時裝周舉辦的時尚之夜”等展演活動。
杜綱表示,作為一名從事民族服飾的工作者,傳承和發展是使命,接下來將積極探索多維融合下的非遺手工藝產業發展新模式,用國際化視野去理解傳統文化內涵,再將其投射到作品中,為非遺文化創承作出不懈努力。
李海龍男漢族
蘇州圣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吳羅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入選理由:羅雖輕,但承之重,這便是他的擔當。面對吳羅瀕臨失傳狀態,他用10年之久成功復原這一古老的傳統織造技藝,解決了工藝壁壘,實現了產品創新轉化,賦予了吳羅新生命,其多幅作品榮膺大獎并被館藏。2012年他應邀參與故宮古跡修復,用吳羅技藝使漆紗窗完美再現。
李海龍出生于蘇州光福,自幼隨父母種桑養蠶,抽絲織綢,1968年開始學習絲織技術,1980年至1986任職于光福繅絲廠,1989年至1994在吳縣江南合成化纖網絡絲廠,拜三代絲門宗師郁石明為師,研究絲綢吳羅織造工藝,1994年至今,任職于蘇州圣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從事紗羅、織錦及相關產品的研發,并拜北京考古研究所王亞蓉老師為師,學習紡織考古。
吳羅織造難度大,處于瀕臨失傳的狀態。出于對羅的熱愛,李海龍一直致力于研究傳承吳羅的織造技藝,如何讓紗羅技藝原汁原味保留的同時,又能適應市場規律、經濟規律、生活規律,實現創新轉化。
2003年,李海龍成功復原并突破了吳羅傳統織造技藝,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2013年6月,吳羅織造技藝(四經絞羅)被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6月,李海龍被蘇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吳羅織造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吳海龍利用掌握的吳羅織造技藝,先后參與許多重大課題的研究以及開發了大量的吳羅文創產品。2011年,妝花羅“錦上添花”、織金錦“蘇州太湖”、“十全十美”作品分別獲第十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2013年1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合作創立“中國古代錦羅織物實驗考古研發中心”,同年,與北京服裝學院合作為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復制了13套敦煌服飾展品;2014年,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了李海龍所制官服羅衣、古宮織物、蝙蝠紋紗羅等多件作品;2015年,與中國絲綢檔案館、蘇州絲綢博物館專家合作以漳緞祖本檔案為藍本,恢復了蘇州失傳60多年的古漳緞生產技藝;2018年,與著名設計師楚燕合作,復制新疆文物,作品登上國家寶藏節目;2019年1月,與臺灣時尚設計師黃薇老師合作,為北京故宮項目“宮囍”定制妝花羅面料;2019年12月,與海南省非遺黎錦合作開發雙非遺“黎羅”面料。
張毅男漢族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
入選理由:他拒絕平庸,追求卓越,始終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精神內核,把時尚產品設計融入美好生活。自從事非遺相關教育工作以來,發表了多項科研成果,培訓了多批傳承人。作為一名設計文化研究的高校學者,他秉承新時期使命,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己任,主張以國際化語言演繹中國傳統文化,推動中國設計走向世界。
張毅,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級家紡設計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江南大學)責任教授、副主任、文化部非遺司研培計劃咨詢專家庫專家、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主要從事時尚紡織品設計(染織設計)研究及傳統紡織品設計文化研究,所獲科研經費總量超過1300萬元。相繼主持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江蘇省人文社科項目等多項,發表核心期刊以上論文40余篇,指導本科生研究生獲得全國性紡織品設計大賽獲得金銀銅優秀等獎項300多項。
1992年,張毅開始從事非遺相關工作。多年來,在手工印染藝術創新設計研究方面發表多項科研成果。2014年,主持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刺繡藝術創新青年人才培養》并出版專著;主編本科教材《手工染藝技法》被評為2015年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立項建設教材;2016年,研究成果《培育卓越工匠精神發展傳統優秀文化》獲得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二等獎;2019年,主持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立項一般項目《江蘇染織文化史》。2015年至2020年,主持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項目,在江南大學共開班12期,培訓傳承人400余名。
張毅認為推動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校來說也是新時期使命。作為一名從事設計文化研究的高校教師來說,更是一種責任,必須在時尚產品設計中,以中國優秀設計文化為內核,以國際化的形式語言演繹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推動中國設計走向世界。
鄭芬蘭女漢族
杭州小巷三尋手織布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入選理由:她質樸如梭,帶著復興土布的情結,只身走遍大江南北,拜師學藝,走訪偏遠鄉村,尋訪民間藝人,擔起土布紡織技藝的傳承、保護和推廣的使命。以踐行健康溫暖生活為理念,向社會傳達“尋生活本源,悟東方美學”的思想。她搜尋萬把紡梭,記錄背后的故事和風土人情。提出手工村落概念,幫助村民重拾手工技藝。
2004年,鄭芬蘭創建杭州“小巷三尋”品牌,以傳承土布織造技藝,發掘土布生活文化,踐行健康溫暖生活為理念,向社會大眾傳達“尋生活本源,悟東方美學”的思想。在鄭芬蘭的努力下,手工織布技藝迎來了新發展。2008年9月,小巷三尋手工織布技藝列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9月,小巷三尋土布紡織技藝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9月,鄭芬蘭也榮獲第四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鄭芬蘭榮獲“2017年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及“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雙提名。
鄭芬蘭創立小巷三尋手織布開發公司之后,只身走遍大江南北,拜師學藝,走訪很多偏遠鄉村,尋訪當地手工紡織的民間藝人交流技藝,將國內各文化區域的紡織技藝集于一身,為土布紡織技藝的傳承、保護和推廣付出很大努力。鄭芬蘭非常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再造創新,在布機的改良方面獲得一定突破,針對傳統布機效率低、易疲勞的缺點,鄭芬蘭對傳統布機大膽改良,運用杠桿原理改造織機,將布軸等機件加寬,不僅織布效率提高約30%,還提高了布機的舒適性,從技藝體驗角度為出發點,她又一次對老織布機進行改良,設計并制作出折疊式織布機,大大提高了土布紡織技藝的體驗感,將土布紡織技藝與手作概念相結合,用體驗的途徑推廣技藝。2014年獲得便攜式織帶機外觀專利,2016年獲得折疊式織布機外觀設計專利。
18年來,她還搜集16000余把紡梭,40多種的老式織布機,300多種老土布,并且對梭子的資料進行搜集歸檔整理,記錄每一把紡梭的特點以及梭背后的紡織故事與風土人情,初步建成藏品豐富的實物資料庫。此外,她還對失傳工藝進行挖掘,挖掘和繼承,組織技術人員反復試驗,將明朝紡織技術的巔峰之作——云布,成功復原。作為一名傳統技藝傳承者、傳播者,她積極倡導古村落的活化與生產性保護,提出手工村落概念,旨在保護傳統村落的文化載體,幫助村民們重拾手工技藝,并傳承給下一代。
趙宏女漢族
天津工業大學副校長
入選理由: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紡織非遺教育理念,將中國紡織非遺的文化之魂、意境之美、技藝之精傳遞給學生,她始終認為紡織非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體現在技藝傳承,更重要的是所承載文化內涵的延續。她教學與科研成果豐碩,倡導傳紡織技藝,承民族精神,揚中國文化的教育理論,彰顯了一名教育領航者的思想新高度。
作為天津工業大學“雙一流”學科中的紡織經濟工程方向帶頭人,教育部、文化部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高校項目負責人,多年來,趙宏一直從事紡織非遺傳承創新領域相關研究。
她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天津市哲社重點項目,其中《基于“雙主體、雙目標”高校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創新與實踐》獲得第八屆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天津工業大學紡織非遺教育傳承實踐》榮獲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提名獎。趙宏十分注重非遺研究工作,她主編出版了紡織類非遺相關專著4部,其中,《中國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為國內首部紡織非遺相關教材,該課程被評為全國“大學素質教育優秀通選課”(非遺領域唯一入選課程)、天津市高校新時代“課程思政”改革精品課建設項目。此外,她還率先開啟高校紡織非遺教育傳承實踐,提出了“點-線-面-體”模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紡織非遺教育傳承新理念,創建了“面向雙主體、立足雙課堂、打造三元融合教育實踐新平臺、實現雙目標”的“二二三二”紡織非遺教育傳承新模式。如開設《紡織非遺—讓世界讀懂中國之美》課程(中文和英文版)、創建全國高校首個紡織非遺學研館、組建全國首個紡織非遺產學研聯盟等。
近五年,在人才培養方面,趙宏培養學生8000余名(含56國3000余名留學生);培養傳承人群200余人,輻射培養5700余人,精準扶貧1000余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一直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紡織非遺教育傳承理念,向在校學生和社會大眾呈現著中國傳統紡織非遺的文化之魂、意境之美、技藝之精。紡織非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是技藝傳承,更重要的是所承載文化內涵的延續,傳紡織技藝,承民族精神,揚中國文化!
郝淑萍女漢族
成都郝淑萍蜀繡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董事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入選理由:一根繡花針,百種穿梭技,蜀繡串甲子,畢生為傳承。她認為,傳承人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芙蓉城上,她用自己的靈性繡出蜀繡的靈動,譜出蜀繡的華章。培養蜀繡人才是傳承大計,她更冀望用擔當承載蜀繡未來,使這門手藝薪火不息,代代相傳。
郝淑萍,蜀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蜀繡行業60余年。郝淑萍精通蜀繡一百多種針法,將蜀繡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車擰自如、勁氣生動、虛實得體等特點在繡品中充分發揮體現,使作品質感畢現,生動傳神,其作品被多處博物館收藏,獲得獎項不勝枚舉,其中《豐收季節》、《攻奪瀘定橋的決策》獲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川劇變臉》獲中國人文奧運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金獎并入選亞洲非遺大賽;《芙蓉鯉魚》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中華民族藝術珍品》;《寫意荷花》獲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金獎;《丹巴姑娘》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作品金獎。
除此之外,郝淑萍認為,傳承人既是榮譽,更是一種責任,一定要讓這門古老的傳統工藝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目前,郝淑萍已培養了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8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人。二十年來,她自費租用場地,招收蜀繡學員百余名。近年來,郝淑萍還積極開展了大量的培訓活動,多渠道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蜀繡專業人才,2010年,與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校聯合辦學,設立蜀繡專業,10年來已招收蜀繡專業學生60余名,兩年理論學習和實踐的學習,現已初見成效,學生作品在各類展會上多次獲獎并深受好評。2014年,聯合雙流殘聯開辦蜀繡短期培訓班,6年來已完成15期教學課程,學員達到120多人;2017年,與成都工會、殘聯開辦免費培訓點,3年多已培訓80余人次。
柳建新女漢族
長沙市湘女湘繡有限公司總工藝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入選理由:從事湘繡事業五十余年,主攻人物、山水、花鳥、走獸刺繡,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相當的藝術成就。一個“癡”字訴盡她對湘繡的執著。她秉承“工匠精神”,堅守傳承之心,40多年從未停針,潛心鉆研,探索創新,用一針一線穿起湘繡世界。
柳建新,湘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也是中國刺繡藝術行業中唯一的奧運火炬手。柳建新從事湘繡事業五十余年,主攻人物、山水、花鳥、走獸刺繡,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相當的藝術成就。繡功精細,針法活潑,特別擅長運用湘繡獨創的“鬅毛針”法刺繡虎、獅、貓、狗等動物,質感強烈,酷似活物;繡制的人物肖像,生動逼真,出神入化;雙面全異繡作品更是針技天衣無縫,被譽為“魔術加藝術”。
柳建新是湘繡藝壇不可多得的既能執筆作畫又能操針刺繡的技藝專家,在湘繡藝術的道路上,她潛心鉆研,不斷探索創新,將傳統的湘繡藝術與油畫、水粉、攝影作品相結合,創作了許多珍貴的湘繡作品,多次榮獲包括山花獎、百花杯在內的國家級金獎和省級金獎,并被有關單位、博物館收藏。
有些創作意義非凡,對柳建新的影響乃至一生,其中,1978年,參與集體刺繡的《六孔雀牡丹》巨型繡屏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入選陳列在人民大會堂;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主席誕生一百周年繡制的湘繡雙面立體繡肖像作品《毛澤東》被韶山陳列館收藏;1995年,湘繡巨幅繡屏(2.8×1.9m)《松齡鶴壽》捐贈給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2009年,湘繡雙面繡作品《荷塘情趣》榮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2011年,作為傳承人代表參加由文化部主辦的“守望精神家園——第二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赴臺北、高雄等地進行作品、技藝展示和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部分作品被臺灣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收藏;2016年參加“感知中國——湖南文化走進法國”活動,湘繡作品《童子》在巴黎布隆尼亞宮展出;2020年,創作抗疫湘繡作品《最美逆行者》以及愛國主義題材《復興之夢,文明之獅》。
郭瑞萍女漢族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
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
入選理由:作為一名教育實踐者,她對先輩留下的文化遺產充滿敬意,理性而謹慎的平衡技藝傳承與設計創新的關系,將中國傳統文化及手工技藝真正地融入服裝設計,讓曾經的日用之道重回當下生活之時尚,真正詮釋優秀傳統文化在服裝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復興和紡織服裝產業不斷的升級換代,郭瑞萍認為我們應該對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充滿敬意,理性而謹慎的平衡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將中國傳統文化及手工技藝真正地融入服裝設計,努力讓曾經的日用之道重回當下生活之時尚。
近年來,作為服裝設計行業的教育者和實踐者,郭瑞萍一直在嘗試如何讓紡織非遺以更美、更精致的方式在生活中呈現出來。一方面在教育教學中浸潤傳統文化、非遺技藝的內容,讓紡織服裝發展的明日之星們熱愛紡織傳統技藝。每年寒暑假,郭瑞萍都會組織學生開展大量的田野調研,讓孩子們真正了解傳統文化與手工技藝的魅力;另一方面,在設計實踐中,她不斷應用并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思路、方法和尺度,努力探索屬于當下的中國氣質,詮釋優秀傳統文化在服裝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019年10月18日晚,一場“雅魯藏布”西藏山南非遺服飾秀在錦繡中華活動中驚艷亮相。這是郭瑞萍先后四次赴山南考察,攜手山南市文化局,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提出的“整體性提升、工程化推進”的總體思路下,從傳統工藝傳承與設計創新入手,立足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傳承,在厚重的民族服飾中注入創新理念,引領世界走向山南的大作。
自2017年以來,郭瑞萍分別以“四時有度美兮天成”“白鷺為霜”“雅魯藏布”為主題,連續三年亮相“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除此之外,2017年,入榜中國設計權力榜TOP100,榮獲中國匠人大會“中國名片”稱號。2018年,入榜2018中國設計權力榜TOP100,榮獲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傳統工藝設計獎”提名獎;2019年,入選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設計雙年展。
游定美女漢族
云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彝繡傳習館館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入選理由:日夜交替,四季輪回,對于樸實無華的她毫無影響和觸動。而作為一名彝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確分外活躍,她成立傳習館義務傳承技藝,帶動貧困地區婦女就業增收,走出國門進行文化交流。敬業愛崗堅守初心,五顏六色的繡線是她人生色彩。
游定美,自幼隨外婆、母親學習刺繡,11歲起當“花匠”幫人畫花、繡花。1999年,被評為云南省美術工藝民間藝人,2007年,被評為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現任祿勸刺繡協會副會長、祿勸人才協會副會長、云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會會員、云南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云南省人才協會會員、云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昆明人才協會會員。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手工藝術的價值,欣賞彝族刺繡的魅力,2014年11月,游定美成立了祿勸彝族刺繡傳習館,是該自治縣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長期免費為上門求學的刺繡從業者及愛好者提供教學及培訓。
她擅長彝族圖案設計及刺繡,作品針法包括挑針繡、掛針繡、壓針繡、平針繡、紗針繡、打結繡、繞針繡、套針繡、盤金繡、窗針繡、梭針繡、馬尾繡等。作品表現形式上有色彩艷麗、天然成趣、寓意深刻的色彩秀;有清秀典雅、花中有花、畫中有畫的青花繡,有淋漓盡致記載、表現彝家生活的場景秀。作品圖案有傳統寓意的牡丹、臘梅、南瓜花、草蘭花及虎、鷹、龍、鳳、喜鵲、魚、蝴蝶等動植物。精良的材質、廣泛的題材、扎實的畫工、豐富的針法、精巧的繡工、深刻的寓意,極致的體現了云南傳統民間刺繡的特點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游定美長期致力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匯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為推廣地區民族文化、帶動地區婦女勞動力就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為了進一步提高祿勸彝族刺繡的對外知名度,游定美先后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各種博覽會、展覽會等50余次,并先后被選派到德國、墨西哥、尼泊爾、新西蘭、孟加拉、緬甸、日本以及澳門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文化藝術交流;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非遺培訓,擔任授課教師培訓學員10000多人次;多次被省、市、縣電視臺報道和多家主流報社刊登。
凱瑟琳·馮·瑞星博女德國
北京德怡華商貿有限公司設計師、創始人
入選理由:作為一名德國設計師,她從不隨波逐流,為尋找心中摯愛的香云紗,扎根中國。二十年來,熱愛從未消減,她用極簡設計,詮釋香云紗純凈的藝術感與價值,賦予了香云紗生機與活力。她用行動證明大愛與情懷,抓住每個國際交流機遇,傳播香云紗之美,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達和平與友誼。
凱瑟琳·馮·瑞星博,出生在德國慕尼黑,畢業于著名的“巴黎高級時裝工會學院”( ECOLE DE LA CHAMBRE SYNDICAL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并在巴黎多家高級定制工作室工作,如CHANEL、Dior等。2000年,為了尋找摯愛的香云紗面料,凱瑟琳來到了中國并在北京以自己的名字創辦了rechenberg品牌,香云紗為她的設計提供了靈感源泉,自此,第一位使用中國非遺面料設計服裝的外國設計師就在中國扎根了。
凱瑟琳熱愛香云紗豐富而濃郁的顏色,和那若隱若現的光澤。出于對香云紗以及自然資源、制作工藝和每一米織物投入的人力時間的尊重,二十年來,凱瑟琳?馮?瑞星博一直把香云紗作為標志性面料貫穿整個品牌,用極簡的設計和精湛的技藝,使得她的設計純凈而極具藝術感。
近年來,凱瑟琳多次應邀參加各種國際性設計論壇以及展演活動,通過交流,對香云紗制作工藝與設計理念進行宣傳。2014年,參加第9屆世界絞纈大會,同時展出自己品牌的香云紗服裝,手工線袢晚禮服作品被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2016年,參加墨西哥第10屆世界絞纈大會并做主題演講,以及展覽展示香云紗服裝設計;2017年,參加北京設計周-青云手工藝論壇,攜帶作品展覽并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講座分享中國傳統茛紗的設計理念;2018年5月,德國使館開放日攜帶rechenberg香云紗作品參加展覽,并做香云紗宣傳講座;同年6月,參加日本名古屋舉辦的第十一屆世界絞纈大會,與大師交流染色技術并攜帶rechenberg香云紗作品參加展覽;2019年5月,攜帶rechenberg香云紗設計作品參加第一屆天然染料雙年展并作香云紗工藝演講;2020年初,疫情在中華大地肆虐時,凱瑟琳毅然決定從德國返回北京,面對口罩緊缺的情況,凱瑟琳立即投入到香云紗抗菌口罩的設計和制作中,希望為身邊的人提供更多地保護。
(入選者按姓氏筆畫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