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絲綢消費國 內銷占比達60%
“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內需成為絲綢產品消費主力軍。我國絲綢內銷占比達60%,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絲綢消費國。”中國絲綢協會名譽會長楊永元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國絲綢業在改革開放中“蝶變”,競爭力增強,品質提升。在“互聯網+”、消費升級的趨勢下,絲綢業煥發新的生機,迎來黃金發展機遇期。
實力增強走入尋常百姓家
我國絲綢業在改革開放中增強了競爭力,從單一的國際市場,轉變為國際、國內市場并重。絲綢是以蛋白質為主的天然纖維,對皮膚沒有刺激,絲綢內衣、服裝、蠶絲被等消費品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我國絲綢行業集中度近年來不斷提升。與2013年末相比,全國規模以上絲綢工業企業數減少195家,降幅為19.7%;單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上升17.4%。
改革開放以前,絲綢產品主要用于出口換匯,一年全國只生產2000多條絲綢雙喜被面,供新婚的年輕人購買。楊永元說,目前在產業水平上,我國絲綢業從以出口生絲、綢緞為主的初級產品轉型升級為生絲、絲綢、服裝等全鏈條產業。絲綢產品的消費品檔次、質量、花色實現了國際接軌。
我國絲綢業出現量增價漲效益好的態勢。來自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有桑園1183萬畝,全國有2000萬名繭農,蠶繭產量達64.3萬噸,扭轉了自2013年以來下滑的趨勢。
在產業布局上,自2006年開始,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東桑西移”、“東綢西移”持續進行,種桑養蠶由東南沿海轉移到中西部的荒坡等地方,不與耕地爭資源。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中西部蠶繭產量、生絲產量、綢產量占全國比重分別為81.6%、76.2%、52.4%,比2013年分別增加16.1、20.5、14.8個百分點。中西部種桑養蠶面積占全國的82%,東部在技術、研發上保持優勢。
技術提升全球布局更趨活躍
近年來,我國繭絲綢行業不斷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推動技術進步,大力開發新產品,拓寬絲綢消費領域,全行業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在工藝上,我國絲綢業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絲綢制造工藝技術。由中國主導的第一個生絲電子監測國際標準最近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浙江巴貝集團研發的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裝備,在產業化應用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已建成年產200噸鮮繭生產線并投產運行。蘇州大學、江蘇華佳集團等單位申報的《溶膠凝膠法對蠶絲和羊毛的阻燃整理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以及浙江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單位申報的《鮮繭生絲的性狀特征檢驗與鮮繭繅絲工藝技術的研究》項目,獲得“紡織之光”2018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獎二等獎。數碼印花、電子圖案設計等新技術在行業大量運用,適應市場對絲綢產品短平快新的變化需求。達利絲綢(浙江)公司運用網絡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實現了車間智能化管理,為引領行業打造智慧工廠做出了表率。萬事利集團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色彩管理系統和數碼雙面印花新工藝,贏得了國際頂尖大牌企業的關注。
各地相繼出臺了配套的政策和措施,調動了龍頭企業投資建設優質繭絲基地的積極性。浙江凱喜雅集團與德宏州隴川縣政府開展戰略合作,投資發展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煉印染及服裝綜合加工產業園。江蘇華佳集團在云南省曲靖市投資建設現代化生態桑蠶產業綜合示范基地,積極探索規模化、工廠化、智能化養蠶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江蘇蘇豪集團、鑫緣集團等大型企業也在云南、貴州、安徽、四川等地積極尋求合作伙伴,為促進我國繭絲綢行業高質量發展夯實了農業基礎。
在產業水平上,從以出口生絲、綢緞為主的初級產品轉型升級為生絲、絲綢、服裝等全鏈條產業。絲綢產品的消費品檔次、質量、花色實現了國際接軌。
同時,社會各界對絲綢傳統文化元素深入挖掘,絲綢+旅游、絲綢+文化、絲綢+創意等快捷融合迅速發展,蠶繭科普基地、絲綢小鎮等新興業態冒出,一批民營企業絲綢品牌崛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滿足消費者對絲綢品質的需求,工匠精神體現明顯。
絲綢業還成為“一帶一路”中率先走出去的先鋒產業。商務部蠶繭辦有關人士介紹,近年來,中國絲綢企業加大了在烏茲別克斯坦、緬甸、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蠶繭產業的投資力度,蠶種、桑苗遠銷希臘、中亞等國家和地區,我國蠶繭絲綢企業全球布局更趨活躍。
“近年來,我國絲綢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廣東絲紡集團積極對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初步與肯尼亞政府就蠶桑產業發展項目達成合作意向,將為非洲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中國絲綢智慧,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中國絲綢力量。中絲集團與泰國帕莎亞公司簽署協議,雙方將在優質蠶桑基地建設、絲綢品牌合作等多領域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凱喜雅集團引進前迪奧女裝設計總監,通過加強產品研發設計,探索培育國際知名絲綢自主品牌。萬事利集團與法國LVMH集團成功簽約,將在品牌、渠道、技術、人才等多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打造高端絲綢價值產業鏈。”中國絲綢協會會長唐琳介紹說。
取長補短 推進小產業大作為
唐琳說:“當前全行業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復雜,要辯證地看待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的變化。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傳統的繭絲綢行業受到的沖擊要遠小于新興產業,繼續下調的空間極其有限。另一方面,國內外經營環境短時間內不會有根本性好轉,可能還會有很多不確定的事件發生;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長不足,也會給行業發展帶來一定壓力。”
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絲綢之路集團公司董事長凌蘭芳說:“當前困難和機遇并存,困難主要體現在突發性,金融性和不確定性方面,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遭到了遏制。在此背景下,我們仍要看到發展的機遇,各級政府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整個消費升級仍有很強的發展勢頭。”談及繭絲綢行業未來的發展時,凌蘭芳表示,蠶桑產業化、繅絲智能化、面料數碼化、市場內需化等方面提升將是繭絲綢行業發展的重點。
“絲綢行業已進入高成本時代,這種趨勢將長期延續下去。近年來,隨著各種生產成本的不斷增加,生絲價格將維持震蕩走高趨勢,但高成本意味著高投入、高風險,準確研判原料產供銷情況,有效防范價格大起大落,是未來絲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絲綢協會秘書長劉文全說。
如何在傳承絲綢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加大創新力度,劉文全認為,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模式創新等,是當前各國絲綢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不僅如此,加強各國絲綢業間的深層次合作,實現抱團發展是絲綢業的必由之路。經濟全球化已成為廣泛共識,盡管各國絲綢業發展情況不盡相同,目前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但如果能夠加強溝通協調,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一定能夠形成合力,推動小產業實現大作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