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韌性|柯橋:從一條街到一座城的傳奇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成就了很多區縣,但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也讓不少區縣經歷跌宕,嘗盡曲折。而紹興柯橋區,則一直延續城市發展自改革開放初期以來的輝煌成績,在經濟轉型的大潮中,它總是能夠揚正帆、把好舵,從而為城區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柯橋,這個被稱為“托在布上的城市”,成功渡過了90年代中后期的紡織業發展危機。彼時,紡織業企業大量破產,以紡織業為經濟命脈的城市,接連沉淪。
但柯橋,卻逆勢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從80年代的“百米布街”,到90年代的“中國輕紡城”,柯橋在不斷尋求創新和變化中,踏準了發展的節奏,也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對于紹興人來說,柯橋的發展歷史,如同一部紹興發展的紀錄片。產業發展始終保持特色、經濟形勢始終保持穩定,在這樣的環境中,柯橋區亮出了自己的名片,同時也樹立起了令人不能小覷的影響力。
今天的柯橋,已經成為紹興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文化提升的內涵所在、環境改善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柯橋區以“騰籠換鳥”培育發展新動能,以“鳳凰涅槃”謀求轉型躍升,堅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發展理念,在工作中展示新作風,體現新作為,樹立新形象,敢于擔當,奮勇爭先,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為地方發展做出貢獻。在“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中,柯橋區排名12位,發展成績有目共睹。
繼往開來 優勢延續
城,因產業而起,隨產業而興,是柯橋發展的真實寫照。柯橋過去最大、如今最強的產業,是紡織。因為紡織業的興起,柯橋從一條不起眼的街,發展成了令人矚目的城。
放眼建國以來的歷史,柯橋并不是唯一憑借傳統紡織業興起的城區,但卻是為數不多歷經不同時代依然在紡織業中占據頭部地位的城區。
柯橋用一次次華麗轉身,契合了一回回時代變遷。沒有被彎道超車,沒有被新潮拋棄,看上去是柯橋“摟緊”了紡織業這棵大樹,但實際上是柯橋引領了紡織業的趨勢。
從一條布街到一座輕紡城,是柯橋在發展上的跨越,同時也是柯橋人步步扎實邁進的結果。沒有什么產業是能夠自然而然長盛不衰的,發展中的柯橋,對此深有體會同時也有部署。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面對國家實行原料配給織棉布的政策,柯橋另辟蹊徑,利用化纖原料不受國家計劃限制的機會,搶抓歷史機遇,通過大量進口化纖設備,改變了產業發展的面貌,大量鄉鎮企業因此而興起,成為柯橋向前發展的動力和基礎。柯橋以化纖為主,再造了紡織工業發展的新氣候,成為全國知名的化纖紡織品生產地和集散地。
從小機會的把握到大機遇的搶抓,柯橋每一次都趕對了節奏,這也成為柯橋產業發展的源動力。
到了1985年,柯橋的面料市場已經初具雛形,來往的烏篷船載著柯橋的布,也成為了產業發展和柯橋建設的一個縮影。從化纖生產到面料交易,柯橋產業多元化的態勢已逐漸顯現。
外國客商在柯橋布料交易市場選購面料
俗話說,花無百日紅。柯橋紡織業走過的路,同樣是坎坷與荊棘并存,但與大多數輕工業城市不同的是,柯橋每次都能夠“突”出困境,找到新路。
1987年柯橋的紡織業規模在擴大,但效益卻開始原地踏步。柯橋開始意識到,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在于產品流通不暢。鄉鎮企業分散作戰、烏篷船進進出出的銷售局面,難以支撐起龐大產業的興起。于是,在政府的主導之下,柯橋輕紡市場拔地而起,不僅為柯橋紡織業發展提供了銷路,同時也建立起了在全國乃至亞洲地區的影響。
柯橋輕紡市場的落成,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集聚了豐富的資源和巨大規模的資金,這一切為柯橋能夠在不同時代實現華麗轉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紡織業的規模在擴大、營利能力在提升,但柯橋并沒有滿足既有成績,以鄉鎮企業為主的企業經營模式,具有天然的弱點,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逐漸興起的時期,柯橋預見到了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于是,對鄉鎮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就成為柯橋紡織業“再生”的重要契機。
面對市場在變大風險也在增加的局勢,股份制改造為企業帶來了根本上的改變。更加科學的企業決策、更加快速的應對能力,讓柯橋紡織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了活力,也為柯橋從一條街到一個區鋪平了道路。
對于任何產業來說,技術都是必爭的高地,紡織業也不例外。在發展過程中,柯橋紡織業曾經受到過來自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同業的沖擊,進口面料開始占據市場,為本地面料企業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危機。
沒有怨天尤人、沒有一蹶不振,柯橋紡織業開始了反思,并積極對標國際先進生產經驗,最終開展了一場以“無梭化”為代表的技術革命。柯橋紡織業以“刮骨療毒”的氣勢,淘汰了曾經為產業興盛立下汗馬功勞的梭織機,并進口了2萬臺設備作為補充,改變了企業的裝備水平,也奪回了被進口面料蠶食的市場。紡織業的韌性,也注入了柯橋發展的進程中,為后來成為紹興乃至浙江首屈一指的城區,帶來了新的力量。
進入21世紀,紡織業的不景氣在全國蔓延,柯橋紡織業如果不能突破,那么也將和國內其它地區紡織業落得一樣的命運。但頑強的柯橋,在外貿這條路上為產業找到了突破口,也為城區的建設打開了新的大門。
2013年,紹興縣撤縣設區,柯橋以紹興城區的姿態,推動著紡織業繼續發展,同時也在一二三產業的均衡發展方面作出了令人振奮的文章,成為了紹興乃至浙江不可忽視的一股經濟發展力量。
如今,柯橋更是依托自身優勢,走自主創新之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尋求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真正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歷史悠久四通八達
柯橋區地處紹興西北部,城內河道縱橫,古橋聳立,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美稱。
近年來,無論是交通、文化產業還是經濟格局,都出現了非常振奮人心的變化。
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期間積累的發展優勢,將成為柯橋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實現突破性發展的基礎。
在道路交通建設方面,柯橋不僅暢通了南部山區與北部城區的溝通,同時還將通過繞城高速的建設,改變東西通行擁堵的狀況。除此之外,柯橋區積極籌劃與杭州地鐵五號線接駁,通過連通杭州,實現交通“大裂變”,從而最終實現以交通發展換取產業發展空間的目的。
交通更加四通八達之后,柯橋積極開發本地文旅資源,通過發展文旅產業,帶動柯橋經濟實現新的增長。
如今,位于輕紡城東北部的瓜渚湖,已經成為了柯橋區文旅產業發展的排頭兵,悠久的歷史和現代化的改造,使瓜渚湖成為了柯橋區的文化中心,各具特色的“四大公園”,成為市民、游客的“打卡地”,這也充分彰顯了柯橋歷史文化的吸引力。優越的自然條件、科學的開發管理,是瓜渚湖能夠帶動文旅產業甚至產生環湖經濟效應的基礎所在,也是柯橋文旅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瓜渚湖是柯橋文旅產業發展的樣板,也帶給區委信心。無論是籌建中的蘭亭文化旅游度假區,還是已經開門迎客的魯鎮,都體現出了特色。有別于國內其它城市文旅景點趨同的現狀,柯橋區在頂層設計上,保障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特色。無論是美食還是景致,魯鎮在游客面前,都可以說得上是“我們不一樣”。
作為一個從魯迅先生小說中“摳”出來的小鎮,魯鎮不僅與小說描述形似,而且在很多細節設計上有了形似的特點,而這,正是柯橋區文旅產業的生命力所在。
開放包容 助力起飛
柯橋的發展不僅得益于它的產業布局、優勢區位,更得益于它的開放氣質。柯橋的開放,已經成為了一種入腦、入心的習慣。柯橋的發展依靠開放、柯橋的開放助力發展。
根據“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指導思想,發展過程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高本土經濟的競爭力。
通過“引進來”,柯橋承辦了紡博會、時尚周,并成功舉辦世界會計論壇、機器人世界杯、世界布商大會、世界模特大賽等世界級活動,對外展示了柯橋的形象,提升了柯橋的國際影響力。
通過積極“走出去”,通過在歐美國際知名面料館建立“紹興柯橋館”、在意大利米蘭設立海外面料展館,從而在高端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為更多產品的輸出探路。憑借優質的產品,柯橋已經得到了國際客戶的認可,并展現出了良好的開放勢頭。
在“絲路柯橋、布滿全球”主題行動推動之下,柯橋紡織業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實現了逆市上揚。在借助“一帶一路”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后,柯橋積極謀劃浙江東盟紡織品自由貿易區平臺,旨在將“一帶一路”上的優質客戶帶到柯橋來,從而強化柯橋的競爭力。
隨著柯橋“朋友圈”的逐漸增大,柯橋也為紡織業發展換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而為柯橋開放提供動力的,除了柯橋本身的包容,還有柯橋在技術、在產品上的“較真”。一個小小的絲巾,柯橋從設計到面料選擇,均投入了最多的心力。國際市場重視知識產權,柯橋便從源頭確保絲巾具有知識產權。國際市場看重技術投入,柯橋便積極對技術進行升級。
磨刀不誤砍柴工,是柯橋在絲巾這件“小事”上的堅守,也是柯橋能夠將小生意做成大買賣的關鍵所在。已經在發展軌道上的柯橋,依靠開放但不依賴,從而保證了更好的自主發展。
有為政府 有效市場
優化營商環境的程度,是“騰籠換鳥”能夠取得成效的決定性因素。柯橋作為“吃改革飯”發展壯大的地區,在改革方面始終堅持以政府效能引領改革,以專業水平服務企業。解放思想是不停步的日常,優化服務是發展中的助力。
柯橋堅持提高辦事效率,并積極對標全國,力爭打造全國數一數二的營商環境。柯橋堅持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以“快一步”、“好一步”為標準,并結合發展實際,積極打造“有為政府”,從而為“有效市場”的打造奠定了基礎。
面對營商環境打造方面的矛盾和問題,柯橋堅持以“一章審批”、“最多跑一次”為抓手,以“即時辦、零上門”為特色。形成了“畝均論英雄”的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并通過積極探索完善“標準地”、“承諾制”以及MO創新型用地試點辦法,不斷在行政審批改革中取得新突破。
如今,柯橋區的營商環境打造,已從基礎階段邁入了提升階段。通過在服務作風和效能方面做文章,確保了優質的營商環境。
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柯橋積極響應更實、更細、更精準的要求,努力使營商環境不僅經得起考察,同時也經得起試煉。
在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結果導向的引領下,柯橋以深化服務指導中心為基礎,不斷打造“親·清”型政商關系。面對企業發展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柯橋確立了保融資暢通工程這一重點,通過赴杭舉辦銀企對接會,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問題,通過為企業牽線搭橋,實現從“輸血”到“造血”模式的自然轉變。
一組數字,見證柯橋營商環境的不斷向好。2018年,銀行不良貸款率創下五年來新低,降至1.0%;存貸款余額增長創五年來新高,達到12.3%。2019年上半年,存貸款余額增速18.75%,位列全市第一;不良貸款率繼續降低至0.77%,金融生態得到了持續優化。
好成績的背后,是柯橋一系列廣獲好評的“動作”。 柯橋區委書記沈志江反復強調說,“無論是‘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基層’的系列特色活動,還是‘靠作風吃飯、憑實績說話’的優良傳統,都為營商環境的不斷向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新常態下的柯橋,讓我們看到了區縣級城市未來發展的樣態,也看到了柯橋發展創新不止步的昂揚姿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