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小平:中國紡織業的“6543”
央廣網北京10月14日消息《愛評論》特別訪談——“編織奇跡的中國紡織業”本期播出:經濟之聲首席評論員陳愛海對話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國人關于穿衣的難忘回憶。回顧新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端小平認為,新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沒得穿到有得穿;第二個階段是從穿得暖到穿得好;第三個階段是從穿得有品位到穿得有個性;現在正在經歷第四個階段——從穿國際品牌到穿民族品牌。
說起新中國紡織業70年來的巨變,端小平列出一組數字:6543。其中,“6”是指我國生產的中高端紡織品服裝,占了全球市場份額的60%;“5”是說我國的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占到全世界的50%;“4”指的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占到全球貿易總量的40%;“3”是指我國紡織行業的從業人數占到全球紡織行業從業人數的30%。
端小平進一步解釋:“我國加工了全球50%的纖維,但是我們做出了60%的中高端產品,這說明我們的加工水平高、產品品質好;與此同時,我們占了全球50%的纖維加工總量,但只用了全球紡織產業工人的30%,這說明我們的效率高、自動化程度高、管理水平高。”
曾幾何時,很多中國人以穿得起外國品牌的服裝為榮,而今天,越來越多人更傾向于穿國產品牌。究其原因,端小平說,一方面是我們東西越做越好,以前國產品牌和國際品牌無論在設計上還是在材料上,以及加工縫制的質量上,確確實實有差距,而現在這個差距已基本不存在;另一方面,以前消費者對洋品牌的崇尚有些盲目,而這些年大家趨于理性,不再一味追求品牌而額外付出更多。未來,特別是對于“90后”“00后”來說,他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富起來”的國家,他們所接觸的產品并不比國外差,甚至在有些方面比國外的還強,所以他們會更加親近民族品牌。
端小平說,盡管我國的紡織化纖行業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和新時代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比起來,還有短板需要補齊。首先是,我們經過長期努力已經追趕上別人了,別人就會加倍地努力,想辦法再一次甩開我們,所以不能松勁;其次,我們在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品牌影響力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和百姓消費需求都還有一定差距。
面對新形勢,中國紡織化纖如何補短板,找準突破口?端小平開出“四大藥方”:
第一,加強基礎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只有把基礎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做好了,才能保持領先。
第二,著力打造百年老店。企業不僅要做好產品,更關鍵的是要聚焦主業。前些年房地產太容易掙錢,很多企業搞到半道去搞房地產了,再搞到半道又搞到P2P去了,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能打造百年老店的。而縱觀國外的大品牌,歷史都很悠久,百年老店意識都很強。
第三,進一步發力高性能纖維。高性能纖維可以用于航空、航天、交通運輸、工業生產、農林、海洋水產、能源、環境保護、通信、醫療衛生、體育器材等諸多方面,是紡織化纖行業發展的新空間。我們過去用10年左右的時間,縮短了和發達國家30年到40年的差距,現在還有15年左右的差距,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上和它們拉平,這非常重要。
第四,更多培養復合型人才和跨界人才。復合型的人才和跨界的人才對整個行業來說非常重要。現在很多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學紡織,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讓全社會認識到,紡織化纖行業關系到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從化纖、到紡紗、到織造、到印染、到成衣,它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很有前途。這個行業已經脫離傳統紡織的概念,實際上和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都息息相關。
“人類要探月、探火星,化纖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他舉例說,現在國家鼓勵和倡導的一些發展領域和紡織化纖都有很密切的關系。比如,和先進制造業對應的是生物可降解纖維,和智能與功能性消費品對應的是智能穿戴,和醫療衛生與對應的是能夠被人體吸收的手術縫合線、紗布。
在環保產業方面,很多高溫過濾材料和除塵材料,用的都是高性能纖維。在建筑與農業領域,也必須用到高性能纖維,比如可降解的農膜和治沙防護網,生物可降解的纖維,又來源于農作物和農作物廢棄物,這也是農產品深加工的方向。
此外,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要讓汽車跑得更遠,一是讓電池電量更足,二是讓汽車更輕。而讓汽車變得更輕,高性能纖維就能發揮重要作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