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中國:對產業轉型的思考
在傳統印象中最普通、最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產業,早已開始了重大的結構分化。能否成為行業龍頭,引領行業發展的方向,這才能在存量經濟時代,獲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這也才是投資機會所在。
服裝行業可謂是中國經濟進入存量時代的領先代表。不論從行業的整體產量、銷售額和盈利水平來看,均顯現出較為明顯的存量經濟特征。但用結構的視角來看,服裝行業的分化正在快速加劇:大眾品類的收入增速放緩幅度往往更大。而私人訂制等新興領域的增長明顯加快。部分企業更加注重向價值鏈高端轉移。
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受兩個數據的觸動,一個是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尤其是前三季度GDP累計同比增速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6.4%,二季度增長6.2%;三季度增長6.0%,對于未來四季度會否破6,已經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相應而來的,是穩增長政策會否進一步發力?
一個是15日公布的9月物價數據。10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9月物價數據,CPI同比增速進一步提高至3%,PPI同比增速進一步下降至-1.2%。并不意外,豬肉價格仍然是影響物價上漲的結構性因素,肉類價格環比上漲15.0%,其中豬肉價格同比上漲69.3%,環比上漲19.7%,加速跡象仍然明顯,影響CPI上漲約0.65個百分點;牛羊肉環比漲幅同步抬頭,環比分別上漲6.8%、4.2%(8月4.4%、2.0%)。
反而引起注意的,是衣著價格,同比上漲1.6%,環比上漲0.8%;其中服裝同比上漲1.8%,環比上漲0.9%。這倒也不奇怪,這也符合置換衣著的規律,一年之內,衣著價格環比上漲會有兩個小高潮,一個在4月前后,夏季換裝,一個在10月前后,秋季換裝。
CPI同比數據亦或是環比數據,能夠反映服裝購置的短期季節性特點,若是把時間拉長,從服裝變化這一個細微的小點上,能夠觀察到中國經濟的變化脈絡,服裝的變化,其實是中國經濟在單個具體行業上的顯現。
簡單類比,服裝行業可謂是中國經濟進入存量時代的領先代表。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在2016年階段性高點后,連續三年出現了回落。而在銷售端表現也較為明顯,出廠環節,全行業平均的銷售利潤率僅在3.5%左右,流通環節,重點流通企業服裝的銷售額的年度同比增速也僅為1.6%,均顯現為較為明顯的存量經濟特征。
而在居民端也是一樣,今年三個季度以來,衣著支出占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在持續降低,除了“其他”大類外,衣著已經是居民消費支出最少的品類了。
上述數據都可以充分的表明,衣著服裝行業早已經是存量經濟的典型代表了。但進入存量經濟之后,行業就“板結”了嗎?就沒有機會了嗎?這個問題同樣可以用來問中國經濟,在進入存量經濟時代,中國經濟就“板結”了嗎?當然不是。
如果用結構的視角,就會發現,在存量經濟時代,分化正在快速加劇。在衣著服裝行業也是一樣。大眾品牌作為服裝行業里份額最大的板塊,其行業需求波動與服裝行業整體需求變化相關性較高,在經濟下行期,受居民收入增速回落的拖累,大眾品類的收入增速放緩幅度往往更大。
相比之下,一些新興領域卻增速極快,例如早已經開始流行的服裝私人定制,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3-2017年,我國服裝定制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2.9%,這遠遠超過服裝行業的平均水平,未來的復合增長率仍然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到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0億元。
如果我們把視角進一步放寬和放長,觀察一下我們的近鄰日本,其實就能看到極為類似的現象。
上世紀50年代,日本通過承接全球紡織工業的第一次轉移成為“制造大國”,進入紡織服裝的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通過貼牌生產(OEM),成為歐美等國紡織服裝工業的海外生產基地。
到60年代后期,全球紡織工業開始了第二次轉移,日本紡織服裝企業開始逐漸把OEM環節,轉移到東南亞、韓國及中國香港等,以減弱國內外的競爭壓力。隨著OEM的遷出,日本本土開始專注于高科技開發,向價值鏈高端轉移。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后,日元大幅升值,如果僅是停留在總量的角度去觀察,就會認為日本的紡織服裝行業進入了衰退期,紡織服裝行業增加值在制造業中的比重,從1950年的24.6%下降到了1998年的3%,可謂“斷崖式下跌”。
但實際上,日本紡織服裝業已經開始了“變形”,從2000年開始,日本的紡織服裝產業,從單一產業轉變為制造業、流通業、廣告業、化妝品服裝及運動、休閑等系列關聯產業的生態系統,出現了一批世界級的設計師,從OEM向ODM(自主設計和加工)再到OBM(自主品牌生產)的演進,形成了“日本品牌、本土設計、海外生產”的全新模式。
如果簡單看總量指標,現階段,日本服裝銷售增速更是遠遠低于中國,長期保持在零增速附近徘徊,但就在衣著服裝行業,仍然崛起了優衣庫。從近年的優衣庫公報數據來看,2019年毛利潤(Gross profit)已經超過1萬億日元,較2013年翻了一番。毛利率長期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這也說明,在存量經濟時代,行業差并不代表所有企業都差。
總有人認為,日本經濟是“失去的20年”,但這是從總量指標、經濟增速的視角得到的觀察,而從結構視角來觀察,所謂失去的20年,其實是產業大轉型的20年,經濟結構大分化的20年。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為6.0%,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低點。在這種情況下,以悲觀的眼光看待中國經濟,其實并不可取。與日本當年相類似,中國經濟也已經開始了一輪產業結構大分化的過程。你是關注虛幻的總量增速下行,還是從結構中把握投資機會,需要認真思考。
來源:李迅雷金融與投資 作者:楊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