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富聯唐琦軍:雙輪驅動 打造工業富聯智能制造新生態
作為富士康的轉型旗艦,工業富聯承載了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任。在規模制造的深厚基礎之上,近年來工業富聯的戰略方向很明確,即智能制造+5G工業互聯網。
“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離不開‘三硬三軟’。‘三硬’主要是指工具、材料和裝備;‘三軟’主要是指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能和工業APP。”9月27日,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20智造業年會”上,工業富聯副總經理唐琦軍闡釋道。
這也是由富士康的歷史推演而來,富士康的成長主要有三個階段:1988-1998年是傳統制造,1999年-2008年是精密制造,2009年-2018是智能制造,如今,工業富聯通過“智能制造+5G工業互聯網”雙輪驅動戰略發展,創建新模式。
談及如何落地時,唐琦軍表示:“其一是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通過‘霧小腦’來提供一系列的解決方案;第二是整合云網端的互聯網平臺,進行賦能;第三要明確制造業中的關鍵問題是什么,然后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推進;最后要打造一個新的生態。”他還介紹道,工業富聯的“燈塔工廠”,可以使得運行效率提高30%,人力優化90%以上。
智能制造要“沉得住氣”
2019年1月10日,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富士康深圳龍華工廠入選世界“制造業燈塔工廠”,成為柔性制造、工業互聯網的標桿。據了解,整條產線幾乎完全采用全自動化制造流程,配備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型設備自動優化系統、智能自我維護系統和智能生產實時狀態監控系統。同時,工業富聯將對外推廣“燈塔工廠”整體解決方案,打造各行業的標桿工廠,目前已經在嘉興等地啟動燈塔工廠建設。
然而對外賦能并非易事,工業富聯的做法是,一方面內部首先做到提質、增效、降本、減存;另一方面,在平移能力的同時,工業富聯先與行業頭部企業合作,建立業內樣板,進而在行業中擴張。
在近日的媒體開放日上,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就談道智能制造的實踐經驗,首先是軟硬平臺的整合。“隔行如隔山,進入新行業時,要了解行業特點,但基礎的架構是相同的,例如工廠的傳感器是一樣的,就有可復制的空間。”李軍旗說道:“我們從OT開始,從做制造開始,要加的是通訊網絡,我們也在做5G、4G,我們缺IT、軟件,就自己培養人,也做投資并購,這就是硬軟整合。”
他還表示:“要沉得住氣,要徹底吃通吃透,把路徑想清楚,把核心問題解決。然后獨善其身把自己做好后進行試驗,最后走出去改變產業生態。”
而構建新生態需要更多的基礎技術,近半年來工業富聯也在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增厚自身的技術壁壘。今年4月,工業富聯對凌云光技術進行戰略投資,促進雙方在機器視覺及人工智能在未來燈塔工廠的落地研發;5月,與中信控股、中信戴卡與華潤水泥簽署合資協議,幫中信戴卡、華潤水泥打造燈塔工廠,并擬共同出資設立服務汽車零部件、水泥、建筑材料等垂直行業專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7月,成為鼎捷軟件的第一大股東,而鼎捷軟件在汽車零部件、裝配制造、IC設計等制造行業有著豐富的軟件實施經驗;同月,工業富聯又與騰訊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打造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數字“燈塔工廠”標桿,并聯合開發工業領域各細分場景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應用落地。
緊抓新基建機遇
與此同時,工業富聯也面臨著外部環境的挑戰,中美貿易摩擦也影響著制造業巨頭,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持續加劇的當下,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成為每個企業當下最重要的課題。李軍旗表示,工業富聯做好了應對風雨、未來變化以及抓住機遇的準備,除了突破核心技術,同時也有全球化的布局,以助力國內大循環和雙循環大發展。
唐琦軍則表示:“2019年度工業富聯有25萬名員工,有8個智能工廠和制造領域3700多件專利,營收突破4000億,我們的業務覆蓋了11個國家。2020年,在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全球肆虐的大背景下,工業富聯依然取得了良好發展局面。”
雖然工業富聯在今年第一季度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第二季度實現反彈,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66.00億元,同比增長6.87%,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1.73億元,同比增長21.85%。
工業富聯正與中國聯通推動深圳唯一的“5G+工業互聯網”應用省級示范園區建設,運用到自主設計的、全球第一款為工業互聯網設計的、獨立組網的5G小基站,還有5G核心網,以覆蓋1000多條產線、53棟廠房。
在科技服務業務領域,工業富聯提出“新基建時代中產業價值升級的合伙人”的新戰略,將對科技服務三大板塊進行升級優化。
在5G、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多個新基建重要領域,工業富聯都正在迅速推進。對于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與新基建的進一步融合創新,唐琦軍談道四大路徑:“第一,以領先的 CT能力助力國內5G和大數據中心等建設;第二,與政府合作建立及經營工業互聯網區域服務平臺;第三,和垂直行業的智能制造及AI管理系統與產業領袖形成戰略合作;第四,連接產業鏈、拓寬生態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