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燎原:那些穿宋褲加拖鞋遛狗的年輕人們
秀場開始檢票后,若水被觀眾的人群擁著擠到水邊的看臺旁。她緊盯著迎面走來的的模特,云鬢彩衣,環佩叮當,裊裊娜娜,葳蕤生光。
模特身上穿的,是本次時裝秀最大的看點——《國家寶藏》與華裳九州設計師合作推出的國寶衍生漢服系列之一——浙江博物館“萬工轎”衍生漢服。若水興奮得滿臉通紅,像是突然想起什么,連忙打開手機進入天貓店下單。距離開賣只過去了十幾分鐘,此時,這款漢服已被搶購一空了。
這是天貓國潮來了聯手華裳九州于6月29日晚在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的國風大賞漢服時裝秀。用若水的話來說,也是“袍子(漢服愛好者自稱)們的潮流風向標”。
有辱漢服文化?“文明衣著是讓人更舒服”
若水,這個25歲的成都姑娘衣柜里掛滿了十幾套漢服。“夸張的時候,一周五天都穿漢服上下班。”若水買的大多是款式比較適合日常穿著的宋制和明制漢服。宋制輕薄簡便,明制端莊大氣。“宋人不同于盛唐富貴繁復的審美,穿衣開始趨向于瘦、窄風格,袖口也設計得偏小,不再一昧追求仙氣飄飄,而是簡約實用,正好方便我們這些上班族搬磚干活。”她打趣道。
漢服穿搭時尚?若水絕不是第一個提出這個概念的人,卻也自有一套漢服日常出行的穿搭心得。
“如果是一個活動范圍不大的場合,比如宴會,我會穿一整套明制衣服:上面立領斜襟長衫,下面配馬面裙,穿弓鞋,配飾按照自己的習慣,我喜歡玉石,簡簡單單一條珠串就能出門。天氣熱,就穿唐風的坦領襦裙,也穿宋抹加褙子,這兩種是輕薄窄袖日常首選。但是到了秋冬天,氣溫下降,明制一定是首選。明制的衣服寬大,就算里面塞毛衣也是看不出來的,非常推薦。”
用這十幾套衣服,若水能玩出幾十種不同的花樣。“只要形制本身沒有問題,如何搭配,當然按自己舒服來。我有時穿襦裙加運動鞋去跑步,有時穿宋褲加拖鞋去遛狗,甚至穿明制再配一頂可愛的帽子。”
也有遇到過被人指責不同制式亂穿有辱漢服文化的經歷。若水只說:“是衣服遷就人,不是人遷就衣服。文明的衣著,是為了讓人更舒服,而不是讓人沉浸在自我感動里。”
網店和國學共推漢服產業
2014年,還在上大學的若水因興趣入圈。那時的漢服遠不如現在為人所知,網店更寥寥無幾。“我的第一套漢服是在一家叫重回漢唐的店買的,那是當時國內第一家開復興漢服的實體店品牌,正好就開在成都的文殊坊。”漢服制作工藝比現代成衣復雜,手工成本高,出貨量少,一套衣服花掉了若水小一千塊,“讓人肉疼”。
除了在實體店購入以外,就只能在裁縫鋪量體裁衣了。“自己選好布料,跟師傅描述想要的款式,有些熟練的老師傅能當場給你畫個大概的模樣出來。但大多時候是兩個人互相比劃,雞同鴨講。有些師傅也沒做過這種,成衣效果只能自己想象了。”
從2015到2016年,隨著傳統國學的興起,漢服逐漸成為話題,慢慢進入大眾視野。在淘寶、天貓上,漢服品牌以燎原之勢蔓延,點燃了漢服同袍們的狂歡。除了制作考究的復原漢服,一些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良漢服也逐漸風靡,對于若水們來說,“選擇更多了,價格更低了,愛好漢服的‘新手’們也可以無壓力買得起。”
漢服網店的爆發式增長,以及近年來諸如“中國華服日”等為推廣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節日設立,讓漢服熱逐漸打破了圈層,受眾也逐漸擴大到了不同的年齡段。“我媽以前看到我朋友圈里發的穿著各種漢服的照片,只當我穿的是古裝戲服,逢人就說我女兒在浙江拍戲呢,搞得大家還以為我是‘橫漂’。”若水笑說,“最近,她打電話給我,說知道我穿的是什么了,是漢服,她在電視上看到了的,甚至還讓我幫她買兩件。”
漢服市場超兩百萬人
為了讓這套老祖宗留下來的服飾被更多人了解與接受,像若水這樣為愛發力的人不少。華裳九州CEO張瑜也算一個。
張瑜公司的主營業務是Cosplay,藝人,游戲。常和古裝打交道的他對漢服的喜愛是自然而然。但也因此受到過質疑“一個做Cosplay的去做漢服?別搞得不倫不類的吧。”他說,“這也難怪,在大家印象里,Cosplay穿的漢服都是網游風,與正統漢服相去甚遠。”
心有不甘,張瑜更加強烈地想要做些什么。他發現漢服市場需求仍然很大,競爭激烈。據中國漢服網統計,截至2018年末,中國漢服市場消費人群已超200萬人。天貓《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數據也顯示,2018年購買漢服人數同比增長92%。但其中不乏新晉的漢服匠人、設計師因為宣傳、流量曝光不夠,店鋪小,缺乏完整供應鏈等原因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也許我們可以搭建一個平臺,用公司在前期二次元業務的資源積累,為這些匠人商家在宣傳和供應鏈上做助力,幫助他們走出窘境。”于是,華裳九州誕生了。“我們邀請一眾大小品牌的漢服商家入駐進來,先后辦過幾場漢服走秀和十城旅拍等活動來擴大宣傳。”自掏腰包,還是為他人做嫁衣,這樣的華裳九州被張瑜的員工們稱做“慈善項目”,而他本人也被大家評為“佛系老板”。
張瑜自己倒是看得很淡,“任何的商業離開了文化,就只會浮于表面。單個商家是賣貨思維,而我們是文化思維,這一點跟天貓主旨相近。”有了天貓店為載體的華裳九州,將所有外部圈層攏到一起,打造起平臺陣地,幫助漢服匠人們更好地變現。
天貓店自今年4月上線后,也不盡是一帆風順。“漢服工藝考究,工期長,很多衣服往往要在預售30-60天后顧客才能拿到貨。這對習慣了在網上快捷購物的人來說,是一種煎熬。此外,工藝繁瑣的漢服幾乎相當于私人訂制,若是顧客退貨便很難進行二次出售,一般情況下售出后是不經退換的,可是天貓有顧客7天無理由退換的條例規定……”
古老的服飾與嶄新的平臺,張瑜“二次元”的思維與電商經濟,橫亙在這之間的是碰撞萬千。怎么辦?“我們開始注重培養客服的基礎素養,通過前期跟客戶詳盡地溝通說明來降低不必要的退貨率。然后鼓勵商家多囤現貨,完善供應體系。在商家選擇上,也會開始更多地考量有新營銷思維的商家。”
漢服設計師的絕處逢生
華裳九州在蛻變,漢服也不斷在設計師牡丹的手中向現代審美進化。
“最早期的漢服我們可以統稱為它復原,就是完全仿照、照搬古畫典籍資料中的服裝版型配色圖案,是完完全全的仿古和復刻。但是古代的服裝很多是不符合現代日常生活需求的。比如及地的裙擺,肥大的袖口。傳統也是需要革新的,想要推廣漢服出圈讓更多人接受,那么它勢必就需要向現代社會的一些需求、習慣進化。”牡丹說,如何將漢元素、漢服融入到我們生活中的環節當中,讓設計變得更加實用實穿,這個是設計師需要平衡的。
作為華裳九州總設計師的他,甫一履職便接到了《國家寶藏》衍生漢服的設計任務。雖是學服裝設計出身,但是國寶與漢服的跨界組合設計也是頭一次。“不要覺得把國寶穿在身上是一件很沉重的事,除了那些氣勢磅礴的款式,我也把國寶元素、漢元素以及時裝元素進行一些結合改良,做了一些皮夾克,八分裙,闊腿褲等款式設計,時尚與古韻的碰撞也許更能推動漢服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比起現代服裝設計,漢服設計師是近幾年漢服火起來以后才興起的新職業。可對于牡丹來說,它卻意味著更多的責任。“中華服裝歷史太漫長了,漫長的歷史容易產生手工藝的斷代和遺失問題,這就需要匠人們靜下心來,一代代地將其傳承下去。”以前從沒接觸過的傳統工藝,形制考察,他開始慢慢查找資料,學習。他說:“接觸到漢服產業的每個人,都在學習和傳承。”
來源:天下網商 作者:黃淑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