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標陷阱到數字化迷思
讀到《指標陷阱》時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偹阏业揭槐灸軌蛳到y研究量化指標缺陷的專著。杰瑞·穆勒采用歷史方法追根溯源,向我們展示了依賴指標進行管理這一傳統的前世今生。針對世界范圍內一些高校、中小學、軍隊、警務、商業與金融,以及慈善事業和對外捐助領域的案例研究,以生動的事實展示了過度依賴量化指標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高校為了提高排名逐漸偏離了科學精神、醫院為了降低死亡率將危重病人拒之門外、士兵為了數敵人尸體的腦袋而丟掉了自己的腦袋、警察為了降低犯罪率而修改檔案、高管為了實現考核在“走捷徑”方面展現出豐富創造力,就連慈善機構都被迫只能做一些短期見效的項目。這些現象似乎已經遍布全球,成為普遍的管理現象。為了讓世界更好,我們究竟應如何面對這些問題?
可貴的是,杰瑞·穆勒不是僅僅提出問題,“你看,這問題很嚴重”。除了展現過度依賴量化指標帶來的問題,作者更執著于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再強調,這本書的本意不是單純地批判量化指標,而是在分析量化指標缺陷的基礎上,讓我們更好地利用指標體系來提高管理效能。
究竟量化指標會帶來哪些非計劃的負面效應呢?杰瑞·穆勒發現:量化指標經常將注意力轉移到測量對象上,導致目標遭到替代,人們為了指標而不是為了目標而努力;由于強調指標的可測量性而催生了短期主義,局限于能測量的、顯性的任務,卻往往忽略了難以測量但是很重要的目標。更重要的是,難以測量的長期項目更容易被忽略;量化指標的收集、溝通、整理、統計分析、匯報經常大大增加了員工的時間成本;而在完成簡單指標后,員工的效應往往會呈現出邊際效用遞減;量化指標還會帶來層層疊加的規則,為了防止員工對指標動手腳、作弊、轉移目標,組織經常制定一系列審查和監督性規則,這些規則的執行只能增加成本和降低效率;如果指標設置不合理,量化指標往往容易獎勵運氣而不是實力;更重要的是,量化指標會讓敢于冒險和創新的人屈服于現有的框架,不得不放下企業家精神。工作本身帶來的激情逐漸褪色,讓員工逐漸丟失了共同目標而選擇單打獨斗等。
這讓我想起《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關于陰陽規律的總結: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當我們用指標讓目標更明確、讓信息更透明、讓責任更清晰的同時,各種負面效果也隨之而來。當然,陰陽平衡之道也經常不是最好的答案。杰瑞·穆勒在本書的最后提出了設計指標時需要認真考慮的十個問題:考慮測量的是什么類型的信息?所測量的信息有多大用處?測量指標多少?不依賴標準化測量會有多大成本,是否還有基于客戶等其他信息的測量?測量要用來實現哪些目的?獲取指標的成本是多少,具體說,為生成這個指標需要的成本和機會成本是多少?詢問高層,為什么需要這些指標?績效指標是怎么定的,誰定的?應當記住,哪怕最好的測量也受制于腐敗或者目標轉移。最后,還要承認可能存在的缺陷。
這本書的啟示是多方面的。首先,與要么向左要么向右的思維傾向相比,這本書更加客觀冷靜。沒有停留在對指標體系的批判上,更沒有因為指標體系帶來的負面效果,而主張直接棄之不用。而是在分析負面效應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更重要的是,杰瑞·穆勒在看到指標的兩面性后,并沒有掉進“度”的“萬金油”觀點里尋求平衡,而是進一步提出了更系統和全面的建議。其次,這本書對執著利用數字化推動管理創新的企業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盡管數字化技術擴散的浪潮把各行各業都帶進了數字化的洪流,但是我一直對數字化持謹慎的態度。如果數字化不能提高生產性的結果,終將成為雨后的彩虹。更重要的是,就像本書揭示的道理一樣,過度依賴數字化的管理容易誤導管理者,讓眾多內心的追求屈從于冰冷的數字。當我們為了數字放下了理想,數字化意義又從何處找尋?如果數字化加強了控制能力,就很容易壓縮創造的空間。這本書以系統的研究為數字化轉型敲響了警鐘,也為如何利用數字化推進管理創新指明了道路。
這本書是對指標體系的徹底反思,在回歸初心的道路上,需要重新反思指標體系的負面效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