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扶貧實踐調研:一道消除物質與精神貧困的持續性命題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正式收官。
從2016年根據國家列出的貧困縣開啟逐年脫貧摘帽,到2017年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后出現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再到2020年11月此前確定的全部832個貧困縣徹底“清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一直以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
在全國范圍內消除絕對貧困,無論是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全人類的消除貧困工作,都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這其中,除了頂層設計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指引之外,企業與合作社的協同聯動、建檔立卡貧困戶之間的互助等,都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企業層面,由于其具備充分的市場化能力,以及對產業的銜接和聯動作用,企業在參與助力脫貧攻堅的各個社會主體中,作用不可忽視。
為此,21世紀產業研究院以碧桂園作為模板,對其扶貧工作的理念、做法、布局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并發布報告《授人以漁:中國就業扶貧實踐樣本》。
從1997年的單個項目幫扶,到2018年對全國9省14縣全面推進幫扶工作,碧桂園自身的扶貧工作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公司在其中的探索凸顯出市場化主體在扶貧工作中能夠發揮角色的多樣性,以及豐富的資源聯通能力。
隨著接下來從精準扶貧走向鄉村振興,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脫貧后返貧,如何克服形式主義、杜絕數字脫貧都是需要加強的重要工作。
而從企業參與層面,繼續充分發揮市場化的能力,并充分調動村民融合的意愿,是核心要義,也將是一個持續性的命題。
回溯來看,歷史上碧桂園其實是從單個扶貧模式,逐步拓展到如今的各點開花。資料圖
因地制宜的“4+X”策略
碧桂園如今提出的“4+X”扶貧模式,“4”指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集團統一部署的規定動作,“X”指結合幫扶地區實際拓展的自選動作,從而做到精準扶貧。
回溯來看,歷史上碧桂園其實是從單個扶貧模式,逐步拓展到如今的各點開花,其一步步綿延而來的發展脈絡,大略可以稱為先試點,再大規模鋪開,并逐漸走向全國的過程。
碧桂園扶貧工作的起點,是從教育扶貧開始的。1997年起,集團及創始人通過捐資助學、開辦慈善學校等方式開展相關工作,并惠及數萬名貧困學子。
在此基礎上,2007年,公司開始參與更多基礎設施建設,比如當年捐資2.1億元幫扶四川馬邊、甘洛,用于修建職業高中、鄉鎮衛生院、通村公路等。
發展到第二階段,碧桂園著手產業扶貧的方式介入,試點駐村扶貧。早期主要以省內地區為主,2010年,公司捐資2億元,駐村幫扶廣東清遠英德樹山村,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苗木產業。僅這一項產業,就為村民累計增收1200余萬元,戶均增收達7萬元。
此后的階段則開始了大規模駐村扶貧。2017年起,碧桂園將樹山村的成功經驗逐步推廣到廣東韶關翁源黃塘村、潮州饒平黃正村、廣西百色田陽央律村等7個定點幫扶項目,并捐資近5億元整縣幫扶英德魚咀村、連樟村等78個貧困村,覆蓋粵桂川三省份多個貧困地區。
第四階段是從2018年開始的,扶貧工作對于碧桂園集團來說,其重要性也上升到了主業的高度,當年公司的扶貧覆蓋面達到了全國9省,全國幫扶項目涉及16省57縣,脫貧超49萬人。
摸索到今天的“4+X”模式,能夠產生顯著效果的是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而黨建扶貧和教育扶貧無疑也是重要的輔助性措施。通過抓好“關鍵少數”、引領“絕大多數”的方式,可以增強當地脫貧的推力和引導力,加上各地都在落實將脫貧寫入黨建工作的“軍令狀”,多方協同無疑可以為脫貧工作的后續開展和落實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而教育扶貧方面,則是從根本上,也是從理念層面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如此能夠輔助支援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從起跑線上為下一代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能夠可持續發揮效用的無疑就是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通過發揮企業對產業發展的洞察和挖掘能力,并串聯起產業鏈的上下游生態,基于此無疑可以進一步促成就業需求的落地。
在此次發布的報告中,21世紀產業研究院通過多點多案例實地走訪的方式,試圖發現碧桂園在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方面累積的經驗成果。
就業扶貧的帶動力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幾年來,就業扶貧已成為各級政府就業優先政策的重要內容,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渠道。
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是推動貧困家庭擺脫貧困見效最快也是最有力的手段,長期堅持還可以有效阻隔貧困代際傳遞問題。
而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資源稟賦、文化特色和產業優勢,不論現狀如何,能夠加以產業化落地與人員參與就業相結合,通常來說都會達到較好的扶貧成果。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介紹,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國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都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扶貧要先扶志,而就業是最好的扶志扶智的方式。
在走訪的案例中,碧桂園貢獻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扶持當地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制定舉措強化當地貧困戶的主體意識,并針對市場對特定技能的需要開展職業培訓。
具體來說,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推動了苗木基地的建設;根據各地的特色農產品和歷史文化優勢,則針對性幫助拓展諸如土豆、羊、刺繡等產業生態的完善和落地。
在此過程中,一方面碧桂園可以根據自身下屬的文化、建筑子公司,以及商品銷售體系完成下游需求的一一對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通過建立利益捆綁和共享的機制,吸引和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主動參與幫扶工作。
前者的優勢在于,當地的特色產品具備獨特性。比如在湖南平江縣,碧桂園發掘了“谷雨煙茶”“老樹茶油”“貢椒系列調味品”“富硒甜酒”“綠色小香薯”等優質產品,并依托集團旗下的碧優選、碧鄉公司、酒店等渠道,幫助其走向市場。
后者的核心在于,公司牽頭與村集體、農戶民主協商,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建立長期穩定合作。比如,在幫扶縣推廣苗木種植產業,按照“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資金運轉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模式,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的苗木農場,同時也可以發動農民采取分散式、房前屋后等不同形式種植苗木,以此帶動當地相關人群的脫貧致富。
截至當前,碧桂園在12縣落地苗木農場近2000畝,通過租用土地、解決就業、財政資金入股分紅等方式幫扶超15000名貧困人口,目前興國、田東、平江、藍田、新河、英德、虞城、東鄉、灤平、舒城10個農場已陸續出貨,產值超過1.3億元。
個體案例的帶動作用是十分顯著的。碧桂園與當地相關部門的聯合推動,吸引一批有意愿通過借助技能培訓改變現狀的貧困戶,支持其在技能培訓后獲得良好的收入獲益,并基于此與這些獲益者一同進一步向更下沉的地區“現身說法”,而不是隔空說教,無疑可以在就業方面帶來極好的帶頭示范效應。
可持續的鄉村振興之路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年,也是鄉村振興的開啟之年。解決了絕對貧困,還要面對更長期、常態的相對貧困問題。建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與鄉村振興戰略是一脈相承的。
“鄉村振興”也出現在了近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最新一次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是,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
如何銜接?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撰文分析,首先要在思路上銜接,對于中西部來說,脫貧摘帽地區仍要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鄉村振興重點,確保脫貧人口和摘帽地區在鄉村振興中不掉隊。
其次,要在政策上銜接,全面梳理需要繼續執行的政策、需要調整完善的政策、需要逐步退出的政策以及需要創設加強的政策。
還要在工作上銜接,2020年后的扶貧工作,從超常舉措向常態幫扶轉變,從集中攻堅向長效機制轉變。總之,就是要有利于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
這與以往的城鄉發展規劃不同,以往頂層設計的表述是“統籌城鄉發展”“以城帶鄉”,實際上是“城市主導、農村從屬”的城鄉發展思路。而鄉村振興的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是要促進城鄉社會現代化經濟體系、民主政治、文化活力、社會治理、生態文明互聯互通。
同時,鄉村振興的覆蓋人群因為已經脫離了初始的貧困戶階段,他們在開放意識上會更具前沿性,進而樂于嘗試新的發展模式;對產業發展助力脫貧的過程有更清晰的認知,在不同形式的制度帶動下,有望帶來更好的發展成果。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實際上從發展產業的邏輯來說一脈相承。“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只有產業振興的經濟基礎好,才能建設好鄉村環境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并最終實現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標。
在消費扶貧的基礎上,同樣要倒逼產業的升級,促進上下游產業的配套和產業鏈的完善,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不僅可以防止返貧,更是增強脫貧地區造血能力和內生動力的關鍵。
碧桂園已相應開啟了探索。在湖南平江縣,其發掘出一帶同時兼具自然風光、紅色文化底蘊,且有較好經濟基礎的鄉鎮,開始了三大產業融合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開發。
其中同樣采取了“企業+合作社+村民”的經營模式。由企業帶動村合作社,進而一并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的發展。
這樣一來,當地村民可以實現從農民到經營者的身份轉變,也可以讓村民和企業等各主體之間形成穩定的正向合作關系,促進項目的良性運轉。
貧困地區發展產業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這既是解決脫貧、防止返貧的關鍵途徑,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產業扶貧可持續,貧困人口的就業就可持續,鄉村振興就有希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