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的醫療“新基建”:邁瑞醫療的“戰疫”樣本
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的公共衛生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給我國未來公共衛生體系“新基建”定下了一個非同尋常的基調。
年初身處疫情中心的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短時間內建立、陸續投入的方艙醫院以及非傳染病醫院的臨時改造,無一不考驗著參與各方的能力。
隨著疫情陰霾的逐步散去,新冠疫苗逐步完成臨床試驗、接連上市,后疫情時代的健康體系、公共衛生的構建來到了新的路口。復工復產、疫情零星反復之后,各大中型城市所面臨的疫情管控、病患收治能力成為輿論焦點和新一輪考驗。
從中央到地方,國家發改委、衛健委先后下發《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關于完善發熱門診和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上海市發布《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等文件,自上而下對于醫療“新基建”的建設規劃和設備配置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從在疫情中交付醫療器械設備,到不斷協調全球供應鏈,確保及時應對突發的制造需求,再到醫療體系的“重整旗鼓”,邁瑞醫療作為國內器械龍頭,全程參與了今年“戰疫”的每一個環節。
“邁瑞作為關鍵醫療設備供應方,在疫情中不僅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而且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這主要是因為在抗擊新冠肺炎前線的背后是整個中國醫療器械相關配套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在協同作戰。”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表示,所謂“新基建”就是大的戰略儲備,“我們要未雨綢繆,把新改擴建醫院搞好,可以更加從容地應對突發公衛事件。新基建也會給我們從業者帶來巨大的機遇。疫情中暴露出我國醫療工業短板,這部分一定要強大起來。”
公衛“大考”
此次新冠疫情的暴發,除了挑戰疾控、發熱門診和醫療機構感染防控體系,醫療耗材與器械商們也迎來了一場的供應戰,口罩、防護服、呼吸機、試劑盒等在疫情期間接連告急。
在疫情高壓下,我國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醫療企業,日夜奮戰在海內外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眾多企業都迅速響應海外防疫需求,將呼吸機、CT、監護儀、防護物資等產品快速支援海外抗疫。邁瑞作為中國領先的醫療器械供應商,也始終堅守在海內外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今年上半年,邁瑞醫療向武漢火神山、雷神山交付關鍵醫療設備超3000臺,向湖北定點救治醫療機構累計捐贈醫療設備總額3300萬元,在全球緊急交付醫療設備近40萬臺。
在中華醫學會第14次全國重癥醫學大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管向東表示,“我們在疫情中聽到的最熟悉的品牌名稱是邁瑞,監護儀、呼吸機,都是大家最得心應手的,也是最能夠讓護士醫生們喜愛的。”
“很多朋友知道邁瑞,是通過今年疫情中的呼吸機。邁瑞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把我們擅長的部分做到最好,發揮了一顆螺絲釘的作用。”李西廷表示,這些在關鍵時刻起到關鍵作用的醫療設備,并不是一天煉成的,“它們背后是整個中國醫療器械產業鏈條的支撐,研發、制造、供應鏈、市場、用戶服務等環節,缺一不可。邁瑞經過近30年的全球市場錘煉,恰好在這種突發性疫情中派上用場。這種迅速反應、召之能戰的能力,不僅反映了我國近三十年在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同時也反映出我國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成果轉化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康焰表示,后疫情時代,ICU建設要考慮“空間可變性與設備可及性”,以保證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自然災害的時候良好應對,實現“平戰結合”。
李西廷介紹,在國內,從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危重病房設備和檢驗設備的同步裝機交付,到武漢同濟、協和,北京小湯山、地壇醫院等重點抗疫醫院,邁瑞提供了70%以上的醫療器械設備。大后方的制造中心從年初二復工,舉集團之力提高產能,不斷協調全球供應鏈,確保及時應對突發的制造需求。
今年3月國內疫情緩和,海外疫情集中暴發,邁瑞收到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抗疫設備需求。在疫情最嚴重的的歐洲,意大利緊急采購近萬臺監護儀、呼吸機。在中標后,邁瑞用15天完成了第一批五千多臺設備的交付和醫院裝機。
政策指路
中國作為第一個從疫情帶來的影響中走出、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主要經濟體,在后疫情時代,進入了加大建設重癥ICU、傳染病醫院、發熱門診等方面的醫療新基建階段。
麥肯錫近日發布的報告《健康第一:通往繁榮的處方》稱,初期估算顯示,此次疫情及其后續影響或將導致2020年全球GDP下滑3%~8%。
隨著全球開始重構公共衛生系統并重建經濟,我們獲得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重新認識健康:健康不僅是一項需要管理的成本,也是一個投資方向。
未來20年,通過推廣現有干預措施,全球疾病負擔有望減輕約40%,中國的疾病負擔可有望減輕約35%,70%以上的收益可通過各類預防措施獲得。把握健康增長機會需要在醫療系統內外將重心轉向預防。這并非易事,需要所有利益相關方攜手促成以下4個必要條件:將健康確立為社會和經濟中的優先要務;將健康納入所有人的議程;改造醫療體系;加大治療等領域的創新。
健康狀況改善有望將2040年的全球GDP拉升12萬億美元,即拉升8%,相當于將年增長率拉高0.4%;同期,中國的GDP將有望拉升1.8萬億美元,即5.6%,相當于將2020-2040年的GDP基線增長總體拉升20%。
疫情沖擊下,全社會從上至下都意識到更健全的公衛體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國家發改委發布《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和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完善發熱門診和醫療機構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之后,各地對于建設規劃和設備配置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據財政部統計,2020年上半年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約3.5萬億元,其中專項債券2.4萬億元,除此以外,國家還發行1萬億元的抗疫特別國債,用于支持各地政府對包括醫療新基建在內的基礎設施投資。
同時此次疫情也暴露了傳染病醫院的薄弱環節,從醫院建設的角度出發,感染患者去常規醫院無法收治等現狀反應了客觀的傳染病防控基礎設施的問題,比如空間、空調、人員動線、排污等條件不匹配所以很難收治病人和控制傳染。
2020年2月8日,國家衛健委和住建部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救治設施設計導則(試行)》,從選址、建筑設計、給水排水、采暖通風等方面指導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醫療機構或臨時建筑的改建、擴建和新建工程項目。
中元國際醫療建筑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孫文章認為,“中國的傳染病醫院設計在早期相對比較薄弱,畢竟全國三萬多家醫院中只有167家傳染病專科醫院。所以經此一役,專科傳染病醫院的建設、綜合醫院傳染病科的升級改造將進一步加速,還可能出現一批‘平戰結合’形式的醫院。這不僅關乎到建筑科技如何為平戰結合醫院賦能的問題,其實也是從長遠投資的角度去建立預防型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
補足短板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對后疫情時代公衛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在政策支持下,許多企業對于醫療“新基建”做出了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新基建的本質,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此次抗疫來看,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醫療體系資源配置效率,已然成為醫療行業必須進行的深度變革。例如,在遠程診療方面,由于5G網絡支持海量數據高可靠、低時延傳輸,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因而使得醫生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診療效率,并減少了醫生接觸感染風險。
如邁瑞提供的“瑞智聯”解決方案,連接床旁所有設備,實現跨科室/跨院區聯動,保障醫生隨時隨地查看病人數據,構建從物聯網層、床旁監護和展示層、遠程數據展示層到臨床數據輸出層的全景圖。
在重視醫療體系建設的階段中,醫藥行業的創新與變革也將加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更加重要。政府也不斷號召要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
李西廷提到,目前我國醫療制造面臨工業基礎薄弱、大而不強的短板。
從行業來看,目前國產零部件生產企業在各方面的投入還是不夠、缺乏積極性,所以產出少,關鍵技術也沒有掌握。“產業鏈還是非常薄弱的,關鍵領域的各個學科技術并不是那么精通。比如機械加工,設備所需的一塊普通鋼板,但是這個板子并不平,各種零部件固定在上面,每一個地方都差一點兒,最后就差很多,導致整體設備就差很多。如果拿這些去跟發達國家制造的產品去競爭,是競爭不過的。”
首先,完善產業鏈結構至關重要。醫療器械不是一個企業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以邁瑞為例,我們要迅速啟動八百多家上游供應商復工復產,才能保證一線搶救病人的應急設備需求。”李西廷建議從國家層面通過政策促進產業鏈的上下游合作,提高風險抵御的能力,多渠道增強零部件企業的投產積極性。另一方面,國際化中也要多元布局不斷提升全球化的供應鏈配套替換和重組的能力。
其次,“只有偉大的市場才能培育出大公司。”李西廷呼吁國內醫療機構的醫學專家們能夠給國產設備更多機會。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能給國產設備爭取到更多使用機會。“國產醫療器械企業在研發創新上要多跟醫院臨床相結合。在企業實驗室里面想出來的有些產品,很可能跟醫院實際上使用是脫節的,會讓醫護人員對國產產品沒有信賴感。”
在國產醫療器械領域,行業比較分散,企業實力相對比較弱,總體的研發投入不夠,價格戰盛行。我國有超過18000家醫療器械企業,其中90%以上規模在2000萬元以下。中國還極度需要航母級,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
李西廷相信,“要想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抓住機遇、打開局面,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把自己擅長的一部分做好,完善整個產業鏈條,才能夠盡快的把中國市場守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