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之年的第三方醫檢:利好加持迎黃金期,行業集中化趨勢凸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在醫院體系被“擠兌”的危急時刻,第三方醫檢機構負重前行,成為“戰疫”中“應檢盡檢”的重要支撐力量。與此同時,第三方醫檢行業也在危機中迎來了黃金發展機遇期。
盡管第三方醫檢在中國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第三方醫檢持續保持高速發展,其在整個醫學檢驗領域中的價值和地位不斷受到認可和提升。在新冠疫情肆虐中,核酸檢測的巨大市場需求,成為第三方醫檢力量快速崛起的重要催化劑。
華南某第三方醫檢從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原本小眾的賽道在今年備受關注,從早期政策面給試劑盒審批開綠色通道,到中國試劑盒暢銷海外,對過去的2020來說,整個IVD(體外診斷)行業來說重燃了希望。”
金域醫學、達安基因、萬孚生物、華大基因、艾迪康等第三方醫學檢驗龍頭企業均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承擔了核酸檢測等重任,他們核酸檢測的規模和效率,為快速遏制疫情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中國“戰疫”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但全球疫情仍在持續蔓延,嚴防境外病例的輸入成為國內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出入境的核酸檢測需求仍高漲。此外,隨著冬春季的到來,目前部分城市出現疫情反復,甚至有的已進入疫情防控的“戰時狀態”。
因此,從目前來看,國內第三方醫檢市場需求仍然較大,行業發展利好態勢沒有改變,隨著行業產業鏈趨于完善,后市發展空間仍然廣闊。
第三方醫檢迎春
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突襲,面對快速蔓延的疫情,全國上下打響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防控阻擊戰。而作為診斷新冠肺炎感染的金標準,核酸檢測成為整個抗疫大作戰中的核心環節。
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曾公開表示,核酸檢測已經成為我們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一把“利劍”,它能夠在短時間內確定疫情規模,同時盡早發現感染者。
疫情暴發初期,在恐慌之中,大量人員涌入醫院,核酸檢測需求瞬間暴發。這遠超尋常的核酸檢測需求量,一時給各醫院檢測體系造成了“擠兌”。因為醫院的核酸檢測效能與實際市場需求已完全不匹配,一般的三甲醫院一天能檢測800到1000例樣本,部分三甲醫院在當時一天僅能檢測200-300例樣本。據統計,2020年1月20日左右,武漢當地發熱門診的日就醫人數已超過五千。
此外,核酸檢測對實驗室的檢測環境和操作設備、檢測人員的專業能力等都有所要求,這是因為核酸檢測試劑盒采用的是PCR分子診斷核酸檢測法。起初,并不是所有武漢“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都具備核酸檢測的資質條件,例如武漢市普愛醫院、武漢市第七醫院。而有檢測能力的醫院在如此巨大的樣本量面前也顯得力量微小。
為加強新冠肺炎的診療,2020年1月末,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醫療機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有關要求的通知》,規定各省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與具備條件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合作開展檢測。
隨后,第三方醫檢機構應勢崛起,承擔起大部分核酸檢測任務,不僅減輕了醫院端的核酸檢測壓力,也極大地提高了核酸檢測效率。2020年2月初,華大基因、金域醫學、艾迪康、康圣達、迪安診斷等13家有條件的第三方醫檢機構加入武漢疫情核酸檢測的“援軍”隊伍中。
2月5日,華大基因正式啟動武漢“火眼”實驗室,核酸檢測日產能提高到了一萬。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下旬,金域醫學累計新冠核酸檢測超過2700萬人份,約占全國核酸檢測總量近十分之一,全集團日檢測產能最高可達35萬份。
除了核酸檢測的應用以外,第三方醫檢機構在基層醫療、遠程醫療上面也存在著重要價值。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推行,基層醫療機構診療需求上升。但不可否認的是,基層醫療機構在醫療設施、檢驗水平等方面均有所限制,而第三方醫檢機構可滿足基層醫療機構的相關醫學檢驗需求,補足基層醫療短板。
“以往第三方醫檢的發展中通常和公立醫院檢驗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沖突,需要平衡,檢測檢驗行業也具備一定特殊性,在一些非一線城市三甲的檢驗科一定程度上不夠重視,投入成本也高,無論是設備還是專業人員都存在很大缺口,這就給第三方醫療檢測機構提供了生存空間。”廣州某三甲醫院檢驗科醫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遠程醫療診斷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在醫院端無法完成大體量的醫療診療時,第三方醫檢機構開始補位,提供影像檢查、遠程閱片服務等,第三方機構的角色日益凸顯。
頭部效應凸顯
一般而言,第三方醫檢機構所設立的醫學檢驗中心又被稱為獨立醫學實驗室(簡稱ICL),指的是在衛生行政部門的許可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于醫院之外、從事臨床檢驗或病理診斷和服務,并能獨立承擔責任的醫療機構。
事實上,ICL行業毛利潤在整個醫療板塊中相對較低。根據Wind數據,2019年ICL行業平均毛利率30%,平均凈利率7%,作為對比,植入器械行業平均毛利率70%,平均凈利率為37%。有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因為疫情的特殊原因,大眾開始對第三方醫檢的關注更大了,但是這個細分領域其實并不大,且毛利不算高,抗疫之中相關企業主要還是在海外市場層面取得了一些盈利空間。”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01年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僅2家,自2012年開始,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增速整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國內第三方醫療診斷行業市場規模約在109億元左右。放眼國際,美國、歐洲和日本獨立實驗室營業收入占整個醫學檢驗行業收入比率分別約為44%、53%和67%。相比之下中國仍不超過5%,與發達國家檢驗市場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行業發展潛力大。
2020年,疫情助推核酸檢測產業鏈發展。核酸檢測產業鏈可粗略區分為兩大板塊,分別為上游試劑盒的生產和下游檢測業務的服務。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包括第三方醫檢機構在內的相關企業順勢崛起,并取得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華大基因業務范圍橫跨核酸檢測產業鏈的上下游。而萬孚生物、達安基因則主要從事核酸檢測上游試劑盒的生產。其中,萬孚生物研發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IgM試劑受到各界廣泛關注。
抗體檢測對比核酸檢測來說適用的范圍更廣,盡管診斷金標準仍是核酸檢測,但抗體檢測采血檢測出結果更快,適用范圍更廣。一般來說,抗原特異性的IgM抗體是人體感染后免疫系統最先產生的抗體,但IgM水平會隨著時間延長而降低;抗原特異性的IgG抗體在感染后一段時間才能形成,在IgM水平降低的同時,IgG會達到峰值。IgG能維持較長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體針對性免疫力,IgG也是唯一一種可以穿過胎盤為胎兒提供被動免疫力的抗體。若IgM水平較高,而IgG水平較低,則提示被檢測對象可能是處于感染早期;而IgG水平較高,則表明被檢測對象處于感染后期或是已經康復。
與上述企業有所不同,在新冠核酸檢測中,金域醫學主要提供下游的檢測服務,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的第三方醫學診斷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94.22%。
而縱觀這些第三方醫檢相關企業,2020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均大幅增加。
其中,以達安基因營收增長幅度最大,實現營收35.60億元,同比增長363.61%;凈利潤15.37億元,同比增長1817.41%;華大基因營收金額最高,實現營收67.52億元,同比增長225.82%;凈利潤27.05億元,同比增長901.68%。
此外,金域醫學實現營收58.27億元,同比增長48.65%;萬孚生物實現營收21.73億元,同比增長52.60%。
營收增長之外,第三方醫檢也成為資本市場熱炒的板塊。截至2021年1月5日收盤,幾大行業龍頭企業中金域醫學總市值達597.47億,華大基因總市值達512.4億,萬孚生物總市值達305.3億,達安基因總市值為297.79億。
基于這樣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參與到核酸檢測產業鏈的布局當中,行業產能也在迅速擴大。
談及第三方醫檢的發展,金域醫學集團高級副總裁汪令來曾公開表示,第三方醫檢的優勢在于專業化和規模化。抗疫后醫療投資市場將會持續升溫,投資和科技研發會進一步趨熱,第三方醫檢市場仍將會持續看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