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快遞大變局:一只“兔子”掀起的內卷是如何折了順豐的腰?
1993年,廣東順德出現了一家名叫“順豐速運”的公司。公司老板王衛,做的是往來于內地和香港之間的“水貨佬”生意。
同年,在浙江杭州湖墅南路沈塘橋附近的一間出租屋內,聶騰飛和詹際盛創辦了盛彤實業有限公司,開展往返于杭州、上海的送報關單業務。盛彤實業后來更名為申通快遞。
滄海桑田,王衛、聶騰飛所開辟的民營快遞江湖,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今非昔比。順豐依舊是王衛的順豐,一躍而成國內最賺錢的民營快遞企業,而申通早已易主(聶騰飛離世后,其弟弟聶騰云后來創辦了韻達股份)。告別草莽生長的時代,民營快遞江湖的“廝殺”如今更是激烈,有人離場,有人常青,更有人“初生牛犢不怕虎”。
順豐一季度的業績爆雷,揭開了快遞行業競爭殘酷的現實。但這也不得不讓人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最賺錢的順豐在盈利上栽了跟頭?
“對現在中國快遞業而言,過去是靠‘運氣’掙的錢,現在就要進入一個完全比拼實力的階段了。”上海交通委郵政快遞專委會副主任趙小敏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未來兩三年內將是快遞行業故事多發期,整個行業也將進入股權并購充分整合的時代。
然而,一些不安的因素,卻將眼下快遞行業的競爭拉回了野蠻時期。當極兔以攪局者之姿在電商快遞領域揮起“價格屠刀”時,經驗豐富的“通達系”毫不猶豫地應戰,祭出了“以價換量”的策略。重資產的順豐陷入價格泥淖,一季度虧損,董事長道歉。
縱觀整個中國民營快遞發展的歷程,龍頭企業的競爭中樞維持著前進態勢——順豐和“通達系”不約而同地“講”起了綜合物流服務商的轉型故事。在這一維度之下,民營快遞企業朝著業務多元化方向,構筑護城河。中國民營快遞進入大變局時代時,哪些因素影響著快遞業蛻變的進程?
催生中國民營快遞行業進步的一個顯著表現是:快遞企業不甘于只送快遞。-新華社
快遞企業不甘于只送快遞
催生中國民營快遞行業進步的一個顯著表現是:快遞企業不甘于只送快遞。
雖然在經營模式上出現了直營式和加盟制的分野,順豐、京東(指京東物流,下同)與“通達系”最終殊途同歸,朝著綜合物流服務商的轉型邁進。
這是一個極具想象力的故事,國際物流市場上已經出現了燈塔式的企業。雙寡頭之爭的聯邦快遞、UPS搭建起從快遞、零擔、供應鏈、電子商務、商業服務全路鏈,讓兩家巨頭企業享受到綜合物流模式所帶來的盈利穩步提升。因此,對于國內快遞企業而言,從單一到多元的發展路徑不可避免,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物流服務綜合化,既是客戶需求多樣化驅動,也是快遞企業內部發展驅動的結果。”一位快遞企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過去十年,電商的高速發展給民營快遞的野蠻生長提供了豐沃的土壤。“通達系”憑借加盟制、“價格戰”等策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但同質化競爭、薄利卻成為快遞行業揮之不去的標簽。相較之下,定位中高端時效件的順豐,在服務和產品定位上體現出了差異,并表現出較高的議價能力。一時之間,順豐也成為民營快遞領域中最賺錢的公司。
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繞不開資本的推手。
2015年底,申通率先向資本市場靠攏,發起了國內“快遞第一股”的爭奪戰。盡管后來被圓通彎道超車,但“通達系”的集體上市,表明資本介入快遞行業的發展已經不可逆。
在這一趨勢面前,號稱“不會上市”的王衛在資本面前低下了頭。以至于至今,王衛都 “經常在問自己”:“順豐是不是應該不上市呢?因為跟我的理想好像越來越遠。”
不可否認的是,資本的介入,加速了民營快遞企業的內生裂變。在資本市場永遠期待新生故事的刺激下,“通達系”、順豐、京東均表明了定位綜合物流服務商的決心。
所謂的綜合物流服務商,即是打造一個以快遞為核心的生態圈。翻看順豐、“通達系”以往的年報,其對未來發展目標的表述異曲同工——無論是申通的“產品生態營造”、圓通的“快遞+”、韻達的“一體兩翼”、中通的生態圈構建,以及順豐的差異化競爭,還是后來各家企業不斷對自身戰略措辭的修飾、更新,大家的目標幾乎一致。
這個變化,伴生著消費升級和零售變革驅動供應鏈基因的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下,制造企業、各級供應商和零售商需要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亟需對供應鏈進行改造升級。與此同時,供應鏈各環節對物流服務的效率、體驗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物流深度嵌入供應鏈各環節成為必然方向,快遞物流企業需要對此變化進行快速響應。
在電商紅利逐漸弱化時,這形成了快遞企業的長期成長邏輯。
“數智化技術帶來的物流產業革命,已經在發生。”物流行業專家楊達卿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生態的構建,在民營快遞企業內部持續發酵。必要時,需要一把手親自下場。
2020年5月28日,中通快遞董事長賴梅松出現在直播鏡頭前。在這場直播中,中通將場地移到了中通云倉倉庫,加強從物流到商流的探索。“中通未來不僅是一家快遞公司,也不僅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是一家平臺公司和生態公司。”賴梅松對媒體評價稱。
綜合物流賽道并不擁擠,但同宗同源的“通達系”在綜合物流服務商的賽道上,出現了競速分化,中通率先“出圈”。
賴梅松那場直播首秀的四個月后,中通迎來了赴港二次上市。上市前夕,中通舉辦了一場客戶開放日,包括中通快遞、中通快運、中通云倉科技、中通商業、中通國際、星航聯盟等在內的集團生態圈各板塊業務悉數亮相,生態圈已具雛形。
民營快遞企業在進行內生裂變時,業務拓展的協同性成為一項關鍵因素。這一點在快運環節的競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尋求快遞之外的新增長極時,快運成為順豐、“通達系”率先染指的領域。然而數年競爭下來,快遞企業中只有順豐、中通和百世從快運環節中跑出來。申通、韻達先后告負。
“快遞企業正在加速進入第二階段的全方位競爭模式中,從公司治理、團隊結構、資金儲備,到解決方案、行業整合度、產業聯合度。”趙小敏認為,下一輪將是更高級別的“戰爭”。
一只“兔子”掀起內卷
在高級別的“戰爭”中,順豐的確走在了最前沿,并帶動著民營快遞企業競爭模式的進化。
“公司不遺余力發展經濟、快運、冷鏈、同城、國際、供應鏈等新業務,從單一快遞企業成功轉型為綜合物流集團,服務客戶基數越來越大,滲透到供應鏈環節也越來越多。”面對投資者的質疑,順豐控股堅持放眼長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當順豐控股爆出一季度虧損的利空后,分析師們卻給予了“寬容”態度。“短期業績雖承壓,但將逐步迎來產能利用率爬坡和管理提升。”安信證券交運分析團隊的此番說辭代表了多數分析師的看法。
然而,當最能賺錢的民營快遞企業在盈利上栽了跟頭后,快遞行業當下的非理性競爭,似乎正拖累著行業前進的步伐,也讓民營快遞企業在跨向未來業態時,進入了競爭內卷陷阱。
2020年,一只“兔子”攪動了后疫情時代的民營快遞江湖。
去年3月份,極兔進入中國快遞市場,并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將其在中國的團隊擴張到15萬人。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極兔平均日配送業務量為2000萬件。對于其他快遞公司而言,這一數據的完成,用了5-10年時間。
在資本市場上,極兔也是風頭正盛。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極兔已經完成了一筆18億美元的融資,投后估值達78億美元。
業務量和融資渠道的“雙豐收”,使得民營快遞企業不得不正視極兔的存在。而早在去年7月份,當極兔表現出苗頭時,“通達系”一度傳出封殺野蠻入侵的極兔。但在“價格戰”的影響下,封殺失敗。
眼前的極兔發展模式,與“通達系”早年的生長如出一轍。在電商快遞同質化競爭難以改變的現狀下,“價格戰”極容易動搖電商件的格局。
“‘價格戰’是市場無序時最容易達到目的的競爭手段。”楊達卿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當前中國快遞市場價格戰,有多種因素導致:一是快遞市場本身未建立市場集約化,市場競爭膠著情況下,打“價格戰”直接有效;二是極兔等新市場主體和部分傳統快遞企業以新模式拓展市場,更愿意以“價格戰”快速贏得局面;三是數字科技正在改變傳統企業的市場格局,數字化的換道期間,讓既有格局逐漸松動,讓有意取得上位的企業愿意以“價格戰”突破。
前述快遞企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戲稱,“跟極兔‘打仗’,仿佛是在跟另一個過去的自己斗。”
顯然,“價格戰”正在讓民營快遞的競爭內卷持續發酵。“鯰魚效應”之下,順豐、“通達系”,似乎還無法及時抽身。
順豐為何折腰?
“因腰部電商件市場均價偏低,且需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有明顯效益,短期對公司盈利帶來一定壓力。”在回應虧損時,順豐如此解釋。
那么,順豐為什么執著進入電商件領域?深層次原因在于,商流對物流的決定性關系因電商競爭格局的演變而再度強化。
“下沉新市場空間被挖掘,拼多多及快手等直播電商平臺的崛起,打開了電商件新的增量空間。”楊達卿認為,制造市場和電商市場是快遞企業的生存土壤,沒有規模化訂單支撐的快遞企業很難續命。
過去十年,“通達系”掀起的價格戰風生水起,順豐兩度入局電商件均不堪成本壓力而失敗告終。然而,時效件業務量增長遭遇天花板,快運、冷鏈等新業務很難快速進入盈利釋放期,順豐不得不重新思考電商業務上的可能性。
憑借去年疫情期間在網絡運行上的先發優勢,順豐從“通達系”手中搶占了不少電商件市場份額,帶來了業務量的迅猛增長。但很快,產能瓶頸出現、資本開支加重,成本快速放大,且順豐再度陷入“價格戰”的泥淖。
需警惕的是,“價格戰”或有加劇的苗頭。近日,號稱有中國快遞行業風向標的義烏,再現每票0.8元的快遞價格。
“同質化和快遞量件分布極不平均的現狀,是導致電商快遞價格戰無休無止的本質原因。”有不愿具名的機構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去年僅義烏的快遞市場份額占全國比例超過10%,“虹吸效應”下,“價格戰”往往容易波及全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