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國民時尚“的確良”如今已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中國開始與世界對話。但面對全球迅猛發展的科技和工業化浪潮,追趕需要幾代人幾十年的奔跑。對每一位奮斗者來說,如何加快中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變得切實而緊迫。
40年前,國家籌資10億,只為了多做兩件新衣服
1954年到1978年,中國人口凈增3.5億,吃飯穿衣都要靠土地種出來,有限的耕地不能滿足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況且“以糧為綱”“棉不與糧爭地”。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考慮通過發展石油化工、化纖,來解決人民的穿衣問題。1978年,龔倫興奉命籌建儀征化纖廠,目標是要為全國人民每人每年提供兩件新衣服。
△原儀征化纖公司黨委書記 龔倫興
四十多年前,用十億元人民幣建一座工廠,簡直是個天文數字,貸款建廠更是聞所未聞。這種獨特的投資建設方式當時被稱之為“儀征模式”。
一期工程每天僅債務利息就達32萬元,這相當于一萬多名員工一個月的工資。但壓力也是動力,儀征人鉚足了勁奮力拼搏。
儀征化纖1984年正式建成投產的第一條聚酯生產線,至今還在運行。到1990年,這里已經可以年產50萬噸化纖和化纖原料,能給全國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做一套“的確良”的衣服。
浙江寧波,鎮海煉化,全國最大的原油加工企業。烏黑的原油被煉制成汽油、柴油和乙烯、對二甲苯,其中對二甲苯是“的確良”的重要原料。
1988年,鎮海煉化在國內率先開展國外原油來料加工業務,開啟了國內加工進口原油的先河。如今,每天6萬噸原油在這里加工煉化,中國石化工業奮力追趕,改寫著世界化纖工業的版圖。
曾經的國民時尚“的確良”如今已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中國的化纖產量也已達世界第一,不僅解決了14億人口的穿衣問題,還出口到全世界。
改革開放,釋放出中國人無盡的活力,每個人都在奔跑中享受著收獲的喜悅。中國已經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的歷史性飛躍。中國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本文內容節選自“央視財經”微信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