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開發資金需求量巨大 亟需拓寬融資渠道
融資渠道,大膽引入私募、風投等。
11月17日,多位礦業資深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五礦集團礦產資源部總經理王炯輝表示,國內企業多是投入自有資金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由于所需資金量很大,出于資金鏈或現金流考慮,企業往往會延誤勘查開發時機。
“民營資本很想進入,但資金有限,勘查開發權都基本掌握在國有企業手中。”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員張新安對《財經》記者分析認為。目前,國家設有境外礦產資源風險開發基金,約30多億元,這筆錢主要用于境外綠地勘察,“但大多都給了國有地探單位”。
中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院羅仲偉表示,國內企業“占而不探、探而不采”或“只采不探”的現象非常突出,造成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
羅仲偉建議,建立礦業風險勘探投資機制,協調風險投資、地質勘探專家、投資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以有效實現社會資本進入到礦產資源勘探市場。
11月16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在2010國際礦業大會上表示,“十二五”期間,要落實“公益先行、基金銜接、商業跟進、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質找礦新機制,啟動地質礦產保障工程,突出國家極缺和大宗支柱性礦產,在全國19個成礦區帶,選擇45片整裝勘查區,通過國家財政資金加強基礎性地質工作,引導社會資金加大投入,打造調動各方積極性、鼓勵社會投入、保障實現地質找礦“三五八”目標的制度平臺,爭取3年有重大進展,5年有重大突破,8年重塑地質礦產勘查開發格局,全面提升資源保障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降低勘探準入門檻,允許各類社會資本進入,并鼓勵中小勘探公司到創業板融資。”羅仲偉對《財經》記者表示,應不斷弱化政府的審批功能,推動建設全國統一的礦業準入市場,并建立與全球礦業資本市場有效鏈接的中國風險勘探市場評價體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