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制衣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缺工嚴重
“現在來求租的比以前少很多。”住在東莞長安鎮振興街的譚伯最近很苦悶:沒租客找他了。10月份臨時出租還好,到12月份,臨時房的出租就明顯變差了。
東莞智通人才求職率會出現逐漸下降的趨勢。但從今年的情況看,工人的求職下降趨勢比往年提前一個月就出現了。
“對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已經到了極限”
2月中旬,智通人才市場做過一個調查顯示,東莞工廠類用工供需比為1:2.25,這意味著一個求職者可有兩個崗位選擇機會。而以前文職類的求職者遠遠高于職位需求數,但是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文職類供需比已為1:1.07,需求也超過了應聘比。
11月20日,該人才市場專門組織東莞30多家企業到武漢進行招工。張銘銘告訴本報,這次招的主要是沒有很多工作經驗的工人。而舉辦這個招聘會的初衷,就是為了儲備人才。
在11月30日市長約請人大代表座談會上,東莞市人力資源局副局長黃薇介紹,“招工難”仍不樂觀。今年第二季度各類用工需求約為18.7萬人,第三季度用工需求約22.5萬人。目前缺工最嚴重的是電子、家具、制衣、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普工。
過去對于缺工的一個共識是,普工過剩,缺的是技工。“從趨勢來看,以后這兩種工人都缺。”張銘銘說。
鳳崗鎮人力資源分局近日對全鎮范圍內263家企業進行了用工需求調查。據統計,這些企業共計缺工9638人,缺口率為11%,其中普工缺口率是85.06%,依然是缺工的主體;技工缺口率為14.94%。
在張銘銘看來,普工的缺乏,不僅僅因為訂單,同時普工人群基數在大幅下降也很關鍵。“新生代工人很難進入普工群體,這意味著普工供給本身就越來越少了。”張解釋。
目前,東莞的用工緊缺問題已經延伸到各行業。據了解,東莞的模具、電子、制鞋業,甚至酒樓工人等第三產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現象。
缺工的另一主要原因,則是當地的工資不再具有吸引力。
“根據我對很多做毛衣企業的了解,開出2000多元的月薪招熟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東莞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陳耀華說。
厚街鎮一家小型服裝企業——恒達服裝公司,今年就陸陸續續總共進行了5次招聘。“現在是長期不間斷招人了。”老板王魯振說,即使開出月薪1800塊的待遇,也沒留住多少人。該公司總共60人左右,但目前人工缺口仍然達30人左右。
工人對工期的預期普遍大幅升高。而工資能提到多少,對于企業來說卻是一個頗難拿捏的事。
陳耀華說,現在來說,東莞紡織企業的一個國外訂單,毛利率大概是8%-15%這樣的水平。刨除各類費用,普通的企業凈利潤率也就3%左右,比2008年降低了2個點。上規模的企業會好一些,但目前大部分企業規模都比較小。“對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已經到了極限了。”{page_break}
內地吸儲工人能力加強
“我的判斷是,缺工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存在的問題。現在民工在沿海跟內地的待遇差別不大,而國家在全國遍地開花搞戰略性規劃,就地就業將造成對沿海勞工源的分流。”一位東莞市外經貿局人士分析。
據調查,沿海地區不少產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也給東莞這樣的沿海城市的傳統產業的招工,帶來了不小難題。
拿中部省份安徽來看。“我們這里別說對外供應勞動力了,現在連自身的勞動力就不夠用。”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不久前就告訴記者,這幾年,合肥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國內外產業明顯加大了對合肥的投資力度,對工人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以往我們每年都是對外供應勞動力,但現在我們這里的勞動力反而出現短缺了。”孫金龍說。
這樣的情況下,在制造業機器替代人工顯然是一種大趨勢。
“今年上半年,電腦橫機跟縫紉機都供不應求。”陳耀華說,這兩種機器供應緊張反映了兩個信息,一是現有勞動力滿足不了訂單的需求;二說明設備更新換代在加快。
早在今年初用工緊張潮之際,王魯振就專門花了60多萬進口了2臺電腦橫機(自動紡織機)。他對本報算了一筆賬,一般而言,一臺自動機器的產量相當于兩臺人工手搖橫機,人工手搖橫機是一人一臺,而現在一個工人可以同時管理6到10臺自動機器。按一人管理8臺算,電腦橫機替換了人工手搖橫機后,可以抵得上十五六個工人。
“機器替代人工肯定是一個趨勢,但是多長時間能夠扭轉局面,還很難說。”張銘銘分析。
治和國際咨詢中國區副總裁項立帆則認為,對于沿海城市來說,傳統產業將逐步走進“死胡同”,要順應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加快進行產業轉移和升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