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條牛仔褲背后的環境代價
中國新型城市中山,工人們正在牛仔褲工廠緊張地忙碌著。這家工廠每天生產1萬條牛仔褲,差不多都是當下流行的做舊風格。
中國中山,忙碌了一整夜之后,一名工人終于可以休息一下。可悲的是,牛仔褲上的藍色塵埃正無情地侵蝕著他們的肺。
中國香港,購物者正在街邊挑選打折的牛仔褲。據分析師估計,2006年的牛仔褲全球銷售額超過150億美元。
美國加州洛杉磯,高檔牛仔褲制造商AllAmericanWash的一名工人正為一條仔褲制作貓須效果。
中國中山,一名工人使用打磨機對牛仔褲進行做舊處理。此外,這家工廠還負責對牛仔褲進行洗刷、噴沙、撕拉和石洗處理。
中國中山,一名工人正在搬運完工的牛仔褲。這座中國新興城市有5000家服裝生產商。
12月1日,一國際環保組織發布《時尚污染——兩個中國紡織專業鎮環境調查》。該調查顯示,我國著名的“牛仔褲鎮”環境污染。經檢測,兩地部分地表水和底泥樣本有重金屬超標。從紡織服裝行業源頭根治污染已成政府及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了解,新塘是中國六成以上牛仔褲的故鄉,谷饒一年能生產2億件文胸。這兩個非常繁榮的小鎮在生產出時尚與性感的服裝,為當地創造經濟收入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困擾以及諸多潛在環境影響。
該環保組織水污染防治項目負責人表示,今年8到10月,該環保組織的工作人員在新塘和谷饒兩地隨機選取了11個地點,采集了包括水和底泥在內的21個樣本送交第三方獨立實驗室檢測,在17個樣本中都發現了重金屬。新塘的三個底泥樣本中重金屬鉛、銅和鎘的含量均超過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其中一個底泥樣本中的鎘超標128倍,而一個水樣的pH值更高達11.95。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調查人員在新塘和谷饒兩地都見證了令人心痛的污染現象,也聽到了許多當地居民和工人對污染問題的投訴。在兩個鎮上的許多地方,曾經清澈的河道如今污水蒸騰橫流,空氣中彌漫著或惡臭或刺激性的氣味。河中已沒有魚,人們已不能再飲用河水、洗衣和灌溉。{page_break}
新塘和谷饒只是整個紡織行業潛在污染的一個縮影。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統計,我國現有133個“紡織專業集群”,紡織行業在中國分布廣泛,規模龐大,谷饒和新塘的污染只是整個行業的冰山一角。近30年來,紡織業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經濟重要的產業之一,但與此同時紡織業也成為了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第三位的行業。目前,根據國家減排要求各地政府及生產企業對污水中帶來的COD排量雖然已有所認識,但是紡織服裝印染行業染料中使用的鉛、鎘等重金屬即便通過污水處理仍將存在于底泥中,不能得以解決。目前我國僅僅對企業設立非強制性的生態紡織品中國環境標志的認證。由于生態紡織使用重金屬染料的替代原料需提高生產成本,企業很少采用。而且被稱為“環境激素”的壬基酚(NP)、辛基酚(OP)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也在紡織工藝流程中被廣泛使用,這些物質均會作用于人體內分泌系統。而目前在我國對重金屬及“環境激素”尚缺乏全面系統的管控措施,非常令人擔憂,值得關注。
該環保組織指出,要消除因紡織行業造成的污染,尤其是那些因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和使用造成的水污染,需要所有相關企業立即采取行動,停止排污;同時,更需要我國政府盡快建立并出臺針對性的法規標準,從紡織印染生產原材料的源頭著手,全面系統的進行紡織行業的有毒有害物質管理。
田力:要發展不要污染難道就這么難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日前,一家國際環保組織發布的《時尚污染兩個中國紡織專業鎮環境調查》顯示,廣東省著名的“牛仔褲鎮”新塘和“內衣鎮”谷饒存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其實,這兩個鎮的環境污染由來已久。而更為嚴重的是,我國現有133個紡織專業集群,谷饒和新塘的污染可能只是整個行業的冰山一角。產業集群、行業集群是現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一個地方的類似“紡織專業集群”可以為當地帶來可觀的G D P總量。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個集群不少都帶有高污染、高能耗,會給當地環境和百姓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適當加大環境監督執法的深度和廣度,經濟發展得就越好、競爭力也越強,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道理。但在目前社會上,“效益為環保讓路”的行為還不多見。當前,許多地方在干部的考核任用上,主要還是靠GDP這項硬指標說話,哪個地方的GDP增長快,哪個地方的主要領導就有了王牌和底氣,就有了升遷主動權。因此,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員為了追求政績,視GDP至上,不管是綠色、黑色的,只要“挖到籃兒里就是菜”。在這種錯誤發展觀、政績觀的左右下,他們奉所有項目為“金鳳凰”,為栽好“梧桐樹”、營造“寬松”環境,不惜降低環保門檻。而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和企業,也打著招商引資這塊金字招牌安營扎寨、浪費資源、污染環境。
新塘和谷饒鎮追求了發展,放棄了環境。接下來的路怎樣走,輕重取舍還在于地方主官。而要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就必須把環保列為各級黨委政府政績考核的剛性指標,并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營造敬畏環保、重視環保、捍衛環保的社會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變環保指說起來“硬”,執行落實起來“軟”的尷尬境地,要發展還是要污染的難題才會迎刃而解,“黑色G D P”和污染企業才會遠離我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