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釋疑民生投入大民眾無感覺 稱支出總量大
近日,《人民日報》曾刊登一篇報道:財政部介紹財政支出情況:公共財政支出2/3用于民生。文章引起一些讀者的質疑:雖然從數字上來看,公共財政的民生支出在逐年增加,但群眾的受惠感受存在差異。我國財政收入很高,但為何市民感覺并不明顯。針對這一疑問,財政部日前接受記者采訪,系統分析了不同群體對民生改善的感受不盡相同的原因。
“十口之家”難比“兩口之家”
目前,我國人均財政收入水平不僅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而且世界排名也處于百位之后。按照IM F統計口徑計算,2010年美國、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的人均財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而我國人均政府財政收入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166美元,僅為上述國家人均財政收入的8%左右。
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恰恰與人均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密切相關。舉個形象化的例子,歐美國家好比“兩口之家”,中國可能是“十口之家”(如果按照實際人口數量相比,應該是“十三口之家”或者“十四口之家”),即使“兩個家庭”的收入總量差不多,但人均享受的福利水平肯定會有很大差距。“兩口之家”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還有多余的財力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但“十口之家”有可能僅維持溫飽。
保障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民生支出也是一個動態調整優化的過程。隨著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人均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眾將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有些民生支出是“特惠式”
促進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公共財政的本質要求,財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宜平均用力,而是要積極發揮財政的再分配調節作用,更多采取“雪中送炭”的舉措,更多地惠及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因此,像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等,這些“普惠式”民生支出,城鄉居民都能從中得到實惠,感受會比較明顯。有些支出項目不能實行普惠式的“全覆蓋”,如近年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相應地,中西部地區的老百姓從中得到的好處會多些。
又如,國家取消農業稅等,這些舉措是針對農民的,城里人的感受就沒有那么強烈;而政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實施促進就業再就業政策等,這些政策主要是針對城市居民的,他們受惠的感受會相對強烈些;再如,對城鄉低保對象等困難群眾發放生活補貼等,只有這部分特定群體才能感受到。
減負的感受不如增收直接
民生支出的種類比較多,有直接增加個人收入的補貼類支出,如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涉農補貼,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給予生活補助,提高城鄉低保水平等,這些支出都直接增加了個人收入。
而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強文化建設等,相應減少了城鄉居民的支出,減輕了生活負擔,但受益者的感受可能不如增加收入那么直接。
有些用于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用于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受益者多為居民個人,直接增加了居民個人收入或減少了支出,因此感受會相對直接。
而用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市政公共設施等方面支出,為廣大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和便利的生活條件,會增進國民的福利水平,也屬于民生支出的重要方面,但個人感受沒有那么直接。比如,加強環境保護,為人民群眾提供宜居的生活環境;推進道路交通建設,使人民群眾出行更便捷、快速;完善供水、供電、供暖、燃氣、污水處理、園林綠化等市政服務設施,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好的生活配套服務;加強災害預測預報和防治能力建設,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推進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建設,讓人民群眾購物更加方便舒適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