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什么時候才想起民間資本?
民間資本該何去何從?一直是橫亙在中國經濟面前的一道難題。若干年來,黨中央和政府都在持續強調要扶助中小企業,要給民間資本以出路,但奈何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當紙面的文件落到實處,卻往往變成國進民退,民間金融稍有不慎便成了非法集資的殺頭之罪--浙江吳英與湖南曾成杰二審均維持死刑不變,正等待最高法院的核準之中。
市場的不開放與民間資本投融資銜接的不順暢導致了中國獨特的市場環境:一方面是大量民間資本找不到出路,變成哄抬市價的游資,活躍在股市、樓市、農產品及中藥材等市場,形成濃厚的投機氛圍與資產價格泡沫;另一方面卻是實體經濟趨冷,中小企業融資難,實業家們意興闌珊,高利潤的壟斷行業進不去,進得去的下游環節競爭惡化還得賠本倒貼錢。總之,民間資本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定位,尷尬之極。
最近這段時間,特別是2011年國慶節溫總理調研溫州后,對民間資本生存環境的討論熱度陡升,特別是進入2012年后,國務院屢屢表示要落實新36條,將民間資本引入壟斷行業,分享經濟發展的好處,并給出時間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調上半年便將出臺各項細則。這種斬釘截鐵的態度對于中國民間資本而言的確是一則利好,但關鍵還在于行動,口惠能否實至,這的確是個問題。
不過,目前看來,事情似乎正在起變化。
國家能源局16日正式發布《頁巖氣十二五規劃》,確定中國開發頁巖氣要規?;a,并提出,頁巖氣價格將實行市場定價。對于民營資本而言,令人鼓舞的是,由于被納入獨立礦種,不受石油專營權的限制,國家政策在管道運輸、使用上并無任何的限制,能源局也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頁巖氣,包括天然氣管道建設、天然氣利用。
在此之前,發改委也明確表示,支持民營資本進入鐵路領域,鐵道部也有意“放權”,讓地方政府與民營資本也參與到鐵路建設這一曾經的禁區之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解決地方債問題思路的表述。在3月14日兩會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溫總理表示,地方債務的償還可采取資產處置、項目轉讓和股權出售的方式進行。這凸顯了中央政府對待地方債問題的態度,也給了民間資本涉足全球最誘人的基礎設施資產市場的機會——從2011年三季報數據來看,滬深股市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整體銷售毛利率高達59.27%,最高的重慶路橋竟達89.14%。
這種開放的確令市場刮目相看,但在安邦研究團隊看來,形勢卻并沒有表面上這樣樂觀,所開放的這些市場本身已蘊含了一些耐人尋味的政策含義。比如頁巖氣,雖然“十二五”規劃對其前景的描述十分美好,但從現狀來看,頁巖氣開采的前期工作無疑是一項高風險投資,技術水平與能源的實際利用效率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鐵路投資則更不用說,前期投入大,收回成本期限長,且具有很強的外溢效應,如今鐵道部難解的高負債足以說明問題;至于高利潤的基礎設施資產,近來有報告指稱,公路行業債務總規模預計將超過5萬億元。由此觀之,中國市場對民間資本開放的邏輯是,哪里有風險,哪里有困難,哪里就對民間資本開放?變成了政府不愿投,投不起的行業就對民間資本放開,而那些穩賺不賠的,比如石油、銀行、煙草行業,仍然堅持對民間資本說不。更有甚者如2009山西煤礦的國有化,地方政府看到民營煤老板賺錢了,不顧反對聲浪強行收回。這種開放的邏輯,對于民間資本來說,恐怕也未必是福音。
不過,總的來說,開放比不開放好,多開放比少開放好。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市場開放不應成為應對債務問題的便宜之策,也不能成為國有資本進行高風險投資的補充,而要堅持市場化改革不動搖,深化體制改革,搞清楚政府權力與市場的邊界,給予民間資本以穩定的預期。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解決民間資本出路,推動經濟轉型之道。
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落實36條,不能成為政府的一時之舉,市場開放也不能成為解決債務問題的便宜之策。體制改革,政府改革,市場放開,厘清政府權力與市場的邊界,實是中國的當務之急。中國在什么時候想起民間資本?只有在政府缺錢、國企增長乏力之時,才想著讓民營資本來撐起市場。希望從今往后,民營資本的地位能夠真正有所提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