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普華永道首席合伙人李丹:注冊制下會計師需要始終保持“本領恐慌”
在中國資本市場,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中介機構,是市場投融資活動的重要參與主體,也是信息披露、投資人保護制度得以有效實施的“看門人”。從審批制到核準制再到注冊制,監管層和資本市場對中介機構的責任要求和能力要求與日俱增。
在資本市場上活躍的會計師事務所中,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簡稱“普華永道”)一直是其中的佼佼者。自2003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行業百強排名以來,普華永道已連續十七年位居第一。在中國資本市場30年中,普華永道參與了第一家已在境外上市的紅籌公司在科創板上市、滬深兩市的第一家B股公司上市等多個開創性項目的審計工作。
會計師事務所如何伴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科創板設立和大量科技公司上市對事務所提出了怎樣的挑戰?注冊制對事務所意味著什么?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上述問題專訪了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李丹。
李丹在1993年加入普華永道,此后帶領事務所為眾多大型上市公司提供審計服務,曾協助多家中國企業在海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債務重組和并購交易。目前李丹擔任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副會長,經常在中國財務、審計相關的法規制定、資本市場、注冊會計師行業、經濟建設等領域建言獻策。此外,李丹還擔任上海市第十三屆政協委員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復核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2015年,財政部授予李丹“全國先進會計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談會計師行業發展歷程:事務所能協助國內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21世紀》:今年是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也是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32周年。可以說,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和資本市場成長是相伴相隨的。30年來,作為重要中介機構的會計師事務所,其自身業務和行業環境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李丹:國內資本市場已經飛速發展到4000多家上市公司的體量,從傳統的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到近兩年推出的科創板,每一個板塊背后都承載了我國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轉型需要。30年來,上市公司的類型、體量以及主業范圍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對會計師事務所來說,這30年間也在不斷與時俱進。今后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將繼續向前推進,多層級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將再進一程,對會計師事務所也提出了更高的執業要求,尤其是新興行業的復雜性以及注冊制的全面實行都對我們行業提出了更大的責任和能力要求,帶來了新的挑戰。
以普華永道的發展歷程為例,事務所在1993年成立,最初主要服務外商投資企業。事務所高層始終堅持本土化建設,大力培養國內人才及領導梯隊。2013年,事務所積極響應財政部的改制要求,提前五年主動改制,由一家中外合作企業改制為以國內合伙人為主投資設立的特殊普通合伙企業。事務所也由此成功轉型為一家加入普華永道全球網絡的中國國內事務所,事務所的管理委員會成員中80%都是中國注冊會計師,業務重心也轉向為服務國內企業為主,包括大型央企、金融機構、高成長民營企業等,協助國內企業在海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兼并收購、樹立全球品牌等。自2013年事務所轉制以來,普華永道協助國內企業在全球各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合計已達一萬億元人民幣。
《21世紀》:你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在協助國內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方面發揮了怎么樣的作用?
李丹:除了資本市場“看門人”的角色外,注冊會計師在協助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方面的作用和價值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協助企業滿足財務合規要求,包括企業編制財務報告的真實公允,遵循會計準則,符合披露規則。第二,在公司治理架構中,協助企業完善財務領域相關的治理體系和內部控制,梳理企業內部控制的關鍵節點,確保財務報告相關的關鍵內控設計合理、運行有效。第三,協助企業在業務運營方面把控風險、提質增效、穩健發展。第四,協助企業實現戰略落地,提供兼并收購、稅務籌劃、管理咨詢等一站式專業服務。
談注冊制和科創板:會計師需要始終保持“本領恐慌”,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
《21世紀》:A股上市公司數量在今年9月突破了4000家。最近國務院金融委召開的專題會議,提出要全面實行注冊制。可以預見,未來上市公司和后備項目的數量會越來越多。不斷鋪開的注冊制,對審計機構來說意味著什么?
李丹:推出注冊制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要決定,是通過資本市場扶持促進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舉措,我們對此非常贊同和歡迎。
在A股資本市場全面推行注冊制首先會給審計機構帶來更多的上市審計相關的業務機會。隨著注冊制下發行上市條件的多元包容和不同上市板塊間的錯位發展,企業會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上市的板塊。而且,隨著證券交易所審核效率的持續提升,六到九個月的平均審核節奏會成為未來A股上市的新常態,企業的上市時間表更加可控。
其次,注冊制也意味著對審計質量的要求和期待相應提高。注冊制下資本市場各方歸位盡責,更加體現“監管的歸監管,市場的歸市場”的原則。監管機構將更注重事中、事后監管和針對重大問題的專項檢查;而確保企業上市時呈報高質量的財務報告和信息披露的重任就落在了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身上。
注冊制下發行人的多樣性也對審計機構的執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冊制改革之前,A股市場更適合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明確、具有持續盈利能力的傳統企業上市。注冊制改革之后,很多技術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的企業都具備了上市的條件。其中,有些企業涉及的基礎科學和底層技術普通投資者難以理解,例如科創板重點扶持的集成電路、半導體設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企業;也有些企業的盈利模式不太穩定甚至還沒有找到明確的盈利模式,例如互聯網模式創新企業等。這些在注冊制下的新難題,都將考驗審計機構的執業水平和勝任能力。如果審計師看不懂被審計單位的業務實質,自然就談不上高質量的審計工作和值得信賴的審計結果。因此審計師需要始終保持“本領恐慌”,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關注創新行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在經濟生活中的場景應用。
《21世紀》:隨著科創板的設立和新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科技、金融和互聯網等領域的創新公司上市,新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層出不窮。在這方面,審計工作目前遇到了哪些挑戰?再者,大量創新公司的上市,是否也反過來促進了會計工作的創新?
李丹:科創企業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科創屬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硬核科技。科技企業通常業務模式復雜,與信息系統深度關聯,還有業務數據化和數據業務化的運營特點,業務的高成長更帶來了數據規模的幾何式增長和數據形式的徹底改變。傳統的審計方法比較注重財務數據,而對科創企業的審計,必須在財務數據之外分析、核查業務數據,尤其需要具備審計企業業務運營相關的信息系統的能力,否則無法確保企業提供的底層財務數據的真實性。
現代企業都注重“業財一體化”,審計過程中需要同時關注財務和非財務(業務)數據。科創板的設立和更多的科技企業上市,對我們注冊會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事務所需要加強投入,建設信息系統審計能力,打造一支專注于信息系統審計的專家隊伍。如果不投入審計創新、提升信息技術審計技能,就無法有效識別審計風險和防范財務造假,無法保證審計質量。
目前,各事務所正在利用新興信息化技術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的建設。大多數事務所已經實現了自身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對于審計作業平臺和自動化工具也在積極探索和實踐具體的應用場景,部分大型事務所已開始數字化轉型之路。事務所在自身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還要注重信息系統和網絡安全的防護工作,確保事務所和客戶的信息安全,數據不出境。普華永道非常重視信息安全,積極擴大投入提升網絡安全建設,在2020年6月率先通過了公安部網絡安全等級保護2.0三級測評,這是國內非金融機構最高等級的網絡安全測評,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通過該認證的會計師事務所。
談中小型事務所參與證券服務業務:要充分、謹慎評估風險
《21世紀》:近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2019年度綜合評價前100家會計師事務所信息》,普華永道連續十七年行業排名第一。作為頭部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有哪些值得同行學習的成功經驗?
李丹:非常榮幸,普華永道在行業排名中已經連續17年蟬聯榜首,在綜合評價和營業收入方面均位居第一。截至今年上半年,上交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約41萬億人民幣,其中,由普華永道審計的上市公司市值合計約7萬億,占比17%左右。這些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壓艙石,這份審計責任也是沉甸甸的。
審計行業有個特點:雖然審計工作是針對特定企業的定制化服務,但事務所出具的審計意見都是模板式的,很難單從出具的審計報告上體現服務優劣。如何辨識審計機構的服務價值?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優質公司愿意持續選擇普華永道的專業服務?作為服務提供商,普華永道以“解決重要問題,營造社會誠信”為企業使命,非常注重專業服務的高品質,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合作、體諒、增值、和諧”的服務體驗。
《21世紀》:11月2日財政部公布的備案名單顯示,目前全國已有46家會計師事務所備案從事證券服務業務。部分未從事過證券服務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將進入資本市場執業,其中甚至有注冊會計師人數為9人的小所。請問你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參與證券服務業務?
李丹:我們也從媒體報道中注意到國內中小型事務所開始從事證券服務業務。我們贊同監管機構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的政策,也預見到將來會有更多各類型的事務所參與證券服務業務。
實施證券服務業務備案管理是順應市場化要求,對審計行業的長期發展有利。從市場的角度,會計師事務所從事的證券業務具有較高的業務風險,要求相關從業人員具備豐富的實務經驗、過硬的專業技能以及高度的風險意識和執業謹慎精神,這些條件是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服務業務的天然門檻。資本市場已經不以會計師事務所是否具有證券服務從業資格作為準入的標準,資本市場需要具備能夠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能力,能夠滿足資本市場質量要求的事務所。從監管的角度,實施備案管理,只是改變了監管形式,并不是放松監管、更不是降低執業標準,實際上是對參與證券服務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于希望參與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審計業務的中小型事務所,我有兩點建議:一是要注意是否具備審計復雜上市公司業務的勝任能力。上市公司的業務規模和性質比較復雜,涉及的審計工作不僅依靠會計和審計知識,還可能需要信息化審計技術、稅務籌劃、估值模型等專業經驗和團隊;二是要注意是否具備相應的風險承擔能力。現在的資本市場法律環境對事務所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一些已發生的法律訴訟、民事賠償,以及新的證券法、即將出臺的注冊會計師法等對相關企業財務造假或審計失敗的懲處力度都大幅提高。所以事務所在承接資本市場相關的業務前要充分、謹慎評估相應的審計風險,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總而言之,我們建議“先有金剛鉆,再攬瓷器活”。
談中介機構“權責匹配”:一線會計師有義務將新事物、新問題和新風險等信息傳遞至監管層
《21世紀》: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不久前指出,未來中國將完善審計、評估、法律服務、資信評級規則體系,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構建權責匹配的資本市場中介體系。請問你認為審計機構未來如何做好“權責匹配”?如何更好地保持和監管層的溝通?
李丹:我們完全贊同易主席的觀點。談“權責匹配”,首先要區分在財務領域所謂的“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即企業負責編制財務報告和信息披露,承擔會計責任;事務所負責審計,承擔審計責任。未來的資本市場體系下,中介機構將歸位、履職、盡責,這對事務所的審計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要持續加強對審計質量的管理,加大審計質量方面的投入,包括事務所的制度建設、人才培養、科技投入等等。另一方面,審計業務具有社會公共產品的屬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服務還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從這個角度看,事務所與監管層的溝通協調并不矛盾,而且能相輔相成。監管層對事務所的指導、扶持及雙方之間良性的溝通機制能有效促進事務所審計成為社會治理的組成部分。此外,在資本市場上應該加大對會計師行業的宣傳力度,使社會各界充分認識高質量審計服務對整個經濟體系有效運行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帶來的重要作用和價值;也使社會各界更多了解會計和審計的本質區別,對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責任邊界達成一定的共識。
《21世紀》:在注冊制逐步推行的大背景下,你認為會計師事務所這一中介機構應如何和監管層保持溝通?
李丹:在逐步推行注冊制政策的大環境下,我們認為資本市場仍然需要保持“強監管”,這是確保審計行業擁有良好執業環境的重要前提,是維護資本市場投資者利益的制度保障,也是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的一貫做法。
在審計過程中,審計師與企業管理層及治理層保持及時、暢通、充分的溝通是高質量審計服務的重要體現。在特定情況下,審計師、企業和監管機構之間需要及時溝通才能確保會計合規和審計質量。注冊會計師奮斗在國家經濟建設的第一線,可謂“市場的眼睛”,有義務將新事物、新問題和新風險等信息傳遞至監管層。一旦在各類審計中發現行業的共性問題或者潛在的市場系統性風險時,注冊會計師更需要及時與監管層溝通,讓監管層對市場情況做出快速反應,同時也能對審計行業的質量提升起到指導性作用。
審計師通常需要溝通的監管機構包括財政部、證監會、銀保監會、國資委、以及注冊會計師協會等。如何與這些監管機構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機制,還需要有關部門出臺明確的指引。總之,注冊會計師希望與監管機構保持順暢溝通,增強審計行業的透明度、獨立性和社會公信力。
談海外中概股:要經營好主營業務,要注意合規,也要做好應急預案
《21世紀》:今年美國監管層加強了對中概股的監管。已經在美國上市或是有意愿去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應當如何應對?
李丹:目前美國資本市場還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來說,借助美國資本市場在上市融資、走向全球市場、樹立國際品牌等方面都能起到較大的作用。特別是市場上較為活躍的新經濟企業中很多企業當初都選擇了在美國上市。美國注冊制的上市條件相對寬松,注重企業的信息披露,且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在二十年前就更能理解新經濟企業的業務模式,看好這些企業未來的發展前途。
即便是在目前中美關系錯綜復雜的大環境下,我們看到還是有不少中國企業選擇去美國上市。2020年前10個月,仍然有30多家中概股登陸美國資本市場,數量上已經與去年全年持平,合計融資金額折合人民幣約780億元,募資額已達到去年全年的4倍。其中新能源汽車、金融科技、互聯網服務等行業尤其受到美國投資者的青睞,單個上市募集資金額在10億美元之上。
近兩年也有一些美國上市企業選擇了在其他資本市場同時多重上市或剝離業務單獨上市,這是我國企業發展壯大之后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必然趨勢,也是全球各地主流資本市場都在持續改革上市制度、提升上市便利性的結果。可以說,全球各地資本市場的多樣化給了優質企業更多的選擇。尤其是中國香港、上海及深圳等證券交易所近年來都在積極改革上市制度,已經成為國內企業上市的熱門選擇。
對已經在美國上市和仍有意愿去美國上市的企業,我有三點建議。一是“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持續經營好主營業務并做好合規,尤其是信息披露工作;二是要選擇市場信譽好、執業質量高的專業中介機構合作,協助企業完成各項合規要求,贏得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信任;三是要密切關注美國資本市場的監管動態,對各種不確定性做好應急預案,例如可以考慮回歸內地或香港的資本市場二次上市。
如今資本市場已經高度全球化,有著共同遵循的原則,例如促成資本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吸引優質的企業上市、提高信息披露質量、打擊證券違法行為、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全球監管加強合作等等。我相信這些長期原則有足夠的韌性和包容性,能夠經得住一些短期不利因素的沖擊,為全球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運行創造良好的環境。
談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和財務風險:現金流斷裂是最需要防范的財務風險
《21世紀》:近年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審計機構把關不嚴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此你怎么看?
李丹:近年來全球及國內資本市場均出現了個別影響惡劣的企業財務造假事件,引起了市場各界的關注。
在國內,國務院及各監管機構對此高度重視,明確了對資本市場企業造假持“零容忍”的高層基調。隨即監管機構對相關造假事件進行專項檢查并嚴厲查處。我覺得監管層設定這樣的基調和采取雷霆手段對資本市場的高質量健康發展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也給資本市場吃下了定心丸。此外,各監管機構也為審計行業制定了技術指引,專項培訓行業從業人員應對財務造假的職業懷疑及審計舉措;一些監管機構正和大型銀行合作,利用技術手段開發、試行電子函證平臺等新型審計手段。銀行函證是審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程序,在以往的一些企業造假案件中,就發現有企業人員利用銀行函證中的人工環節進行造假。試點運行電子函證平臺這一類先進的科技手段,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審計行業的整體質量提升。
在事務所層面,我們要積極完善治理架構,加大業務技能培訓,推動信息化建設,提升質量控制部門的話語權等綜合提升審計業務能力。我們希望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中介機構能夠堅守審計初衷,嚴把審計質量,將獨立性視為生命線,做好資本市場的“看門人”。
《21世紀》:從個人經驗出發,你認為中國上市公司最需要防范哪類財務風險的發生?
李丹:企業要防范和應對的財務風險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財務活動復雜多樣,在資金的籌集、使用、回收和分配四大環節,每個環節都可能產生財務風險,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營運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等等。
我個人認為,上市公司首先要妥善管理好現金流,確保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資本市場尤其關注企業的現金流管理。上市公司要積極應對復雜經濟環境下的各種不確定性以及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謹防現金斷流或債務違約,否則對上市公司以及市場投資者來說都是災難性的后果。確保充足的現金流以及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上市公司管理層的首要任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