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秩序”的黎明之前——服裝紡織行業呼吁聯動機制
一個企業的路徑選擇,都是由它的經歷和經驗決定的。特別是那些原本不熟悉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往往都是在經過了一段痛苦的蛻變之后,才有了對現行規則的通融。這并不是無奈地被動接受,而是成熟地主動適應。因產業用紡織品的特殊屬性,有人把這種在市場中歷練的智慧稱之為“中間產品的中間狀態”。
纖科工業(珠海)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黃念基至今記得企業最初進入中國的一段經歷:某工程項目需要10000米符合國際標準的土工材料,可是僅僅采購了1000米符合標準的纖科產品,其余9000米都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其他品牌。雖然他們能夠理解這是對方出于成本的考慮,但被人家當了“幌子”的感覺總歸是不太舒服。
“在國外做生意,有了訂單來往,才可能成為朋友。在中國是反過來的,要先交朋友,才有生意可做。”1992年就來中國內地發展的黃念基深諳這一規律,并在他幾年前進入珠海纖科時將其極好地運用到企業本土公關當中。尤其是在結識了行業協會這樣一個“神奇”的組織之后,他們更是越來越體會到選擇路徑的重要性。
此次作為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的常務理事單位來參加“三屆二次理事會”,是他們在去年11月剛剛結識行業協會后的首次深度參與。之所以這么快就和協會打得火熱,的確緣于在這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企業已經不止一次地受惠于行業協會的人脈資源。其中被他們津津樂道的就是正在廣東當地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資質認定。
無獨有偶。此番獲得“2011年度中國非織造布行業競爭力10強”稱號的普杰無紡布(中國)有限公司也是連任的協會副會長單位。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圈子里各式各樣的組織不少,但“國字頭”協會的資源優勢仍然是無法取代的。
對于外資企業來講,因為政策限制項目申報一般不太容易成功,技術論壇也少有特別具體的指導意義,甚至連標準討論也是被邀請來作為起草單位,表面上看似乎對協會資源的依賴性乏善可陳,更多是“被需要”,但是同行交流的平臺被他們視為珍寶。
同行間的交流通常有三種境界:其一,真正獲得訂單的那種交流少之又少;其二,通過交流驗證自己對市場的預判是普遍心態;其三,通過了解政策支持方向而明確投資意向屬于最高段位,資金實力雄厚的外企往往能夠采取并購的辦法迅速做大。
協會的資源價值,被聰明的企業充分利用,被更聰明的企業深度開掘。
在杭州路先非織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蕓看來,行業協會除了向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市場服務、信息服務外,不易涉足的“死角”都需要協會打通。例如在《職業分類大典》中,協會對“無紡布制造工”進行了修訂,對無紡布制造工的職業名稱、職業定義、主要工作任務及6個工種的名稱進行了適當修改,為下一步的職業技能評定和崗位技能考核打下了基礎。
還有不少企業提出,希望行業協會充當“企業的守護神”,加強對產業的引導和產需的對接,正確預測和把握市場需求及產能,避免上線投資、重復投資、供過于求的發生。
不斷被企業寄予厚望,對于渴望實現由一般性服務向專業化服務跨越的行業協會而言,無疑是打開視野疆域的動力機制。
對行業協會的服務職能進行細分之后,一些基礎功能如關注行業運行安全,在本次理事會上被放大到應有的重視程度。作為最高權力機構的會員代表大會,在被賦予職權的同時,也公開承諾了一系列行業職業道德準則、行規行約、自律條例等。
市場化和不完全市場化相互雜糅的產品競爭格局,使得企業對于眼下所處市場環境的種種不公平待遇早有切身體會。
北京東方大源非織造布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光忠告訴記者,國內同業間缺乏自律導致無序競爭加劇,最典型的事例恐怕很多工廠都遇到過,就是國外客戶為了一筆訂單頻繁游走于各個生產企業之間,用所得到的每一個低價格打壓其他相對合理的價格,幾輪下來,企業拼得筋疲力盡,客商靠走路就掙了一大筆錢,反過來看企業,誰也沒有掙到錢,而且使得行業的產品價格水準一下子被拉低了。“這種情況在同業中幾乎天天發生、時時發生。現在,客商都學會了一是比價壓價;二是要更長的賬期等招數。”
會員單位“有進有出”是本屆理事會整頓行業秩序最有魄力的章節。“對會費繳納不及時、參與活動不積極的理事單位進行調整,只是現階段加強會員管理的初級表現。”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桂梅表示,那些沒有自覺履行行規行約、自律條例的企業今后將在會員代表大會的監督下定期淘汰出局。
自律條例中明確表述:當會員單位違反條例時,任何會員都可向協會秘書處進行書面反映和檢舉,秘書處在調查核實的基礎上,可以給予勸戒、警告、向會員通報和向媒體通報等處罰。對嚴重違反條例的會員單位,秘書處可提請理事會取消會員資格。
依照國家有關政策、法律和法規制訂“行規行約”的目的在于維護行業整體利益,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制止不正當競爭。例如,提倡會員之間團結、互助、協調、自律,發揮行業整體優勢,反對損人利己,互相拆臺。倡導生產經營企業不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不偽造產地,不作引人誤解的質量表示;不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