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服裝行業運行指標的增幅下滑,蓄勢調整迫在眉睫
2012年一季度我國服裝行業所有運行指標的增幅都在下滑,個別指標甚至出現負增長,這到底暗示著什么?
都說2012年比2008年金融危機寒流襲來時還要冷,那個時候,國家在第一時間拿出來4萬億元救市、極短時間內出臺了十個行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并配套了不計其數的投資項目。而今年,我們恐怕要獨自面對來自需求、供給等方方面面的困頓。
從宏觀數據推導到微觀層面不難看出:
內需是未來服裝產業增長的原生動力,并且必將在經濟走出低谷后熠熠生輝,未來最多5年“內需紅利”將得以釋放,并且內需開放程度越深,行業轉型步伐越快。
出口成本優勢耗盡、訂單加快轉移的背后蘊藏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如果把握住中國服裝(7.01,0.00,0.00%)在國際產業鏈、價值鏈分工中的新定位,那么未來的出口將顛覆傳統意義成為參與甚至主導國際服裝產業鏈的利益分割。
從產量增幅和投資增速感覺到的產業頹勢是暫時的,也是產業調整過程中的必然或者說是必由之路,如同起跑前要壓低身姿,“蓄勢”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產業主旋律。
效益回落在需求疲弱、供給調整的產業盤整期,似乎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當經濟逐步恢復,需求回暖的時候,效益的回彈要看這一時期蓄積的內力,畢竟未來我們要面對的競爭更加激烈,對手更加強大。行業必須拿出沉淀的心去籌謀未來,與其等待世事扭轉,不如為此積極地做好準備。
經濟周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因勢而動。如果把行業的高度比作勢能,那么以科技進步為手段、品牌創新為基準的轉型升級則是動能,走對了方向,就能夠將動能轉化為勢能,讓行業走上新的高度。
可持續的贏利要看行業的內在質量,而不是一時的失勢與得勢,從長遠來看,需要不斷提高每一項產業要素的素質。
內需篇
●核心思考:國內服裝消費增速回落明顯,未來產業經濟發展的“擎天柱”是否牢固?
●后市箴言:未來最多5年,“內需紅利”將得以釋放,海外品牌看到了這個機會,加速進駐中國的步伐,中國品牌如果還躺在現在的環境背景和說得過去的成績上,游戲規則的改變難免將手中的“好牌”變成“爛牌”。
一季度銷售損失需3個月增長彌補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2年一季度,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31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4.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22921億元,同比增長15.6%;服裝類商品零售額2409億元,同比增長14.6%,占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總額10.51%。
2011~2012年消費品及衣著消費增長情況
一二月份的服裝商品零售額增速一度“令人擔憂”地低于商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盡管服裝內需多少受制于比較低迷的國內需求大勢,但1~2月份的服裝消費頹勢基本上可以歸因于季節因素,首先是早春節,其次是春節前不冷、春節后驟冷抑制了冬季、春季兩個季節的消費。{page_break}
3月和4月的單月消費增幅均超過19%,超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單月增速約5個百分點,可以說服裝消費增速逐漸恢復正常,只是春節季的銷售數額往往占全年銷售總金額的比重比較高,這一季的銷售損失可能需要3個月以上的時間去彌補。
商務部重點監測的3000家零售企業銷售額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服裝服飾消費增長較慢,1~3月份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銷售金額平均增幅為8.53%。
大型零售與服裝零售總額趨勢一致
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2012年一季度,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實現服裝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8.53%,增速較2011年同期下降16.82個百分點。
從3月服裝銷售看,銷售增速較1~2月有所加快,零售額增速為14.45%,各類服裝零售量同比增長1.12%。大型零售這一渠道消費態勢與服裝零售總額趨勢基本相同。
PPI與CPI反向態勢不會持續太久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3月全國服裝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回升至103.4,衣著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回升至103.6,3月單月衣著類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8%。3月單月衣著類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6%。較2月的同比上漲3.1%,有所回落。
PPI與CPI的反向態勢不可能持續太久,而我們有理由相信,PPI回到CPI的上漲之路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看到CPI的漲勢已經受到了抑制。
內需開放越深,行業轉型越快
積累多年的“內需紅利”很快就會釋放出來。首先是人民,已經逐步接近改變消費習慣的數量級;其次是農村城鎮化步伐加速造成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流通的增加,將帶來龐大的消費潛能;第三是浸潤在新思潮中的80后乃至90后逐漸成為消費市場主宰后,勢必改變消費形態和格局;第四是中國成為國際大市場的速度比預想的要快,市場的開放必然鞭策市場的進步,曾經懼怕的“狼來了”而今發現對于服裝產業來說利大于弊,任何高度市場化的產業,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都不會死得更快,而是轉型發展得越快越好。
“內需紅利”釋放之時,將有無數品牌被這股不同以往的洪流顛覆,畢竟中國的品牌發展剛剛起步,排除部分“中華老字號”,服裝行業最資深的品牌恐怕也還處于少年期。
“庫存漩渦”透見品牌戰略幼稚性
2011年絕大多數品牌不約而同地陷入“庫存漩渦”,深挖這次庫存危機的根源,可以看到中國服裝品牌的幼稚性——戰略上以萬變應不變,市場上以不變應萬變。
品牌發展戰略的缺失和隨意是中國服裝品牌通病,最直接的表現就是2011年的隨意漲價。“棉花”這個離終端距離較遠的、占產成品成本相對不高的原料的變化就會臨來零售終端價格接近20%的上漲,這種“短視行為”對于很多市場弱勢品牌來說無異于自殺。
對市場分析預測的缺失是第二大通病。市場的預測缺乏手段,基本憑經驗,當然經驗往往比技術手段更有效,只可惜有經驗的人實在鳳毛麟角,而企業對“經驗”的依賴已經到了無可替代的地步。
對市場應變能力的缺失是第三大通病。應變能力來自于科學有效的運營模式,對技術手段的運用,規模以及與供應商及客戶的關系、人的素質和效率等。一些企業自稱“快品牌”,在運營中卻快不起來,或者“快”的成本極高。{page_break}
消費者買到滿意商品的概率下降
刺激內需收效甚微,拋開經濟學派強調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僅看看那些沒有后顧之憂的人群,這些人中存在難以置信的消費需求,卻被一道堅實大壩阻擋,難以轉化為實際需求,無非是因為他們不能在合適的地點以合適的價格買到合適的商品。
中國超市業的崛起改變了城市人的消費習慣,當產品、銷售場所與消費者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他們之間的相互促動作用不斷加強。而服裝產品到達銷售場所再傳遞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卻充滿了矛盾和問題,商業成本高企、物流不暢、商品價格匪夷所思,越來越成熟的消費者買到滿意商品的頻率和概率似乎不增反降。
出口篇
●核心思考:出口下滑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常態,國際產業格局改變能否創造新空間?
●后市箴言:對于“外貿紅利”基本消失殆盡的出口,我們仍有期待,期待基于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中國服裝的國際競爭力重塑;基于我國服裝產業在國際供應鏈、價值鏈分工地位的提升。短期內需要關注幾個問題。
3月回彈后一路下滑的前車之鑒
當2010年業界還在為快速走出金融危機陰霾、重回增長快速路而歡欣鼓舞時,2011年的形勢卻陡轉直下,似乎一夜之間外銷訂單開始向東南亞轉移,給一度升溫的國內服裝行業潑了一盆冷水。2012年此趨勢仍在繼續。
我國服裝出口數量、金額、價格月度增幅
據海關統計,2012年一季度我國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298.02億美元,同比增長4.71%;出口數量59.74億件,同比下降3.64%。其中,針織服裝出口131.93億美元,同比增長8.07%,出口數量41.90億件,同比下降2.14%;梭織服裝出口112.81億美元,同比下降1.79%,出口數量17.84億件,同比下降7%。2012年一季度服裝出口平均單價4.1美元/件,較2011年同期提高7.33%,增幅較去年同期下降12個百分點。服裝出口金額占紡織品出口金額的57.79%,較2011年同期上升0.71個百分點。
從月度出口情況來看,與內銷情況相近,1月和2月下跌造成的損失恐怕需要幾個月的增長去彌補。3月份出口量、值雙雙回彈讓我們看到了些許希望,然而3月回彈力度的不盡如人意以及2011年3月份回彈后即一路下滑的前車之鑒卻讓不能不讓我們對前景謹慎樂觀。
外需下降造成的損失內需能否彌補
外需下降對行業造成的損失是否能夠通過內需彌補?這個問題或許本身就是個悖論。或許我們需要增速下滑甚至同比下降的冰塊給迅猛發展甚至野蠻生長了10年的行業降降溫,冷靜地考慮未來的競爭優勢怎么塑造?內需短期內的確不足以填補出口下降的窟窿,但這個窟窿只要大小適中,將如同篩子一樣過濾掉那些競爭力和發展后勁不強的企業。長期來看,內需必然成為我們的著眼點。
在訂單轉移中控制國際供銷渠道
訂單轉移高峰發生在2011年下半年,目前似乎已經進入正態分布的緩和下滑區間,畢竟競爭國的產業剛剛起步,沒有能力承接太多的產能。當前,東南亞褲子、裙子、襯衫這些常規產品的生產效率僅相當于我國沿海地區的不足50%,盡管勞動力成本僅相當于沿海地區的25~30%,但采購、物流、管理等成本極大地拉高了隱投入。然而這些國家的常規品進步速度不可小視,預計兩三年后,常規品生產效率就能達到我國沿海地區的70%~80%,與我國內陸省份不相上下,第二波訂單轉移也將在那時再次啟動,也就是西服、夾克等較復雜常規產品將拉開轉移帷幕。 。{page_break}
2011年主要國家服裝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變化
不必恐慌的是,盡管我國服裝對美出口明顯負增,但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服裝依然占其從全球金額超過35%,高于越南20個百分點。與其在恐慌中被奪走份額,不如理性地在轉型中讓出應讓出的部分、取得應取得的另一部分。說得直白些,我們必須在短期內投入極大的成本去打造和控制國際供銷渠道,同時成為接單者和發單者。
失去的外銷市場有必要搶回來嗎
依靠要素成本和價格進行低位競爭訂單搶回來也沒有意義,無非是用中國的資源稟賦成全了海外消費者的享受。
對于新興市場,我們必須竭力走上品牌化發展道路,不能以很低的回報服務了發達國家再去服務發展中國家,如果那樣倒不如把這些資源投入其他更能夠創造價值的行業。
產量篇
●核心思考:產量基本保持平穩較低水平,未來增長動力和增長方式如何悄然生變?
●后市箴言:預計全年生產基本保持平穩較低水平,排除春節非正常因素,服裝行業生產基本抑制住增幅“陡然”下滑的勢頭,生產集中度提高,大企業間相互代工更為普遍。
中西部與東北三省增長勢頭強勁
2012年一季度,我國服裝產量前五名大省為廣東、江蘇、福建、浙江和山東,五省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73.43%,同比下降4.54個百分點。山東、福建兩省增長平穩,同比分別增長20.43%和18.17%,江蘇、浙江兩省略有下降,同比下降0.46%與2.75%,廣東省生產下滑明顯,同比下降11.42%。
2012年一季度服裝生產前15名省市產量情況
東部地區增長趨緩,同比僅增4.40%,中、西部地區與東北三省增長勢頭強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1.92%、40.08%和31.14%。東部、中部、東北、西部生產占全國比重分別為80.02%、14.61%、3.72%和1.64%,其中,中部、東北和西部地區同比分別增加1.67、0.66和0.38個百分點,東部地區比2011年同期下降了2.71個百分點。內陸省市中,河北省與重慶市呈現良好增勢,漲幅分別達到150.58%與51.80%。
1~2月份出現5%以上負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1~3月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58.47億件,同比增長7.93%。其中,梭織服裝29.19億件,針織服裝29.27億件,分別比2011年同期增長5.54%和10.44%。
1~2月份生產一度出現5%以上負增長,引起業界嘩然,幸而快速扭轉。當然這是一個季節性問題。首先,2011年底到2012年初,內需持續趨冷,加上外銷訂單不滿,企業自身開工熱情不高。第二,近幾年,勞動者春節后復工時間越來越晚,特別是外地務工者,正月十五過后才開始陸續離鄉,真正的復工高峰出現在“龍抬頭”左右。第三,春節后的確有一部分小企業不復開工。據中國服裝協會調查,盡管與滿負荷運轉相去甚遠,但大、中企業開工情況基本好于預期,就業者流動性沒有預想的那么大,經濟不景氣已經波及各行各業,也使得就業者在擇業方面比以往多了一些冷靜。 {page_break}
大企業間相互代工牽動梯度轉移
生產集中度提高,大企業間相互代工將引發另一個連鎖反應,就是以大企業牽動的梯度轉移將拉開帷幕。
很多人認為身處東南沿海的大企業或許可以拋開生產環節,傾力搞品牌,然而“生產”盡管看上去投資大、產出小,但仍是企業競爭力至關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輕資產的企業也會適度投資控制生產環節,例如諸多國際品牌在中國的加工廠都被要求建設獨立車間。大企業更看重的往往不是生產產出的效益,而是優質的生產帶來源源不斷的訂單,以及企業對于流動在市面上的產品的參與度和控制力,這更像是一種無形資產。
效益增速回落預示行業盤整期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2年1~3月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16.83%、14.66%和11.05%;行業平均毛利率為16.37%,較去年同期僅增長0.37個百分點;利潤率為5.46%,比去年同期下降0.21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僅比去年同期增長0.14個百分點;凈資產收益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個百分點;三費比例為8.82%,同比上升0.46個百分點。
2011~2012年服裝行業利潤總額與增長率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1~3月份,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數為4185萬,同比增加0.59%,而人均產值、人均主營業務收入和人均利潤分別提高16.14%、13.99%和10.40%。行業勞動生產率為達34.55萬元/人,同比提高16.15%。
2012年一季度效益指標人均情況
行業效益的整體下滑或許與統計口徑的變化、統計方法的改革有一定關系,但總趨勢是不可回避的。過去10年,行業已經釋放了絕大部分力量,現在正處于“蓄勢”盤整期。
投資篇
●核心思考:統計口徑再度變化之下,投資作為行業最敏感的神經透露出什么信息?
●后市箴言:統計口徑再度變化,籠統地說是將針織服裝行業納入服裝統計范疇,同時將部分皮革業剔除,導致數據之間無法進行同比。即便對比兩組口徑不同的數據,其增幅依然有限,由此可以推斷,當前服裝行業投資仍處于“緩行期”。
新開工僅為竣工項目一倍左右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3月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際完成投資359.10億元,施工項目個數、新開工項目個數和竣工項目個數同比分別為2409個、1026個與500個。服裝行業實際完成投資占紡織行業投資總額的30.48%。其中,新開工僅為竣工項目的一倍左右,可見行業新增項目數量,而以往基本能夠達到1.75倍,紡織行業總體達到1.3倍。
2012年一季度行業投資情況
內資投資占比提高1.7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3月我國服裝行業內資投資占投資總額的90.71%,較2011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私營企業投資占行業投資總額的49.11%,比上年同期下降0.59個百分點。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同比增長31.63%,占行業投資總額的7.99%,比上年同期提高0.99個百分點。三資企業投資占行業總投資比重下降1.84個百分點,其中港澳臺投資同比下降3.09%,外商投資同比減少12.13%。
大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投資是行業最敏感的神經,當行業處于“好行情”的時候,投資必然是一片飄紅,而當行業墜入困境,看看哪些“錢”最不忠誠地離開行業、哪些“錢”心有余而力不足、哪些“錢”這邊風景獨好,恐怕可以窺見誰是或者將是行業發展的中堅。實施現代企業制度的大企業無疑是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