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進入“第二季” 全球華商熱逐中國
日前在成都舉行的第十二屆華商大會吸引了3000多名海外華商。他們隨中國經濟轉型而轉型的趨勢在會上得到進一步的闡釋。“僑資企業從以往主要投資輕工、食品、商貿、建材、餐飲、娛樂等二、三產業中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轉變為投資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對于完善四川產業結構,發展外向型經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僑辦主任周敏謙以本省為例對華商投資趨勢進行了解讀。
四川省僑辦的統計顯示,目前僅成都市就有以新一代華僑華人為主體的留學回國人員3萬人以上。成都市高新區已累計孵化高新技術僑資企業超過300家,企業獲得批準的知識產權588項。
海歸的新一代僑商鄒學明在成都創辦的奧泰醫療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如今已成功研發出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T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整機,打破了西門子、飛利浦、通用電氣等國際巨頭的壟斷,成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的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提供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前不久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對此,學者解讀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更加注重質量,通過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通過改革紅利的不斷釋放,為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挖掘潛力和創造動力。“海外華商似乎早已敏銳地捕捉到了中國經濟發展升級大趨勢,最近幾年紛紛轉向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物流、商貿、金融、交通運輸、資訊咨詢以及其他工商服務等領域。華商投資的熱點地區也從過去的東南沿海地區轉向內陸和西部地區。”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湯繼強說。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認為,華商在搶抓中國經濟發展先機方面具有語言、文化和人脈的先天優勢。他觀察到,近12年以來,海外華商在華投資領域已經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制造業向服務行業、科技領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僑民把投資目光轉向了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季’將會更加鼓勵高新技術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這樣明確的信號使得我們海歸創業者對于未來的市場空間抱有很大的期盼和信心。”留美歸來的博士創業者、成都睿智化學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元偉對記者說。
盡管擁抱著巨大的機遇,華商在參與中國經濟“第二季”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自身轉型升級和投資環境制約等壓力與挑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華商投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換擋升級,一部分不能及時調整投資方向的華商也必然將面對轉型的陣痛甚至被淘汰。”湯繼強分析。
接受記者采訪的一些華商建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第二季”,政府招商引資在把目光投向華商翹楚時,還要給廣大中小企業華商更多投資機遇。“他們雖然單個力量并不龐大但聚沙成塔,在下一輪中國經濟改革中可以發揮一定力量,像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都可以對他們伸出橄欖枝。”祖籍浙江青田的比利時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朱海安對記者說。
據組委會統計,有千余名海內外嘉賓填報了關注產業及投資意向,涵蓋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和節能環保、金融、物流、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期待在中國結出投資的碩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