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棉企劍指東南亞 海外布局拓寬盈利渠道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它們開始將工廠遷移至勞動力成本更有優勢的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要防止出現產業進一步外移的危機。”波司登董事長高德康曾如是表示。
而今,紡織企業向東南亞、南亞轉移產能的趨勢愈發明顯。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僅在近一個月內,就有數家上市紡企或其關聯方宣布了在上述地區的投資計劃。
紡企作出如此選擇,對其自身及整個行業到底是危還是機?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國內外棉價倒掛、國內人力成本飆升,紡織服裝業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越來越大,“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很多并不是企業自己的意愿,而是客戶逼著它去的。”搶點東南亞、南亞。
巴基斯坦卡拉奇證券交易所上周四公告稱,山東如意(002193,股吧)科技集團(下稱“如意科技“)對巴基斯坦上市紡織公司馬蘇德紡織廠有限公司(Masood Textile Mills)發出收購要約,計劃收購后者3120萬股,即52%股份。
資料顯示,如意科技董事長邱亞夫,同時也是上市公司山東如意(002193)的法人代表及董事長。如意科技還通過如意毛紡集團,間接持有山東如意6.98%的股權。而邱亞夫控制的山東如意系,是山東紡企中最為熱衷海外收購的企業之一,在澳洲、日本、韓國、新西蘭等國均有涉獵。
卡拉奇交易所公告并沒有具體透露此次收購價格,但該公司股價卻自11月27日起連續6個交易日漲幅超過5%,從之前的48盧比/股上升至140.81盧比/股。在12月2日除息之后,公司股價繼續從55.49盧比/股上漲至6日的70.80盧比/股,約合人民幣7元/股。
無獨有偶,山東另一家紡織企業魯泰A(000726)也在上周宣布了海外投資計劃,目標指向東南亞國家柬埔寨。
根據披露,公司擬投資設立魯泰(柬埔寨)有限公司,總投資800萬美元,占總投資額的100%。魯泰(柬埔寨)有限公司將主要從事襯衣的加工和銷售,以及符合柬埔寨國家法律的其他商業活動,生產規模為年加工襯衫300萬件。
魯泰A表示,此次投資可充分發揮公司在色織面料方面的優勢,規避國內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的困擾,發揮東盟地區相對較低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提高公司服裝加工方面的國際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同樣將目光投向柬埔寨的,還有中銀絨業(000982)。該公司通過受讓柬埔寨鑫旺針織股份有限責任公司91%的股權,并對該公司實施增資的方式,在柬埔寨設立了生產企業,并更名為“中銀(柬埔寨)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主營羊絨及其他各類紡織品成衣的生產、加工和貿易,同時以該子公司為主體,投建年產200萬件多組份特種纖維針織品生產線。危、機交現
“現在國內需求不旺,出口訂單今年以來減少了1/3,很多客戶都去東南亞那邊了。”德州市夏津縣一家紡織企業的負責人孟先生表示,身邊的不少同行開始考慮到東南亞設廠,“像柬埔寨,當地的人工成本每人每月不到1000元,但在國內,一名一線工人的月工資接近3000元。”
“棉價、人力成本的差距,的確導致這兩年紡織業中低端訂單向東南亞地區流失。從去年開始,這種轉移更有加快的趨勢,我國中西部地區人力、土地成本的日漸提升,削弱了企業的投資熱情;另一方面,東南亞地區不但經營成本低,當地政府對引進外資的熱情也高漲起來。”熊曉坤解釋說。
然而,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走出去”尋求更優資源配置,建立更高效的跨國供應鏈,是紡織產業在當前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必然發展趨勢。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說,當前國際紡織產業向更具成本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布局,雖然加劇了國際市場競爭,卻能夠化解過剩產能,也為我國紡織產業加快建立新的國際競爭優勢提供了機遇和動力。
事實上,不僅中資紡織公司開始“出海”,今年下半年起,外資紡企在華工廠也紛紛轉移陣地。
紡織商會信息部負責人稱,日本青山商事計劃在印尼建直營工廠,將在華生產比例由70%逐漸降至50%以下;三陽商會計劃將羽絨服等部分訂單轉投緬甸,將春夏夾克衫服類服裝訂單轉向柬埔寨;優衣庫則計劃擴大在孟加拉、印尼等國的產能,將在華生產比例從75%壓縮至60%以下。
針對不少像高德康一樣的企業家表達的憂心,熊曉坤告訴記者,產業梯度轉移不可避免,晚轉不如早轉。他建議企業,仍可以在高端領域保有位置,比如面料功能化和款式時尚化,而用剩余資金開發高纖、免燙、納米技術等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型面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