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專業就業情況掃描
要新意還是要穩定
李靖是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服裝與形象設計專業2008級的學生,畢業后的一段時間內留在老師朱雯的高級定制工作室工作。
“畢業的時候很多服裝企業會來學校招聘,包括歐時力、Vero Moda等品牌,招聘的崗位涉及陳列師、設計師助理、儲備干部、銷售等。大部分同學要‘站店’,從銷售做起了解市場。”李靖說,同學們都可以找到工作,但是他認識的同學里沒有人動過自己做獨立品牌的念頭。李靖覺得這兩三年服裝行業并不景氣,很多廠商寧可從低端電商走量,也不做高端定制。
朱雯介紹,學校里不少老師有自己的工作室,四五位老師有自己的服裝品牌。老師們會在上課時把自己工作中的一些經驗傳授給學生,也會挑選一些學生進入工作室,但是畢竟規模有限,學生也少有畢業之后直接選擇創業的人。不過朱老師覺得整體就業情況還不錯,就業率比較高,70%多的學生還在做本專業,其他學生也大部分在做美術相關的工作,比如雜志美術編輯等等。“學校的教育與企業需求有差距,畢業生應該在企業中磨練幾年,豐富經驗。如果一畢業就去做獨立設計容易與市場脫軌。”她說。
由于家里認可有編制的穩定工作,李靖后來在父母的安排下進了家鄉的建筑設計院。朱老師覺得有點可惜,因為他已經有了幾年的積累,比大部分同學更有經驗,完全可以在服裝企業中獨當一面。但李靖自己倒覺得之前學習服裝設計的經歷對新工作也有幫助,他說:“藝術是相通的,在設計圖紙時,構圖外觀的審美上我有些優勢。”
陳宇的選擇,相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顯得極端了一些。2008年,她考入天津工業大學服裝設計專業(專科)。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她覺得老師講的基礎課,比如畫圖、剪裁、簡單的打板等還可以,但是整體上是在照搬教材,傳達的信息與理念也落后于市場發展。她說:“天津工業大學的服裝設計是特色專業,但是我們是從本科分出來的專科,師資力量比較弱。”所以她覺得在學校里的收獲有限,決定選擇肄業。
她說:“據以前的同學說,招聘會上簽約的學生不多,一個班30個人,也就兩三個人找了對口工作。” 對于市場情況,陳宇和李靖一樣,同樣覺得不是很樂觀,主要是覺得上升的空間不大。“大的公司有門檻,小的作坊太刻板沒新意。”
陳宇一再說,她不是對學習本身不感興趣,只是不喜歡學校里的學習氛圍。肄業后,她學了寵物美容,也因此進入了一家專門介紹寵物信息的刊物。
走進創意園區的幸運兒
與陳宇、李靖相比,從專業發展的角度來說,任個個和王雪雁則順利很多。她們是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學院針織專業2010級的本科生。從今年5月開始計劃設計自己的品牌。6月,第一個系列作品鋪貨入店。這家店叫做土城空間,是北京服裝學院創意園區的一個實體展示店。
北服創新園于2012年3月被認定為中關村科學城第四批簽約項目,由北京市政府與北京服裝學院共建,是目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唯一的服飾時尚設計產業項目,2012年10月正式運營。運營總監閆燕說:“創新園的主要任務有兩個方面:一是搭建全產業鏈的服務平臺,二是做自己的產品。”
最近已經進入北服創新園運營的“壹佰號”設計師資源中心,與國外知名面料廠商合作,引進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進口面料及輔料,以相對低廉的價格、便捷的途徑,服務青年設計師。此外,北服創新園還有專門代理時裝模特、平面模特的工作室,有專業攝影棚、展廳、設計師網站、藝術報告廳、會議廳等,通過各個環節的對接,不僅留住了北京服裝學院的年輕設計師資源,也和外界設計師結合得非常緊密。
而“BIFT-collection”是北服創新園致力打造的一個集成品牌,將入駐的獨立設計師品牌納入自己的旗下,每件商品都掛著BC的吊牌和設計師個人的獨立品牌。這樣可以以集成的力量,先做出大的品牌,最終讓大家關注到年輕設計師的個人品牌。
閆燕說:“我們也可以把校內很多學生好的作品,利用這個平臺轉化成成品。我們每年要舉辦很多場學生作品的發布,但是展演完了就結束了。其實北服學生很多想法是很好的創意點,稍微轉化就可以作為商品賣出去。”
任個個和王雪雁正是被BC納入旗下的簽約設計師。任個個說:“雖然我們在土城空間兼職時只是銷售,現在也還是學生,但是土城空間并沒有因此拒絕我們,而是關注服裝的質量和銷售前景,得到認可的就可以放在店里賣,這讓我們非常感動。”
盡管銷路不錯,創新園對畢業生也有優惠政策——第一年免租,第二年半價——兩人仍然感受到了經濟壓力,坦言還沒有想好畢業后是否完全投入到獨立品牌的設計中去。根據麥可思對中國大學生創業的調查,在2012屆畢業生中,60%左右的創業資金是由父母親友資助或借貸而來。個個與雪雁不想向家里伸手,所以兩個人決定在園區進行虛擬注冊,租更便宜的房子作為工作室。
閆燕表示,“政府近年來雖然大力提倡大學生自主創業,但是還沒有出臺特別具體的政策,比如創業資金、補貼、稅收等。對留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比較大,而對于本土的大學生創業,政府會對有市場前景的項目給予支持,但是前期的扶持力度比較薄弱。”
逐漸轉變的觀念
任個個和王雪雁這一級服裝設計與工程學院的200多位同學里大約有十幾位在做自主設計,絕大部分同學還是去了服裝公司。
北服就業辦的老師孟慶瑤介紹,今年北服有4場招聘會,比去年翻了一倍。第一場就有111家企業。與李靖的感受不同,孟慶瑤覺得服裝紡織行業從就業角度來講沒有受經濟危機太多影響,而是有出口轉內銷的趨勢。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校主張二級學科建設要圍繞市場需求來調整教學內容。每個學院都簽有自己的實習基地。低年級學生有寒暑假游學計劃,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企業情況;高年級可以直接進入企業實習,實習基地多達幾百家。除了實習之外,學校也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比賽,這已經成為了教學任務。孟慶瑤說:“有的同學4年期間獲得了好幾十萬元獎學金。”
對于今年的畢業生,孟慶瑤覺得學生的危機感在增強,觀念也有所轉變。之前很多學生都想留在北京,但是對于服裝紡織行業來說,南方更為發達。所以學校積極引導學生多去紡織行業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招聘會也引進了不少外地企業。同時也在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期望值,鼓勵學生到民營企業去,因為服裝紡織行業本身就是以民營企業為主。
記者在招聘會現場隨機采訪了幾家招聘企業。哥弟時尚研發企業有限公司北京部的招聘人員說:“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學的知識和實際運用有脫節,實際工作中融入得比較慢。比如學習服裝設計的,可能覺得只需要做設計,而作為企業的目標是創造利潤、創造價值。所以設計跟銷售不能脫節,設計人員需要要參與到銷售中吸取經驗,再用專業知識整合作品。有些學生認識不到這一點,覺得只要做一些平面的設計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其實是遠遠不夠的。很踏實、能吃苦的應屆畢業生比較少,而期望值則普遍比較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