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為世界第一貿易國 踩準三個步調
201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開始減弱,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國際市場需求依然乏力,初級產品價格跌宕走低,貿易摩擦頻繁,外部形勢嚴峻。在這個大背景下,國家堅持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基調,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促進對外貿易平穩發展。2013年,我國外貿總體呈低速增長態勢,全年貿易突破4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對歐貿易恢復性增長對拉美貿易放緩
根據海關統計冊,2013年1~11月我國對亞洲、非洲和北美進出口繼續穩定增長,同比分別增長9.1%、6.0%、和7.5%,對歐洲貿易呈現恢復性增長,同比增長6.5%,對拉美貿易放緩至0.3%。同期,我國對亞洲、非洲、歐洲、北美出口同比增長13.4%、10.4%、2%、4.8%,對拉美和大洋洲出口同比下降0.1%、0.2%。我國從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進口同比增長5.0%、2.7%、12.8%、14%和18.2%,從拉美進口同比增0.8%。亞洲,戰亂中的敘利亞經濟衰退,中國對敘利亞進出口下降46.7%,中日釣魚島爭端嚴重影響雙邊經濟合作,中國對日本貿易下降6.2%;非洲,政局動蕩使中非和利比亞經濟萎縮,中國對中非和利比亞等國進出口有較大幅度下降;歐洲,歐債危機連累德國和法國經濟,中國對德、法進出口放緩至0.1%和-2.9%;拉美,國際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對一些小國家經濟有不利影響,我國對這些國家的進出口有大幅度下降。
2013年,我國政府繼續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同主要貿易伙伴雙邊國際經濟合作水平不斷提高,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雙邊自貿區建設首次拓展到歐洲,同丹麥和瑞士簽訂高水平的自貿區協定。隨著我國對亞洲周邊國家、非洲和拉美經濟合作日益緊密,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互聯互動,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非洲和拉美經濟貿易鏈正在形成,我國對外貿易對歐美市場的集中度在下降。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大大提高,國際規則話語權增加。
一般貿易增速穩定貿易方式多元化
根據海關統計冊,2013年1~11月出口20023億美元,同比增長8.3%,遠遠低于2001年~2011年年均增速20%。其中,一般貿易出口9839.3億美元,呈平穩增長的態勢,同比增長10.3%,占比49%;加工貿易7809.7億美元,下降0.3%,占比39%;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1317.4億美元,同比增長62.2%,占比6.6%;邊境小額貿易399億美元,同比增長11.9%,占比6.6%。一般貿易出口方式以中小企業為經營主體,轉型升級成效明顯,成為帶動外貿增長的動力;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是高水平貿易方式,大大解放了生產力,體現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不斷提高,產業鏈向貿易、設計、金融和運輸鏈延長。邊境小額貿易是中西部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途徑之一,為了推動中西部發展,國家實施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小額貿易。2013年5月,國家公布對邊境小額貿易出口貨物按照增值稅免稅管理,改為簡化的備案管理辦法。新政策減輕了納稅人的負擔,促進邊境小額貿易的發展。
過去10年,由于人口、入世和政策紅利,我國外貿實現了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現在這些都漸行漸遠,沒有多少優勢了。2011年以來,為應對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支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促進新興戰略產業國際化,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產能。2013年7月底國家出臺了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12條政策措施,涵蓋了推動跨境電子商務貿易方式發展、增強公共服務平臺作用以及貿易便利化水平等多個方面,這些政策效應將逐漸釋放,為2014年打下良好基礎。
出口產品結構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勢不減
根據海關統計冊,2013年1~11月機電產品出口11478.9億美元,同比增長7.9%,占比57.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992.7億美元,同比增長11.1%,占比30%。初級產品出口增長6.2%,較上年有所回升。食品及活動物、飲料及煙類、礦物燃料及動植物油出口同比增長6.9%、-2.1%、8.2%、8.1%,非食用原料出口未增長。工業制品出口同比增長8.4%。化學品及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和雜項制品出口同比增長5.5%、8.2%、8.4%和9%。出口增幅最大的產品皮革、紙及紙板制品、電力及其電氣零件和家具制品等產品出口同比增長16.1%、16.1%、24.8%和25%,旅行用品、服裝及衣著附件和鞋靴等我國傳統優勢產品出口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同比分別增長12.7%、11.9%和9.4%。
為了促進外貿發展,培育新的競爭優勢,2012年國家連續出臺了四個指導性的政策文件,其中2012年3月公布的《關于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快外貿轉型基地、貿易平臺和國際營銷網絡三項建設,提高出口商品質量,提升加工貿易水平。在一年內連續出臺四個指導文件,反映出推動外貿轉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表明外貿轉型升級進入規范化階段。文件出臺后,各地出現不少國家級和地方級外貿轉型示范基地,以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并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孵化器和示范作用。2013年以來這些政策產生積極的效應,資源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出口增速放緩,而新產品、新技術、新品牌、新興戰略產業出口有較大幅度增長,傳統的優勢不斷提升,新競爭優勢正在形成。
進口增速繼續放緩產品結構日趨合理{page_break}
由于國際國內市場需求萎縮,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根據海關統計冊,2013年1~11月進口同比增長7.1%,增速基本與上年持平,月度增速呈波動上升趨勢。機電產品進口7642.4億美元,同比增長7.6%,占比43%。高新技術產品進口5075.3億美元,同比增長12.5%,占比29%。初級產品進口同比增長2.7%,占比33%,其中,食品及活動物、飲料及煙類、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動植物油等進口同比分別增長16.2%、2.9%、5.6%、-0.6%和-16%。進口增幅較大的具體產品肉及肉制品、乳品及蛋品、煙草及其制品、生皮及生毛皮、軟木及木材和其他動、植物原料同比分別增長46.1%、51.4%、8.6%、21%、23.4%和24.4%。工業制成品進口同比增長9.5%,占比77%,其中,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和雜項制品進口分別增長5.7%、0.2%、9.1%和2.3%。進口增幅最大的具體產品軟木及木制品、非金屬礦物制品、電信裝置設備、電力機械電氣零件、其他運輸設備和服裝及衣著附件進口同比分別增長27%、26.5%、18.7%、17.7%、25.4%和17。陸路車輛進口增速大幅放緩,僅增2.6%。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為擴大進口,優化進口結構,促進貿易平衡,國家出臺系列政策文件。2011年3月我國政府公布了《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積極的機電產品進口促進戰略的若干意見》,旨在推動機電產品進口結構的優化調整,加強國際磋商與協作,積極搭建雙邊高技術領域經貿合作平臺。2012年3月國家又公布了關于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國家強有力的宏觀政策的調控下,2013年我國先進技術和設備、資源性產品、食品及日用消費品進口增長較快,滿足了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豐富了市場供應,大大提升了國民的福利水平。
私營企業成為一般貿易主體
根據海關統計,2013年1~11月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出口同比增長-2.9%、2.1%和22.1%,占比分別為11.3%、47%和39%。一般貿易方面,國有企業出口1319.8億美元,同比下降3.6%,占比13.4%;外商投資企業出口2468億美元,同比增長4.1%,占比25%;私營企業出口5680.3億美元,同比增長17.5%,占比57.7%。加工貿易方面,國有企業出口469億美元,同比下降15.1%,占比6%;外商投資企業出口6469.4億美元,同比下降6.4%,占比83%;私營企業出口774億美元,同比增長1.5%,占比10%。私營企業機制靈活,管理成本低廉,積極進行技術、品牌、質量、營銷網絡創新,成為一般貿易的主體。2013年4月國家公布的“2012年一般貿易出口百強企業”名單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名列榜首,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和華為終端有限公司分別居二、三位。
私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取代國有企業,反映的趨勢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經營環境在逐漸改善,市場對經濟轉型的作用日益重要,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在下降。加工貿易升級主體是外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外資的依賴性強,利用外資在外貿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同歐美貿易摩擦增加
中國一直是世界上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2013年與歐美的貿易摩擦最為嚴重,覆蓋范圍很廣,涉案產品包括活性炭、鋼筋產品等原料產品及光伏產品等新能源產品,貿易摩擦方式也從反傾銷、反補貼等懲罰性關稅,到貿易限制和質量標準;訴訟國包括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阿根廷、巴西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
2013年2月,美國決定對中國應用級風塔征收懲罰性關稅、對中國活性炭征收反傾銷稅;同年6月,美國對中國等鋼筋產品、黃原膠產品征收反傾銷稅;2013年5月,歐盟委員會決定,對產自中國的無線通信網絡與關鍵設備展開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值得一提的中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經過中國政府等多方努力,2013年8月,中歐就光伏產品爭端達成“價格承諾”協議,免于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為今后雙邊解決貿易爭端提供了成功案例。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債危機日益蔓延,國際貿易保護傾向愈發嚴重。據英國智庫“全球貿易預警”統計,金融危機爆發5年來,二十國集團成員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中,近90%仍在實施;截至2013年8月19日,世界各國新出臺近300項“以鄰為壑”的貿易措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