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外媒看中國經濟 三轉型解決經濟增長放緩
無論是冬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還是《紐約時報》等外媒,即便承認中國已走入經濟轉型岔路口,但對其發展前景,多數仍表示樂觀。
然而,外媒高唱的“贊歌”無法掩蓋經濟轉型“說易行難”的現實,2014年中國經濟如何實現穩中求進,仍將是一道復雜需細解的問題。
“因為是中國”
就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國際社會表現出了近乎絕對看好的信心。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道,“近年來的經濟增長主要源于龐大但并不具備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其背后還有影子銀行帶來的隱患。一般情況下,鑒于這些并非微小的發展錯誤,國際社會肯定要對這個國家感到擔憂,但這種擔憂并不存在,因為這個國家是中國。”“因為是中國”,所以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2013年GDP增速定格在7.7%,這一數據創下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的新低,但這并沒有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
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速,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此前在達沃斯論壇上直言,中國、印度、印尼等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可能會繼續保持在高水平,甚至有可能加速。
德國《世界報》肯定中國經濟在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仍保持發展的路線,并認為7.7%的增速高于中國國務院制定的2013年最低增長水平,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也是獨一無二的。
美國《時代》周刊則表示,歡迎中國放慢腳步,這有利于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而隨著改革帶來經濟運行方式的轉變,后期中國經濟或將從此變得更加健康,更注重市場的主導性,為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奠定基礎。
美國《紐約時報》甚至開始擔心中國經濟將趕超美國。報道指出,最新發布的中國經濟數據或許顯示了減速,但它們仍然表明,按美元計算,中國正以4倍于美國的速度增長,兩國經濟規模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
改革的權衡
不過,部分外媒的“理解”無法切實解決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真正問題。
就此,路透社也不諱言,指出長期的高增長令中國經濟開始面臨轉軌換道時的下行壓力;結構優化升級進展緩慢,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形勢嚴峻;財政金融風險增大;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不同群體間利益矛盾加大等現實挑戰。
盡管美國《時代》周刊肯定了中國政府抵制住利用國家機器刺激增長的誘惑,選擇用開放金融市場、加強對效率低下國企的改革、釋放私營部門活力等舉措,推動經濟運行方式改變的做法,但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提出了擔心。
魯政委表示,在穩健財政貨幣政策導引下,消費、投資、出口都缺乏有力增長點,此時若改革紅利無法及時到位,中國經濟活力進一步減弱風險加大又該怎樣自處?
因此,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問題,已非是否改革,而是如何在改革逐步到位的同時,保證中國經濟在可控范圍內發展。
英國《金融時報》建議,后期中國經濟改革,映射到產業政策上表現為“安”與“轉”兩大關鍵詞。“安全”是固本培元之策,產業方向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國家安全、生態安全、食品安全、生活安全、信息安全。
“轉型”是迫在眉睫之路,具體要從三大方面深化轉型:第一,產業轉化。治理過剩產能將會導致部分傳統重工業供給端的收縮,加快周轉;第二,出口轉移。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第三,生活轉變。民資進入將推動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相關產業的繁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