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經濟壓力大,正視經濟中的結構問題是關鍵
中國國家統計局2月14日公布數據顯示,1月CPI同比升2.5%,環比升1.0%;PPI同比降1.6%,連降23個月,環比降0.1%。
從分項數據看,權重較高的食品價格環比上漲2.4%,其中主要是鮮果、水產品以及乳制品價格上漲帶動,而傳統主要消費品豬肉和雞蛋則分別下跌4.3%、3.8%。這似乎反映了中國人食品消費開始升級,人們更關注健康飲食,但它們的上漲并不都是由需求引起的,有很大的成本推動因素,比如乳制品。而豬肉禽蛋價格下跌雖然有可能是供應增加所致,但也體現了消費低迷。
此外,居住價格同比上漲2.8%,與人們直覺上的感官相對比,顯然是被大大的低估了。服務業價格仍然在上漲,主要是成本推動,人工和租金價格剛性上漲,但考慮到需求并沒有變得繁榮,這會進一步壓縮服務業利潤。去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0萬億元,這極大的減緩了一些商品的上漲速度,比如服裝鞋帽以及電子通訊家電等商品,因為租金和銷售員工資上漲太多。
1月份PPI同比降1.6%,連降23個月,環比則六個月來首次為負,降0.1%,如果考慮到中國PMI(不管中采還是匯豐的PMI)在1月份明顯走弱,說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去年,房地產和政府基建的增長支撐著經濟增速,但今年可能會發生變化。去年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十八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重在圍繞“保增長”目標。今年,由于轉型任務,政府項目與地產業投資可能會出現明顯下降,盡管有保障房項目、棚戶區改造以及農田水利與交通建設,但不足以對沖整個投資的下降。
雖然中國CPI溫和以及PPI持續為負,但這并不能構成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比如降息。從外部環境看,美國QE的退出勢必推高新興市場國家的利率,而國內只要地產價格繼續上漲、過剩產能無法淘汰、地方政府繼續保增長,市場融資成本就會繼續居高不下。
從一個月的數據難以得出趨勢性判斷,對于中國這樣大規模的經濟體來說,調整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何況相關部門還會時時采取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維持各種產能的生存以及經濟增長,因此,統計數據僅是一種參考。真正的問題在于結構失衡程度,正視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是解決各種問題的最終辦法。
一個事實是,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還沒有構成“危機”,但已經進入“進退兩難”的階段。盡管中國還沒有真正實行“去杠桿化”的政策,但一些關鍵數據已經開始持續下降。
中國需要有巨大的耐心以及勇氣,引導經濟軟著陸,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去杠桿化,消滅過剩產能,消化過多的不良債務,最終重建一個更為健康的經濟結構與發展模式,當然,這涉及到全面的改革,也就是三中全會的任務和目標。不必恐懼“壞的數據”,并且為了穩定和預期被動投入更多的資源,這是一個黑洞。而是應該積極面對各種問題并解決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