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連降 三大因素是導火索
中國外儲連降4個季度 一季度降幅占新興市場一半
全球外儲正在大規模減少,尤其是新興市場外匯儲備。據華爾街日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的分析,今年一季度,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儲總額減少了2220億美元,降至7.5萬億美元。3%的降幅也是2009年一季度以來外儲額在單個季度創下的最大百分比跌幅。
其中中國的外匯儲備下降的幅度,在今年一季度占到了新興市場總體降幅的一半,達到1130億美元。
按專家說法,中國外匯儲備長期持續增長,短期內出現如此幅度的下降為20多年來所罕見,由一系列因素的疊加效應導致,如美元強勢,資本流出,匯率變動帶來的估值效應,以及中國推出“一帶一路”戰略等。
此外也有分析稱,央行為了保證人民幣不貶值而在外匯市場上拋售美元,反映出人民幣的貶值壓力。
中國外儲連續4個季度減少
中國外匯儲備自去年3季度已連續4個季度減少,從一年前3.99萬億美元的峰值下降至今年6月份的3.69萬億美元。中金公司最新報告表示,導致這一結果可能有三大因素。
首先,外匯干預。從資本賬戶的連續赤字來看,近期資本外流的壓力似乎較為明顯。央行應該已經實施外匯干預措施,以美元購買人民幣,穩定本幣匯率。去年12月開始,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兌美元出現明顯的貶值壓力,但在岸市場的人民幣貶值幅度小于離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仍相對穩定。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二季度,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分別減少1337億元、2521億元和1011億元。
其次,外匯投資。外匯貸款和部分高收益的證券可能無法滿足外匯儲備的流動性或安全性標準,因而被從外匯儲備數據中移出。對銀行和政策性機構類似私募股權的外匯投資則不再屬于貨幣當局的外匯資產。
例如2014年11月,中國成立絲路基金,央行以外匯儲備出資65億美元。近期,央行近期已經對國家開發銀行注資480億美元,并將向中國進出口銀行注資450億美元,以推進政策性銀行的改革。
第三,估值效應。美元走強可能降低了非美元計價部分的外匯儲備的美元價值。因為,在美元貶值的情況下,美元計價的外儲資產會增加。在美元升值的情況下,美元計價的外儲資產會下降。外匯儲備也可能發生各種投資損益。對比外匯儲備的人民幣和美元值,中金估計自去年6月份以來發生的估值效應可能達2,192億美元。
外儲下降還涉及到資本被動外流,其中包括套利資本或者說“熱錢”的流出以及外資企業的撤資等方面,而特別值得警惕的是在貨幣當局統計掌控之外的資本外逃現象。
2014年下半年,中國外儲下降了1500億美元,但商品貿易順差達到了2785億美元。今年一季度,外儲下降1130億美元,商品貿易順差為1237億美元。兩者間的差距放大了資本外流的空間。
外儲“趨勢性”下降短期尚不足慮 但長期資本外流需關注
總體上,由于前期積累,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龐大,遠超“適度”水平,因此其短期下降尚不足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趨勢問題。
近幾年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動蕩已經使長期持續的外匯儲備單邊升勢出現了逆轉。這種轉變未來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的影響怎樣,值得重視。特別是投機性資本流出和資本外逃現象。
據花旗銀行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17日止的一周,新興市場基金共流出21億美元,其中,中國的ETF流出16億美元。6月17日當周,108億美元流入股票基金,主要流向美國及日本基金。
總體上,中國的國際收支“巨額雙順差”格局已經走向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波動的“新常態”。就經常項目而言,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分野日益擴大:前者繼續保持巨額順差,而基礎商品價格下降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后者的逆差規模擴大速度驚人,正在向不可持續的方向演進。
然而,中國官方一直否認資本大規模外流。外管局在上周四的發布會上明確表示“上半年無持續大規模的資本外流,二季度外流壓力減弱”。
外管局發言人王春英表示,“從我們目前掌握的數據看,上半年并未出現持續大規模的資本外流,而且二季度資金流出壓力比一季度有所減弱并趨于均衡?!?/p>
除了資本外流,中金認為,未來嚴格意義的外匯儲備可能還會繼續下降。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大以及外匯干預逐步退出,中國外匯儲備占GDP比重將繼續下降。同時,中國可能繼續利用外匯儲備支持國家的長期發展戰略。因此,嚴格意義的外匯儲備可能還會繼續下降。
按照中金解釋,嚴格意義的外匯儲備須滿足一定流動性和安全性要求,通常以可自由兌換貨幣計價的對外債權的形式持有,包括外幣現金、銀行存款、國庫券、短期和長期政府債券以及其他可用于國際支付的外幣資產。由包括主權財富基金在內的其他政府機構持有的外匯資產,不包含在嚴格意義的外匯儲備的范圍之內。
此前,中國已經有近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被用于支持國家的戰略性發展和投資,這部分資產現由其他政府機構持有,包括銀行改革中外匯儲備對銀行業的注資、成立中投公司、以外匯委托貸款的形式借給政策銀行等機構、向絲路基金出資、向IMF增資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