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用工難問題加劇 勞動力缺口制約經濟轉型
蘇州陷入用工難:勞動力缺口將約束經濟轉型
對制造業規模龐大的江蘇而言,勞動力以及帶來的用工荒(招工難)問題,似乎已經超過了技術、資金、工藝、產品等,成為了轉型升級中最大的約束。
這在江蘇第一經濟重鎮蘇州的表現和影響更為明顯。2015年上半年,蘇州實現經濟總量7088億元,同增7.2%,繼續領跑江蘇,但增幅則在省內排末。
根據蘇州市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第二季度,蘇州500家“四上”單位企業從業人員24.04萬人,比1-3月減少了1.33萬人,用工規模縮減5.2%。
但企業訂單減少、生產任務不足帶來的用工規模縮減并未改變“用工難”的問題。蘇州的最新調查數據(500家“四上”企業)看,2015年第二季度中,仍有38.5%的企業反映有缺工現象,其中制造業缺工比重為47.2%。
制造業是江蘇轉型升級的核心所在。江蘇省統計局一位官員在2015年半年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對記者表示,“資金、技術等其他問題都可以幫忙緩解,唯獨勞動力問題政府難以發力。”
勞動力的“兩難”
招工難、用工難是一個動態現象,隨經濟形勢和行業盛衰,但難題中的結構性問題則長期存在。
企業因人力成本增加和生產任務不足的雙重影響,用工規模較往年呈現縮減,是結構性“招工難”問題的核心。
根據蘇州市統計局的調查,2015年二季度住宿餐飲業仍是主要缺工行業,缺工企業比重達80.0%,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缺工比重14.3%,二者均與第一季度末持平;制造業、“其他”行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缺工比重分別是47.2%、37.5%、29.3%、28.6%、24.4%、11.9%,環比分別下降4.0個、12.5個、8.6個、28.5個、4.5個、4.4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78.2%的企業認為求職者對薪酬期望過高,56.4%的企業認為求職人員中缺少受過培訓、具備技能和經驗的人員;35.8%的企業認為可供選擇的求職人數減少,27.4%的企業認為求職人員的專業知識不符合崗位要求。
而在另一個方面,勞動力則普遍反映企業薪水有待提升。一位95后青年端午節前還在昆山的電子廠上班,如今已在一個居民小區賣西瓜。他說“賺錢不夠花”,“在電子廠打工一個月2500——3000元左右,生活上不夠用”。蘇州月最低工資標準已由2012年的1370元上漲至2014年的1680元。
事實上對蘇州的制造業企業而言,最需要的則是“熟練工、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這三個工種每年的需求都在不斷增加,超過30%的企業一直認為最缺專業技術人員。
不過,從蘇州的數據看,企業雖面臨用工、招工難,但用工成本影響的負面已經在減少,顯示出經營壓力在緩解。
但只有0.2%的企業反映用工成本增幅在20%以上,這表明蘇州制造業整體向微笑曲線的“兩個高端”轉型仍需努力。
外資流失人員占37.8%
受調查500家“四上”企業的普遍反映是:員工穩定性差,自行流失率高。
根據2015年一季度的數據,總體上,企業流失人員2.02萬人,其中自行離職人員1.92萬人,自行流失率高達95.0%,比2014年末提高4.6個百分點,并且喪失的勞動力主要集中在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資企業,此四經濟類型合計流失人員1.93萬人,占流失人員的95.4%,特別是外資占到了37.8%。
江蘇省統計局發布的消息,蘇州2015年上半年的注冊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40.5億美元和39.55億美元,同比下降10.2%、31.7%。
對企業而言,近些年蘇州新生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職業期望值也相應提高,不僅僅在工資水平方面有要求,更加關注尋求體面的工作,因此企業要“提升管理水平、創造良好就業條件”。
記者在采訪中獲知,蘇州高等教育的各項數據均保持增幅,但有官員表示,“畢業生去上海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不過,蘇州2014年戶籍凈遷入人口為4萬人,其中62%來自江蘇之外,顯示出蘇州繼續保持穩健的城市活力,吸引著外來資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