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央行降息次數多
在2008年崩潰之后,全球經濟并沒有去桿杠化,反而加倍增加了杠桿性——自2007年以來,全球負債額已經增加了40%。全球經濟增長率正在降低,世界銀行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預期從3%下調至2.5%,而諸如巴西、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正舉步維艱。除美國外其他國家的貨幣儲備總額已經從2014年曾達到的頂峰下滑超過1萬億美元,這主要是因為各國央行們都出售了美元以抵消資金外流和大宗商品價格下滑造成的不利影響。
先發制人型央行舉措與之不同,它指的是盡管市場可能看起來還很健康,波動性還處于低水平,但是央行預期到未來金融壓力而采取貨幣措施以避免市場發生崩盤。在先發制人消除風險的過程中,決策者們依賴于更快的市場數據的變化,而不是依賴較慢的基礎性經濟數據。雖然出于好意,但是先發制人型舉措已經通過人為地壓制波動性并且鼓勵道德風險蔓延在各大市場激發了危險的自反性。央行們把“已知的未知風險”換成“未知的未知風險”,造成了危險反饋回路這一隱患。
上一次世界經濟經歷儲備如此大幅下滑的時候正是2008年經濟崩潰前夕。盡管這三十年來跨資產波動性正從最低水平向上攀升,但是市場仍因“央行們將支撐資產價格”這樣的預期而洋洋得意。
隨著全球各國央行在無休止的法定貨幣貶值循環中激烈競爭著,經濟末日的時鐘正一點點逼近敲響午夜的鐘聲。波動性體系變化和新興市場危機的火焰點燃了“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小幅上調”這一單純的預期,但是這樣的預期永遠不會成為現實。
對于這種象征性地減少流動性的做法,全球市場作出的消極反應很顯著。
各國央行們害怕且不愿意正常化貨幣政策,但是各資產類別呈現出的人造高估值并不能在全球經濟缺乏根本性增長的情況下無限期維持下去。這樣一來,央行們就被困在了自己設計的牢籠中,而世界人民也跟著被困。當大家都意識到自己信任其能消除風險的這些機構實際上是這些風險的源頭時,下一輪大崩盤將發生。真相是全球央行無法在“不引起系統徹底崩潰” 前提下取消非比尋常的貨幣政策,但是它們等的時間越長,它們自己的可信度就越危險,不可避免的經濟崩潰將更嚴重。
在囚徒困境中,全球央行們已經設置了歷史上最具波動性的交易。
先發制人戰爭描述的是在已被察覺的威脅成為現實前采用暴力舉措將其消除。自2012年以來,美聯儲就一直致力于打擊金融風險的先發制人戰爭,而其他央行則被迫效仿參與了貶值貨幣的自我強化循環過程以及“囚徒困境”這一瘋狂游戲。這種非正式但極易被觀察到的政策會造成“使個人收益風險社會化”這一無意識后果,并且給全球經濟帶來更深層的影子風險。
先發制人型中央銀行舉措是一個與“央行賣權”這一主流觀點截然不同的概念。
傳統“央行賣權”觀點指的是央行在危機爆發時而非其爆發前采取措施予以應對。1987年、1988年、2007年至2008年下調利率以及第一輪、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都是對經濟數據疲軟、金融壓力激增、信貸和股市連續大幅虧損等的回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