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提價15.5% 追蹤洋奶粉年年漲價的路徑
年均15.5%的提價原因何在?——追蹤洋奶粉年年漲價的路徑
新華社記者陳冀
洋品牌奶粉或將掀起新一輪漲價潮的消息著實又讓奶粉市場緊張了一番。
記者調查發現,洋品牌聲稱漲價的原因無外乎原料成本升高、換包裝、配方升級等,可是追蹤近年來洋奶粉的價格游戲規則不難發現,從2006年到2009年,洋奶粉最高漲價幅度累計62%,年平均漲幅達到15.5%。消費者在質疑高提價率合理性的同時,也在追問,年均15.5%的提價誰在操控?
個別洋品牌奶粉率先漲價
記者在廣州市各超市調查發現,個別洋品牌奶粉確實已調高價格。如貝因美奶粉從6月1日起對奶粉價格進行調整,漲幅在5%至10%;雅培嬰幼兒奶粉也是從6月起平均漲價6%左右。
廣東省物價局價格檢查分局在廣州華潤萬家五羊新城店實地調查發現,今年上半年以來,美贊臣的4個調查樣品4月提過1次價,提價幅度分別為4.92%、10.2%、10.17%、9.03%;雅培4個調查樣品6月初開始提價,提價幅度分別為7.69%、7.39%、5.92%、4.97%;而惠氏、多美滋今年以來沒有提價。檢查人員在檢查中感到,此前沒有提價的企業,不等于后期就不提價。
洋品牌奶粉價格上調的主要原因多是今年以來生產嬰幼兒奶粉的基粉、輔料等上游原料以及包裝材料價格、運輸費用、人工費用等都在上漲。施恩(廣州)嬰幼兒奶粉營養有限公司向檢查人員出示了一份該公司采購的主要原料價格變動表。今年4月1日,1段基粉每噸從19500元漲至25500元,漲幅30.77%,2段基粉從23000元漲至39500元,漲幅28.26%,3段基粉從24000元漲至31000元,漲幅25%,4段基粉從26500元漲至31000元,漲幅16.98%,乳鐵蛋白(輔料)從2400000元漲至2850000元,漲幅18.75%。由于成本上升,該公司近期主要產品將提價5%左右。
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今年3月底發布的監測報告認為,乳制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因素有三個方面:一是原料奶供應緊張;二是奶粉消費增長較快;三是成本上漲。3月中旬,玉米、豆粕市場價格同比分別增加21%和2.4%。進入五六月份,隨著原料奶產量增加,價格回落,乳制品價格有望企穩,但受奶牛養殖、乳制品包裝運輸等成本上漲及進口奶粉價格上漲的共同影響,國內乳制品價格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較小,特別是中高檔液態奶、保健酸奶和嬰幼兒奶粉價格仍有繼續上漲的可能。
是成本漲價還是價格游戲?
成本上漲的情況下,價格上調似乎順理成章,但記者跟蹤多年洋品牌奶粉市場發現,漲價已成為洋品牌奶粉商的習慣行為。事實上美贊臣、雅培、惠氏、多美滋等洋品牌嬰幼兒奶粉每年都有提價的行為。
據廣東省價格監測中心的監測結果顯示,2006年提價最高22%,2007年最高10%,2008年最高20%,2009年最高10%。如果按照最高漲價幅度計算,從2006年到2009年,洋奶粉最高漲價幅度累計62%,年平均漲幅達到15.5%。
洋品牌奶粉每次漲價理由,無非是綜合成本上升、換包裝、配方升級等,但廣大消費者不禁質疑:奶粉生產成本是否年年都上升?配方升級到底能給產品帶來多少內在價值的提升?年均15.5%的提價幅度是否合理?
對于洋品牌奶粉屢傳漲價消息,國內乳業專家、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就不認可“成本說”。他指出,國際奶粉原料價格比去年年底下降了數千元,奶粉漲價與成本關系不大,主要是一種市場手段。目前洋奶粉市場平均利潤為50%至100%。
業內人士指出,洋奶粉連續漲價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其實反映的是幾年來中國奶業市場格局發生的深刻變化。“在過去10年內中國奶粉品牌占據了七成以上的國內市場,外國奶粉品牌只占三成。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一些消費者改買洋奶粉,國外禁止進口中國奶粉,中國大大小小的乳制品企業也紛紛購買澳洲、新西蘭等進口原料奶粉,中國奶業遭受到嚴重沖擊。”王丁棉指出。
與此同時,外資奶企乘虛而入,從生產到銷售大舉向中國市場擴張,很多外國知名品牌紛紛在我國建立起全國性的市場網絡,并利用價格操控市場。從此中高端國產奶粉和進口奶粉市場占有份額“徹底顛倒過來了”。據統計,在中國中高端嬰幼兒奶粉市場上,僅美贊臣、雅培、惠氏、多美滋這四大洋品牌就占有60%的市場份額。目前,洋奶粉基本上掌握了中國中高端嬰幼兒奶粉的價格話語權。
據廣州海關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1月至4月,經廣東口岸進口奶粉2.8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41%,價值8928萬美元,增長81%。進口奶粉量價齊升,反映在終端零售環節就是奶粉尤其是進口奶粉價格的先后提價效應。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研究所所長黎友煥指出,利用價格操控市場是跨國公司的慣用手法,而去年以來,國內奶粉市場價格波動很大,就有外資操控的嫌疑:“特別是去年3月到5月,外資品牌奶粉幾乎是‘無厘頭’漲價。”黎友煥還指出,在中國處于抑制通貨膨脹的艱難時期,這種漲價行為或散布漲價行為可能會帶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某種產品漲價-相關產品漲價-產業鏈漲價,其后果相當嚴重。
價格監管工作面臨新課題
黎友煥、王丁棉等業內專家強烈呼吁,洋品牌奶粉連年漲價行為,凸顯出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價格運作缺乏監管。由于許多國外品牌產品已在中國市場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某種程度上實質擁有著行業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其調價行為波及面廣、影響大,極易引起行業跟風漲價、市場異動等不良現象,跨國公司調整價格等行為理應納入到價格監管的范疇。
廣東省物價局副局長劉光明認為,洋品牌奶粉漲價的現象給價格監管工作提出了新課題。“鑒于通脹的預期和奶粉市場的現狀,作為物價部門已加強對當前奶粉市場價格的監管。”
據劉光明介紹,針對洋奶粉漲價的苗頭,廣東省物價局對奶粉漲價情況進行了調查核實,并召開中外品牌奶粉企業的漲價調查會,了解真實情況,號召企業加強行業自律。目前,嬰幼兒奶粉和液態奶已納入到當地物價部門的常規價格監測目錄,加大價格監測數據報送頻率,及時反映價格變動情況。
正因為一系列及時果斷的政府調查行為,才使此番洋奶粉漲價苗頭得到合理抑制,沒有出現以往跟風漲價或超市抑購斷貨等情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