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之變:四大名繡能否“變”出新“途”
湘繡在上海世博會上,受到洋觀眾的喜愛。
縱觀湘繡的發展歷程,不論針法、題材、樣式還是材料,均是在創新和發展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不斷推陳出新,或許也正是湘繡突破當前困境的良方
7月23日,上海世博會湖南周拉開序幕。當天,9名身著湘繡旗袍的“繡女”,現場展示湘繡技藝,引來交口稱贊。
對湘繡來說,這樣的榮譽或許早已不再陌生。憑借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淀和不斷完善的工藝技法,與蘇繡齊名的湘繡早已是湖南最為耀眼的一張文化名片。
然而,湘繡近年來的發展腳步明顯落后。差距在哪?方向在哪?湘繡的從業者們,在思考,也在探索。
困局之變
藝術合理對接市場
眼下的長沙高溫蒸騰,市湘繡協會副秘書長王家聲的工作卻無法停下,長沙沙坪湘繡產業園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這位擔負著項目具體協調工作的浙江人,幾乎每天奔走于工地之上。
“當前是沙坪湘繡發展最好的時機,時間寶貴,不能浪費。”王家聲口中的“最好時機”,指的是2008年10月啟動的沙坪湘繡產業園項目建設。根據規劃,沙坪——這個有著“中國湘繡之鄉”美譽、至今仍占全國湘繡產品銷售總額七成的湘繡行業集散地,將在數年之內,完成湘繡文化廣場、老街復古改造等多個項目建設,以改變過去湘繡產業缺乏整體規劃、規模較小、無序競爭的狀況。
湘繡曾一度輝煌。上世紀80年代初,曾創下了年出口500多萬美元的業績,湘繡作品也常常被當作“國禮”饋贈外賓。然而,面對市場化浪潮的沖擊,曾經無比風光的湖南五大國營湘繡企業相繼倒閉,僅剩湖南省湘繡研究所一家“獨苗”。
“我認為問題出在產品結構上。”湖南龍騰工藝服飾有限公司創辦人曾應明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湘繡行業盛行一種觀點:只有工藝品才屬于湘繡,而刺繡服裝、枕頭等日用品則不是,幾大國營湘繡廠只做單一的工藝品。由于產品工期長,價格高,銷售渠道窄,資金回籠速度慢,窘境很快到來。
1996年開始,曾應明將企業原有的產品結構整個顛倒過來——工藝品與日用品的比例從“八二開”變為“二八開”,企業的銷售額隨之猛增。此后,主攻“大眾化”的龍騰公司幾乎是一路狂飆,從最初創業時資產不足萬元的小廠,發展為年銷售額6億余元的湘繡城集團,產品行銷日本、美國等15個國家。如今,頭頂“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長沙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頭銜的曾應明,已成為湘繡企業的領軍人物之一。
“民間文化來自民間,只有老百姓用得起的,才能成為民間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原動力。”曾應明說,在市場經濟時代,曲高和寡之路很難“越走越寬廣”,要想產業做大做強,藝術與市場的合理對接,才是關鍵所在。
創新之變{page_break}
敢闖敢試更寶貴
38歲的江再紅已不算年輕,但能在這個年齡拿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頭銜,卻是絕無僅有。她不僅繡法高超,經營的“再紅湘繡”在湖南有著24個生產基地,年銷售額過千萬。
很多人把成功歸因于她的專業技法與市場經營能力。但在江再紅的眼里,敢闖敢試的創新意識則更為寶貴。一則故事常被江再紅說起。1995年,長沙市友誼商店的一位經理走進“再紅湘繡”,向她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所有的湘繡工藝品,就只有那么幾個標準尺寸?”他建議江再紅制作兩幅尺寸更小的作品。4天之后,新作品如約送達,經理看了之后非常滿意。此后,“再紅湘繡”在當時長沙最為著名的百貨商店中,謀得了一個小柜臺。“旁邊是國營企業的大柜臺,但我們的銷售情況卻比他們好得多。”
市場更傾向于接受對路的新產品,這是江再紅從中悟出的道理。此后,“再紅湘繡”每年都要將30%的利潤用于新產品的研發之中,雷打不動。
2004年,法國里昂當代藝術博物館,江再紅的送展作品——《陰功軸》獲得空前轟動。這幅由旅歐藝術家楊詰蒼和她共同創作后并加工刺繡的繡品,開創了湘繡工藝上的多項第一:第一次采用50平方米的超大尺寸面料、第一次以人體骨骼等抽象物為題材……
“藝術在于創新,湘繡的生命只能在不斷的摸索創新中繁榮發展。”從業20余年,江再紅對于創新的篤信,始終未變。
事實上,縱觀湘繡的發展歷程,不論針法、題材、樣式還是材料,均是在創新和發展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不斷推陳出新,是自然法則,是商界定律,或許也正是湘繡前途之所在。
人才之變
口傳心授到訂單培養
2008年,“90后”女孩田霞走進湖南省湘繡研究所,開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與田霞同來的,還有她的66位同學。她們來自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與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聯合舉辦的國內首屆“湘繡設計與工藝班”。根據定向協議,經過兩年學習畢業之后,該班的全部學員進入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成為現存唯一一家國有湘繡企業的后備軍。
研究所特意將田霞和她的同學們安排在一個部,還取了一個寄予厚望的名字——“新蕾刺繡部”。
繼研究所首開先河之后,2007年,湖南湘繡城集團也選擇與湖南工藝美術職院攜手,合作培養后備人才。次年9月,以湖南工藝美術職院為主體的全省26所高職院校,攜手以湖南湘繡城為龍頭的82家企業,組建湖南工藝美術職業教育集團,拉開了校企大規模零距離對接的序幕。
眾多湘繡企業步調一致的背后,折射出整個湘繡行業對于后備人才的極度渴求。湘繡技藝的傳承主要依靠師傅口傳心授,從接觸湘繡到成長為熟練工,至少需要20年。
而且,湘繡行業的收入并不具有競爭力,大量繡工因此選擇了外出打工。“我們曾到農村去招工,就算是包吃包住,派車去接,愿意來的人也不多。”多年前的尷尬,江再紅仍記憶猶新。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訂單式的培養模式是有成效的。”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辦公室主任方菁說,不過短短兩年,“新蕾刺繡部”學員中初露頭角的,已不在少數。
一方面是基礎人才的培養,一方面是優秀人才的選拔,在江再紅看來,這二者都不能缺。“大師輩出,是一個行業生命力的體現,而大師的培養,離不開政策上的扶持。”江再紅說,湖南對優秀人才的激勵政策尚有不足,她希望能有這方面的政策出臺,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于湘繡之中。
湘繡(小百科){page_break}
源自湖南長沙一帶的民間刺繡,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興盛于清代。湘女李儀徽發明了“摻針”,成為湘繡的獨門技法。20世紀30年代,湘繡進入鼎盛時期,獲得“湘省刺繡,本極精巧,故有湘繡甲天下之美譽”。
湘繡具有濃烈的湘楚文化特征,圖案寫實與變體共存,龍形與鳳紋交織,呈現巫神文化中天地交融、人神凝集、吉祥如意的畫卷,喜好政治題材,尤以表現領袖人物肖像聞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