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羊毛“借”用別人的資源創造自己的品牌價值
寧夏有一支全世界最優秀的收購團隊
在古老的羊絨之路”。他們遠赴蒙古國、阿富汗、俄羅斯,在世界各地收購羊絨,組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羊絨收購隊伍,這也促成了寧夏羊絨產業的崛起。
一個普通女工的經歷
見證了寧夏羊絨產業的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張小蘭是寧夏靈武市一家羊絨企業的梳絨女工,那時,企業的規模不大,只有十幾臺老式梳絨機,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把收購來的羊絨進行簡單加工后賣給沿海的一些加工廠。
2006年,張小蘭所在的企業開始生產成品羊絨衫。當時,廠里的羊絨衫只面向國內出售,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都幾乎沒什么訂單,張小蘭也就沒事做。
2009年,張小蘭所在的企業開始做出口生意,一年12個月,張小蘭都有班上,企業的效益好了,工資也漲了。
從收購羊絨初加工到延伸產業鏈生產羊絨衫,再到塑造品牌遠銷歐美。普通女工張小蘭的經歷正見證了寧夏羊絨產業的發展歷程。
寧夏幾乎不產羊絨
卻控制了全世界六成的羊絨
純正的羊絨只是山羊身上最貼近皮膚的那撮絨毛,一只山羊每年的產量不過幾兩,全世界羊絨的產量不過一萬多噸。然而,寧夏卻控制了全世界六成的羊絨,而這里幾乎不產羊絨。
那羊絨從哪里來?原料在外、銷售在外,在寧夏作為一個兩頭在外的產業,卻憑借自己獨特的優勢崛起。
寧夏輕紡工業局副局長朱俊玲說,寧夏羊絨產業的崛起源于寧夏有一支全世界最優秀的羊絨收購隊伍。從上世紀80年代初,寧夏的羊絨販子就遠赴全世界收購羊絨。
到目前,寧夏有近3萬人從事羊絨收購,每年從各地購回大量的羊絨,滿足本地產業發展的需要。{page_break}
延伸產業鏈
羊絨販子成了上市企業老總
這幾萬羊絨販子們最開始只是收購羊絨賣給沿海企業,中間賺取差價。在積累了一些資金后,其中一些有頭腦的販子們開始嘗試粗加工并嘗到了甜頭。
延伸一個產業工序,利潤就大大增加,沿著這條路,他們開始了一步步從加工到產業集聚,創建自己品牌的過程。
朱俊玲說,目前,靈武市最大的羊絨企業中銀絨業成功實現了上市,還在去年收購了英國百年品牌。如今,中銀絨業的當家人馬生國已從一個羊絨販子,變成了上市企業的老總。
朱俊玲還說,目前,寧夏的羊絨產業主要集中在靈武市、同心縣兩地。整個寧夏境內共有絨業公司300多家,其中像中銀、盛源、雙維、馬斯特等規模以上企業就有19家。寧夏羊絨總產量占中國的70%,世界的60%。可以說,寧夏基本控制了這個產業的話語權。
《西行漫談》
用別人的資源
創造自己的品牌價值
自產原絨僅所需原絨量的1/40,但寧夏卻恰到好處地“草船借箭”,巧借別人的羊絨資源,來成就自己的羊絨產業品牌價值。
誰來“借”?寧夏人把自發形成的一支3萬人左右的羊絨收購隊伍,通過政府有效地組織起來,變“散兵游勇”為實力強大的“正規軍”,常年活躍在盛產羊絨的國內省區和國外的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
怎么“借”?收購隊伍把自己與羊絨出產地語言相通等優勢發揮到極致,借助龐大的網絡和豐富的收絨經驗,最大限度地把羊絨產區的上好原絨,收回寧夏。
“借”到之后咋辦?這是寧夏人最感興趣的,他們要的是羊絨加工后的高附加值和品牌價值。又是政府在其中起了主導作用,引導羊絨加工“作坊”向規模化、產品向精品化和品牌化邁進。政府的主導方向和企業的發展意圖再次合拍,從別人處“借”來的羊絨產業原料,經過精細加工并貼上品牌的“標簽”后,寧夏實現了“低進高出”,以遠遠高于原絨收購價的價格,再銷售到全國乃至世界。這“一進一出”,寧夏巧妙地完成了羊絨產業的品牌價值創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