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之鄉被困:夏布面臨無人傳承急需轉型升級
十年前,人們在正月里見面寒暄的常用語是“幾時開始刷布”,十年后,春節回家的年輕人常問的是“幾時出門打工”。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人們有了更多的謀生方法。記者在兔年春節到來之前,走訪了素有“夏布之鄉”美稱的服飾品來料加工卻逐漸興起。
夏布之困:做夏布的人越來越少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許多種類的紡織面料從原料加工到成品的織造,已經形成了機械化加工、生產的全過程。而有一種面料,從原料加工到紡紗成布,全部是手工操作,用其生產出來的高檔床上用品,在韓國高檔的樂天百貨商場、現代百貨商場,每套零售價突破1萬元人民幣。這種面料就是“夏布”,是一種用苧麻以純手工紡織而成的平紋布。
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的沙溪鎮、秦峰鄉一直自認是“夏布之鄉”,雖然這個頭銜由誰授予無從考證,但長期以來,做夏布確實是這里的人們增收的主要手段。據了解,沙溪等地的夏布制作技藝傳統源于清代,并與古代服飾的發展有緊密聯系。沙溪鎮當地及周邊的村民在夏布制作中,一直使用延續了數千年的手工制作。
雖然沙溪的織麻做布歷史悠久,可由于它的制作工藝一直沒有改良,農民的市場意識淡薄,滿足于自紡自給,生產方式單一、分散、未能互助合作形成產業鏈,握緊拳頭敲“金磚”。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一些有頭腦的外出務工青年農民及時捕捉到了夏布“墻內開花墻外香”這一重要訊息。
據織布的村民回憶,上世紀90年代是夏布生產最旺盛的時期,那時候,每家每戶門前都能看到拿著一把大刷子在太陽底下認真刷布的人們,每家屋里都會傳出 “唧唧——嘎嘎”的織布狂想曲。
“每一家都會在晚飯后匯報一下自己的織布成績,大家都在暗地里比賽誰家織布快。”秦峰鄉下湖村村民劉恢榮說。
也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一些由農民自己投資創辦的夏布深加工企業誕生。自1995年以來,沙溪鎮年出口夏布80萬匹、創匯1600萬美金以上,成為國內較為大型的夏布出口基地。而今,沙溪鎮的這些企業也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原材料上漲、加工農戶短缺、環境污染、其他地區夏布產業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
“因為夏布主要是出口到韓國,用美元結算,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后,這些夏布企業的利潤就下降了很多。”沙溪鎮副鎮長鄭智鋒說,同屬江西省的宜春市近些年的夏布產業發展更為迅速,韓國企業的直接投資、現代化生產設備的引進、夏布產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使宜春夏布聲名鵲起,相比之下,上饒的夏布產業漸漸喪失了競爭力。
“我們計劃在鎮南新區做一個夏布產業園,把沙溪鎮的夏布企業都集中在一起,產生規模效應,提高生產能力。”鄭智鋒說。
“做夏布賺不了大錢,也就是年紀大的人在家消磨時間、賺點零花錢。”劉恢明夫婦是村里少數堅持在家做夏布的。
“年輕人都到外面賺大錢去了,金融危機以后收夏布的老板也不常來了。”劉恢榮雖已是73歲的老人,“金融危機”、“美元貶值”這樣的詞匯卻不時從他的口里蹦出來。他的兒子和兒媳曾經也是織布能手,這兩年都在義烏的工業園區開超市,臘月二十九才回到家;他的孫子和孫媳婦都是80后,對刷布、織布的技術一竅不通。
在沙溪鎮、秦峰鄉等地,會做夏布的人年紀越來越大,他們的下一代極少會再繼承這份謀生的手藝,年輕人有更了更多的選擇,他們去義烏開超市,去廣東、浙江等地打工,還有的選擇去附近的工廠上班、在家里接來料加工的訂單。
夏布“被”轉:上饒興起來料加工
兔年春節前后,在沙溪鎮臨街的店鋪墻上、各個自然村的電線桿上,落款時間為2011年1月31日的招聘啟事隨處可見,這些工廠都盼望著在人們回鄉過年的時間里招到工人。花旗制衣廠給一名車工開出的月薪是2000-5000元,這對于返鄉的年輕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這家制衣廠雖小,卻有穩定的外貿訂單。
“在家門口上班,能照顧老人孩子,工資也不低。”在德瑞達上班的銀芳說。她從2009年就進入德瑞達做工,如今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資。
德瑞達戶外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主營寵物服裝、戶外用品,目前有工人200人左右。“我去年10月份了解到,他們有兩個工人的工資已經達到3000多元了。”鄭智鋒說,德瑞達的大部分工人都來自沙溪鎮及周邊的自然村。
除了去家門口的工廠做工,在上饒農村,進行來料加工的家庭手工作坊也已呈遍地開花之勢。由農民經紀人穿針引線悄然興起的編織草布、手工扎頭花、穿珠等也給勤勞的農民帶來了創收的希望。沙溪鎮五里村的周小香從去年開始接一些做頭花、穿珠的活兒,她足不出戶每月可賺得800多元。
與織夏布工序眾多、需要全家人通力協作相比,服飾品的來料加工操作更為簡單。像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沿海省市經濟起步時一樣,來料加工在江西上饒也開始盛行。“來料加工手不停,創業致富在家庭”。近兩年以來,上饒市10萬多城鄉婦女加入了來料加工大軍,不僅很好地承接了浙江義烏等地加工產業,帶動百姓創家業,而且使不少婦女樹立了創業改變生活的新觀念。
上饒市政府也提出了要積極培育“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產業格局的設想。上饒來料加工正逐步由過去的零散加工向產業化、規模化轉變,涌現了一大批來料加工專業村(街)、專業鄉(鎮)。據鄭智鋒介紹,沙溪鎮已有10多家做服裝的來料加工廠。
朱秀萍就是一名來料加工經紀人。她18歲就外出務工,在杭州一家服裝廠當了一名女工。經過幾年的資金與技術積累,朱秀萍自己當老板開了家服裝加工廠。沒想到由于缺少管理經驗與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她血本無歸,回到了家鄉。在村干部的引薦下,信州區婦聯干部找上門來,說服并幫助她解決資金、場地等實際困難辦起了來料加工廠。
在短短的1年多時間里,朱秀萍培養了500多名編織能手,在信州區以及橫峰、德興等10多個縣市建立了“來料加工點”。她每月支付給女工的來料加工費就達20多萬元。在信州區,像朱秀萍這樣大規模的“無煙工廠”就有20多家,他們在過節期間都規劃著過了元宵節就開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