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千萬富豪廣東“黃村幫”的商業帝國夢
全鎮4萬余人口,90%的人在外打工、創業,其中18位億萬富翁,100多位千萬富翁,數以千計的百萬富翁。
支撐這一串數字的是一項傳統產業——百貨業,而位于廣東省河源市的黃村鎮人將其發揮到了極致。
據非官方統計,黃村鎮百貨業遍及北京、上海、天津、武漢、鄭州等全國各地,在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的百貨商業企業和超市連鎖店,近70%均由黃村鎮人開設。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長劉品安認為,黃村鎮人目前在全國百貨業掌控著近1000億元的百貨資產經營規模,稱之為商業“黃村幫”,其故鄉黃村鎮則被冠以“中國百貨第一鎮”。但幾十年來,“黃村幫”不適張揚,處事極其低調,時至今日仍鮮為人知。
黃村鎮的百貨名片
“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2月24日,邱運明駕駛著私家車從河源市區回到黃村鎮,心情比平時輕松了些。而他所指的“機會”是指自己找到了一個創業平臺,這幾年來,他一直在尋求合適的投資機會,其間頗受煎熬。
其實,這并不是邱運明第一次創業。
37歲的邱運明是土生土長的黃村鎮人,原來在河源市一政府部門就職。2005年冬,邱運明辭職下海,投資15萬元,與有經商經驗的老鄉共同在中山市成立了華潤百貨購物中心。邱運明回憶,當時該華潤百貨每天能給他們帶來2萬元利潤,規模最大時開了4家分店。2008年,由于種種原因,邱運明退出了百貨業,如今迎來了再次創業的機會。“在黃村鎮,有做百貨生意的氛圍,也是一個傳統。”邱運明解釋,百貨業是黃村鎮的名片。
邱運明是黃村鎮人百貨情結的一個縮影,外出打工、創業,百貨業是黃村鎮人的首選。
然而,黃村人百貨業的發源故事則發生在深圳。
關于黃村人百貨起源,在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個版本:深圳改革開放初期,黃村鎮一對夫婦為謀生來到深圳。就在某一天,鄰村一老鄉告訴這對夫婦,擺地攤賣服裝一天能賺50元。第二天,這對夫婦對深圳地攤服裝行情進行了一天的考察,得知擺一天地攤能賺到的不是50元,而是80元。事實證明,這對夫婦就此賺到了第一桶金。消息傳到家鄉,黃村人紛紛趕往深圳,仿效這對夫婦擺起了地攤。
如今,深圳人人樂連鎖超市、深圳市富源實業、東莞市天和商貿、大新百貨等無不彰顯著“黃村幫”的影響力,也最終成就了“黃村幫”,其開設的商場遍及廣州、東莞、深圳、上海、天津、武漢等城市,特別是在珠三角地區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力。
而那對夫婦,早已進入億萬富翁之列。
出走的億萬富翁們
從河源市區向西北方向70多公里,新金融記者乘坐大巴,顛簸了2個多小時,才趕到黃村鎮。
“這里山多、人多、地少,那個時候飯都吃不飽,逼著人向外走。”57歲的王茂興回憶。王是黃村鎮梅龍村人,他向新金融記者介紹,出去的人在外面什么賺錢就做什么,其中地攤百貨在當時來錢最快也最多。{page_break}
為求生存,窮則思變。
黃村鎮副鎮長李榮華告訴新金融記者,黃村人的百貨故事主要經歷了4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初,黃村人走出黃村,最先來到深圳、廣州等珠三角地區,從解決生計開始從事百貨業,而所指的百貨業也僅僅是地攤。經過近10年的發展,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有的黃村人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與經營經驗,憑借先人一步的膽略拿出積蓄或者借貸開設店鋪,拓寬到家電等百貨業務,到了90年代中后期,黃村人的百貨業已經紅紅火火。“2003年左右,黃村人的百貨業到了一個相對平穩成熟期。”李榮華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貧窮成就了黃村人的百貨事業。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村里幾乎每家都有人走出去。”黃村鎮歐屋村黨支部書記歐陽海波向新金融記者描述,村民看到鄰居、親戚在外面“混”得不錯,有的還賺了錢,就會讓老鄉帶出去,那個環境下如果不出去將是一件丟面子的事情。
而此時,黃村鎮仍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偏僻小鎮。時值2005年,黃村百貨業發展終于引起了時任河源市市委書記梁偉發的關注,專程前往黃村對此進行調研,并對其百貨業寄予了厚望,黃村百貨業才被當地所知曉。
“躺在”匯單上的日子
2月24日中午,54歲的李炳堅老人從村委會辦公室急急趕回家中。“孫子要我照顧,我要去給他做飯。”李炳堅老人說,孩子的父母在外跟著親戚做百貨業生意,照顧孫子的擔子就落在了他與老伴身上,而給孩子按時做飯成為李炳堅老人每天的必修課。李炳堅所在的黃村鎮歐屋村在冊人口4000多,而留守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老人與小孩。
“我們黃村人是躺在匯單上過日子。”歐陽海波描述,黃村鎮年輕人90%都外出經商或者打工,留守的老人與孩子都是靠在外的人匯錢過日子。
與各村相對冷清境況不同的是,在黃村鎮政府駐地卻是一番人頭攢動的景象。當地居民向新金融記者透露,街上來往的大都是外地人,來自四川、貴州、云南等地。由于黃村鎮當地的青壯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鎮上所轄的山上樹木都是靠雇傭外地人種植、管理,即使當地村民蓋房子也需要雇用外地人,資金來源就是外出打工或者創業者的匯款單。
躺在匯單上過日子的不單是留守村民,當地村委、黃村鎮鎮政府也有著同樣的處境。2008年10月28日,黃村中學60周年校慶,當地政府在沒有投入任何資金情況下,卻將校慶舉辦的非常隆重、成功,而所用資金則全部來自黃村籍創業成功者,募集了共計850萬元現金、物品。
黃村鎮黨委宣傳委員張軍華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透露,黃村鎮沒有一家企業,政府幾乎沒有任何財政收入來源,所需資金全靠外地創業老板的集資募捐,包括鎮上修路、修橋、學校建設、孤寡老人的資助等,大小投資建設都是依靠在外創業成功者的資助。這也成為當地政府資金來源的一種常態。
抱團的“黃村模式”
已是3月4日凌晨,吳煥榮仍在一家茶樓內與幾個老鄉交流。吳煥榮是惠州博羅縣龍溪綜合市場總經理,黃村鎮人。與他一起交流的是他的老鄉,也是同行。
“遇到事情都要與同行的老鄉商量。”吳煥榮介紹,從黃村鎮人走出大山,來到城市,無論打工還是創業,首先都會去找老鄉,幫忙找工作、提建議等。而在吳煥榮身邊,經過其幫助來到東莞創業的黃村人已無法統計。在吳煥榮看來,這不是個人能力大小的問題,而是客家族的傳統,注重鄉情,待人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目前的“黃村模式”。
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黃村籍百貨商人向新金融記者說出了同樣的觀點。據其透露,目前在他所居住的別墅小區,在他住所周邊就有8戶人家是他當年幫助起家的。
這背后折射的則是黃村人的抱團。廣州商鋪網執行董事陳智向新金融記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例子:2007年年底,中山市一房地產開發公司所屬的2000平方米的商業房向外出租。一25歲左右的小伙子察看后,立即繳納了7萬元定金,并在一周內將200多萬元的租金繳齊。后來了解得知,這就是黃村人抱團的作用。
“如果他們認為這個投資有收益,就將入股合作,實現強強聯合。”陳智介紹,對他們而言,募集資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時任河源市委書記梁偉發對“黃村幫”做出如此評價:“艱苦創業、敢闖敢拼、誠實守信、富而思進。”{page_break}
“合縱連橫”叫板外企
黃村百貨叫板沃爾瑪在業界并不新鮮。
在百貨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幾年前,位于深圳商業核心區的一塊地皮,適合商業開發。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看中了該地塊,與此同時,一個黃村籍商業老板也看中了該位置。就在沃爾瑪處理有關文件,進行層層報批的時候,黃村人卻發揮出超常的效率,待沃爾瑪辦好相關手續時,黃村人在此地段的百貨公司卻早已門庭若市了。
出門在外的人知道聯盟的威力,長期在外征戰商場的黃村人更深諳此道理,這亦是黃村人結成聯盟的基石之一。一次與跨國巨頭的沖突中,讓黃村人進一步體會到同盟的重要性。
一跨國飲料巨頭與一黃村人的超市因銷售量與供貨價格發生沖突,廠商揚言要解除合同。此時,黃村人與另一連鎖超市老板商議后,決定聯手抵制該廠商的行徑,隨后得到了更多黃村籍老板的支持,在他們的集體壓力下,該跨國飲料巨頭最終向黃村人低頭。
“現在黃村百貨人在各城市經常碰頭。”黃村鎮歐屋村委會主任歐陽海波告訴新金融記者,如果小型百貨人受到了供貨商的不平等競爭,大型百貨人就會號召所有黃村籍百貨對其進行抵制,如今黃村人正在謀求“合縱連橫”尋求更大的發展。
黃村模式還缺什么?
在業內人士看來,黃村人的百貨故事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如果沒有改革開放,黃村人仍舊是蝸居大山的黃村人。
陳智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介紹,“黃村幫”整體學歷不高,存在人才不足,管理不足等劣勢,其“黃村模式”發展采取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純樸的民風在“鄉情” 的推動下,黃村百貨分散到珠三角地區各個角落,店面不計其數,從另一個層次上來說,彌補了其不足,占領了地域優勢。
不得不承認的是,“黃村幫”進入市場早,對市場的準確判斷,來自在市場中的滾打摸爬,該模式產生資金、人才“聚合效應”,提升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在陳智看來,“黃村幫”的發展是偶然中的必然,畢竟他們能夠擁有如今的規模,走到今天不是刻意的,當初黃村人也不會想到能有今天的“黃村幫”。他們當初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出來混口飯吃,而經過30多年的發展,風光的背后肯定要經歷外界無法知曉的艱辛。
現在看起來,黃村百貨業的老板們好像已經功成名就了,但是和那些已經響當當的大型百貨巨鱷們比起來,他們的事業還不大,很多黃村人還是百貨業里的小老板。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黃村籍百貨商人坦言,黃村百貨沒有長遠意識,長期處于做生意的觀念,即使有了做企業的想法但是至今還沒有起步。更為嚴峻的是,黃村百貨商人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受過專業教育,其農民本質沒有變,致使黃村百貨缺乏長遠規劃。同時,本行業的發展機遇也越來越少。
長期以來,百貨店面都是租用,也沒有自己的生產企業,屬于輕資產,抵抗風險能力差。現在百貨業處于一個轉型期,原有的商業模式及鄉村模式還能維持多久尚屬未知。當黃村幫在其他地方布局,必定遇到本地及外來商業資本的競爭,改變將是必然選擇。
“從品牌而言,黃村百貨二、三線品牌居多,一線品牌稀少,且品牌分散。”陳智直言,如果將1000億元分散開來,單個叫起來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但要組合起來又是難題。陳智分析認為,未來要從目前大部分地處城鄉接合部進入城市中心,對“黃村幫”進行集團化運作,再長遠的目標則是商業地產的開發與公司上市。
“黃村幫”不缺錢,不缺規模,而按照目前“黃村幫”的財力,要在商業以及商業地產上大施拳腳,一切皆有可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