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宜州工廠化養蠶效益高
2月初廣西宜州市石別鎮永定村納單屯就忙起種桑養蠶的事。
“跑了幾趟,又租到了五六畝地。”該屯集約化養蠶專業合作社社長石忠勝,見到新春走基層的記者便樂呵呵地說,“我們搞了‘工廠’養蠶,合作社原有181畝桑園不夠了,去年租了50畝,今年又租30多畝。”
“中央一號文件正鼓勵土地流轉,你們一個社就流進了80多畝,不簡單!”
“還不夠呢!每畝年租金500-800元,看看哪里還有出租,有多少我們租多少。”
“能消化得了嗎?”
“能!我們去年已將分戶養蠶變成了‘工廠’養蠶,效率效益倍增。去年國慶節前,全國現代蠶業創意創新創造跨越發展現場會都開到我們這里來了。”
石忠勝邊走邊向記者介紹。
“去年年初,宜州市農業局扶持30萬元,我們自投10多萬元,建起每間100平方米、能養3張蠶的6間大蠶房。”副社長石忠衛補充道。
邁進掛著“宜州市納單集約化養蠶專業合作社”、“桑蠶創意創新創造示范基地”等牌匾的廠門,只見6間大蠶房分兩邊排著,盡管距養蠶雖還有月余,但生產準備已經就緒。
“養蠶已變成機械化、自動化。”石忠勝說。
蠶房地面裝上了大跨度的軌道式給桑喂蠶裝置,記者蹲上離地面二三十厘米的裝置,體驗到了喂蠶和沖洗、消毒蠶房的省力與高效,喂蠶再也不用隔幾步墊一塊水泥磚,艱難地背著桑筐踩著水泥磚走“梅花步”了,僅飼養面積就增加了16%以上。
“養蠶,最忙的是上蔟,一張蠶一般要4人伺候,現在一人就夠了!”該社會計藍素芬說。蠶房已裝上方格蔟自動上蔟裝置,一串串均勻掛吊的方格蔟上蔟架可自動下降,讓熟蠶自動上蔟結繭,然后升高方格蔟清理蠶房,提高蠶繭質量。采繭也用上木制方格蔟采繭器,效率比手工提高7倍以上。
“尤其喜人的是,配置循環綜合利用設施,利用廢蠶沙產沼氣,解決了污染難題,實現了無害化生產。”宜州市農業局技術人員陳愛軍介紹,已建的20立方米的大沼氣池可供60人生活用能。
管理也實現工廠化了。蠶農成了工人,每工日80元 種桑實行股份制,以桑園面積入股分紅,每畝一年先固定分紅500-800元,年終還視利潤分紅。種桑實行統一桑種、施肥、消毒、治蟲防病等。
“這樣種養降本增效,畝產值可達9000元,比單家獨戶養多了一倍。”石忠勝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