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強關鞋企是亡羊補牢還是因噎廢食?
強制關停鞋企不能“一勞永逸”
郭文斌
一場大火奪去了16條生命,也燒出了當地鞋業存在的問題,比如安全問題,比如環保問題。當地政府下決心進行整治,并且想要倒逼企業轉型升級,這并無過錯。但強制關停4000多家鞋企,并沒有實質性的安撫政策,這很容易使得地方政府和企業形成了對立,出現抗議事件,恐怕也是必然的。
強制關停鞋企,并非全是是錯,對于一些的確存在安全隱患,且是無證生產的鞋企,很需要雷厲風行進行關停,但“一刀切”關停所有鞋企,卻應該設一個“限制時間”,而不是無限延長,這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因噎廢食和推卸責任的嫌疑,畢竟眾多的企業還需要生存。這一方面這些微小型企業的存在,不僅能夠穩定當地社會穩定,而且還能充實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對當地的鞋業發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如果全是由大型鞋企擔當,則極有可能成為“一枝獨秀”的局面,反而不利當地經濟的發展。
從現實的困境來看,不加大力度進強制關閉,可能一些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就關不下來,一旦又一次發生火災,恐怕誰都承擔不了。對于當地政府的行為,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為關鍵的不是“強制關閉”,而是最怕“強制關閉”成為“句號”。從此不再會那些微小企業的“死活”,這可能是招致一些人抗議的根本性原因。
誠然,企業的發展需要市場的調節,但并不表示著政府可以袖手旁觀,政府要做的就是去監管,去規范,去扶持,去服務。強制關閉,在“非常時期”可以作為一種手段,但卻不能成為一種長期使用的手段,唯有政府想方設法幫助企業走出困境,則不僅能夠使一些大型企業實現轉型升級,也使一些微小企業獲得生存的機會。政府要做的就是這些。
強制關停鞋企 缺乏民本思維,是一種“堵”的方式,顯然,這不是一種很好的解決之道。有“堵”還要有“疏”,所謂“疏”,就是站在微小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切實幫助解決難題,如此,政府和老百姓才會心連心。據了解,目前,當地政府規定,復工有幾個必備條件,合法的經營執照、沒有違法違章建筑、安全隱患徹底整改等。這些條件,有些不是僅憑企業的力量所能夠解決的,政府也應該為之出力為之出謀劃策。
強關數千鞋企 未免因噎廢食
舒圣祥
與福建晉江、廣東東莞一樣,臺州溫嶺也是中國鞋業生產基地之一。以受災點溫嶺城北街道為例,鞋業數年來受到上級政府或者行業組織肯定,被授予“浙江省鞋業工業專業區”、“中國鞋類出口基地”、“中國鞋業名城”、“中國鞋類(運動鞋)出口基地”等等稱號。然而,傷亡慘重的火災事故發生后,幾乎所有鞋企都被切斷了電源,鞋企整治風暴隨即開始,核心關鍵詞就是“強制關停”。
確實,這數千家鞋企都是規模很小的作坊式企業,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事實上,類似現象在以細分產業集群為特色的整個江浙地區非常普遍。不僅每個縣市都有自己的產業特色,比如義烏的小商品、海寧的皮革等等,很多鄉鎮也都有自己的產業集群,但大多不是什么大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江浙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正得益于這種“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細分產業集群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那么時至今日,這種相對比較低端、幾乎沒有進入門檻的自發性產業集群,是否仍舊適合當下的現實?一場大火所帶來的究竟是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刻警醒,還是為保住烏紗帽而不惜一切的雷厲風行?更真實的現狀,也許是兩者兼而有之。
現在的問題是,應該采取怎樣的手段,才能在亡羊補牢和因噎廢食之間掌握好一個必要的度。強制關停很像是將經營者利益和官員利益完全置于對立的狀態,其蠻橫粗暴的做法,有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嫌疑。這些被關停的企業,據官方人士稱,分別存在消防設施不合格、無證經營、營業場所建筑違章等問題。因此,強制關停的做法似乎合法合理。但這些企業又不是存在一天兩天,火災之前為什么從未嚴格執法呢?就算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什么不給它們整改的機會,而必須一律關停?
“降門檻”、“簡手續”是企業注冊登記改革的主旋律,在這樣的背景下,溫嶺強制關停數千家鞋企的做法,顯然值得商榷,如此大規模關停不是什么“倒逼轉型”,而是權力對企業的直接驅逐。鞋企經營如果有問題那就解決問題,并且給予一定整改期限,這或許要比一刀切的“迅速死亡法”,更少強權色彩,更符合市場原則。{page_break}
溫嶺強制關閉4000多家小微鞋企 政府管理粗放需警惕
吳龍貴
報載,浙江臺州市溫嶺大東鞋業的一場慘烈大火奪走了16條生命,由此引發的地方政府整治行動被當地人稱之為“嚴打”,4000多家小微鞋企被強制關閉。此事引起當地企業主的反彈,也受到輿論關注。
這起風波源于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訴求,與政府淘汰落后產業、實現經濟轉型的管理思路之間的矛盾。據統計,溫嶺6000多家鞋企中,80%以上是小作坊。政府希望通過整治,淘汰落后產業,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對小微企業而言,一缺資金二沒能力,轉型升級或是一個遙遠的議題,他們更關心的是當下的衣食冷暖。不同的利益訴求決定了不同的立場,在此語境下,沖突幾乎無法避免。
通過產業升級來帶動整體經濟的轉型,大方向沒錯,也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溫嶺的今天其實就是溫州的昨天,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些小作坊式的企業在溫州就是被重點整治、驅趕的經濟體。隨后,由于相對寬松的政策,部分企業落戶溫嶺。在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惡性競爭、品牌低端、安全隱患等問題,并滋生環境、勞資、社會管理等系列矛盾。從發展角度看,任何一個有遠見的城市都不愿永遠走在別人后面,更不愿意成為別人的“廢品收購站”。擺在溫嶺面前的,似只有轉型一條路可走。
但目的和方向的正確,并不意味著路徑選擇和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政府強制關閉4000多家小微企業,至少從程序上看有違行政理性。據稱被關閉的企業存在消防不合格,無證經營,建筑違章等等。但不容忽視的是,其中相當一部分企業屬于有工商執照的合法經營企業。政府任何一項決策都應給利益相關者以一定的合理預期,但人們看到,溫嶺關閉數千鞋企,幾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展開的,而這些企業有的已經營多年。重拳治理帶來的社會振蕩同樣不容小視。
政府與企業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更應是合作者的關系。更準確地說,經濟轉型的改革必然經歷陳痛,但這種陳痛不應僅僅讓企業獨自承擔。無論是之前的監管缺位,還是今日的“強制關閉”,實質上都表明,當地政府只愿意成為紅利的分享者,而不愿意成為改革成本的承擔者。當這些企業能夠解決就業、推動地方發展、帶動GDP指數時,他們是政府的座上賓,各種榮譽紛至沓來,而當政府謀求轉型的時候,他們又被迅速地掃地出門。如果說落后的產業是粗放型經濟的話,那么政府對企業利益的漠視就是一種粗放型的管理思維。在經濟轉型大潮中,這尤其需警惕。
數千鞋企被關停,都是懶政下的“蛋”
馬金真
溫嶺有鞋企6000多家,是業界知名的鞋都,也是當地的支柱產業。然而,“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為大東鞋廠的一場火災,政府忽然惱了,一下子就關停了4500多家鞋企,可謂“大手筆”。
當地政府關停這些企業都是有理由的,它們要么是消防設施不合格、要么是無證經營、要么是營業場所建筑違法違章。總而言之,現在都被診斷為有“病”。
對于關停這么多企業的“大手筆”、“大戰績”,細想一下,不值得稱贊。這樣的“戰績”越大,越說明平時不作為或作為不力,純粹是懶政下的“蛋”。類似的嚴打行動、315行動、掃黃行動等等,莫不如此。
在這些被關停的企業中,有的“帶病”生產了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有關主管部門不知道“時間都哪兒去了”,平時不防微杜漸、常抓不懈,只等“養癰成患”之后再大張旗鼓地“亡羊補牢”,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實在可悲。
“補牢”不是不可,但我們更要反思,為什么會造成“亡羊”的局面,今后怎樣做才能不“亡羊”。否則,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過后,一些問題還會死灰復燃,還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