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開發和運營的三大陷阱
首先是商業思維陷阱。經常有人講:是做商業地產還是做地產商業?其本質是一種思維之爭。國內大多數商業地產開發商都是從住宅開發轉到商業開發上來的。住宅開發模式是現金流加利潤,只有住宅賣掉了,才有現金流,才可以滾動開發,住宅價格賣的高或者成本低才會有利潤。
做商業地產的時候往往也是從開發角度考慮現金流能否覆蓋商業?成本如何可以更低?但一個購物中心的開發投入在三線城市大致為8億元,而購物中心四十年的運營收入將達到四十億元左右。因此,做商業地產的人是從商業運營出發,以終為始,只有商業項目建設不落伍、招商運營做到位,人流滾滾,租金收益才有保障,前期的投入才可以回收。
其次是商業模式陷阱。目前國內購物中心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萬達、新城控股為標志的現金流滾資產模式。這種模式下必須通過綜合體開發,用可銷售商業的利潤去彌補持有商業物業的投資成本。這就意味著企業的住宅和商業專業開發能力都要很強大,同時,在企業內部必須有一套嚴格的土地拓展評估機制,以保證開發地塊能夠符合商業綜合體的規劃布局和商業模型。
另一種是以香港企業為主流的信托基金模式。這些企業海外融資能力很強,融資成本很低,財務負擔不重,可以自持純商業的購物中心和辦公樓,通過長期運營來獲得投資回報。但這些企業往往選擇的是在一二線城市,商業培育期會相對比較短,城市布局比較局限。
第三是商業人才陷阱。近幾年,隨著住宅市場受到政策調控,各路房企紛紛轉戰商業地產,甚至連不懂商業地產的企業也轉行做商業地產,整個社會商業體量的急劇擴容,當越來越多的資金和土地涌入商業地產領域時,人才已經成為困擾商業地產發展的主要因素。
商業地產的急速發展,土地拓展、開發建設、規劃設計、招商運營、物業管理等各個方面都需要專業的人才,但遺憾的是目前這些方面都非常缺人。商業地產的人才質量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由于人才流動性加快,人才質量反而相對降低。一個項目的周期和一個人才成長周期還沒有完成,就進入另一個階段和另一個企業。
盡管如此,購物中心在現階段依然是一個發展前景廣闊、發展速度加快、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行業,抓住機會、迎接挑戰、規避陷阱是所有企業必須面對的,并在激烈競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