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束河皮匠業新探索
其實,回溯束河制皮歷史,它有中國最好的皮匠工藝。明朝朱元璋時期,由于“靴燈事件”,一批御用皮匠被流放云南,被木氏土司延納安置束河,從此在邊陲繁衍生息,創辦皮業,并跟隨馬幫與茶馬古道沿途人民交往融合,相依相存。
“凡有烏鴉飛翔的地方就有束河人”、滇藏路上“半日之內必有束河人”、“餓不死的臭皮匠”,至今,在香格里拉、鹽井、拉薩、印度加爾各答都還有皮匠村、皮匠街。而最讓束河皮匠們倍感自豪的,是那句“一把錐子闖天下”的美譽。
在束河茶馬古道博物館,束河皮匠歷史展覽館里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能把人們的思緒帶到異國他鄉。印度加爾各答,在100年前,一位叫王之典的束河馬鍋頭,帶領他的馬幫馱著中國的皮革制品、茶、鹽等商品,一步一步走到那里,并在印度加爾各答的照相館里留下了這張珍貴的老照片。
束河皮匠村的皮制品與茶馬古道相依相存,束河皮匠憑借著一身手藝,“一把錐子闖天下”的雄心將“束河皮匠”這幾個字與茶馬古道綁在了一起。茶馬古道的沿線都能找到束河老皮匠留下的蹤影,運茶進藏區,從藏區帶回皮子,匠人經過加工制作再把皮制品隨茶馬古道進行外銷。“當時許多皮制品隨著茶馬古道,遠銷到了西藏、印度、尼泊爾等地,沿途留下了許多故事。用一把錐子走天下來形容束河皮匠的生產生活狀態,一點都不為過。”束河茶馬古道博物館館長白志遠說。
如今,在束河的本地老手工藝人已經不多,74歲的李金鳳老人就是其中一個。
一雙半筒皮靴、一件黑色皮衣,心目中老皮匠喜穿羊皮坎肩戴氈帽的印象瞬間瓦解。束河皮匠傳承人李金鳳,這一身算潮的裝扮,根本看不出他已經74歲,只有從那雙長期制皮革后粗糙的手,可以看出歲月在這位手工藝人身上留下的印記。
李金鳳只要一說到做皮制皮就來了精神。“從做皮子到縫制都是親手做的,穿了20多年,還是一點也沒有壞。”他身上這身穿了20多年依舊光鮮的麂子皮皮衣,和那座擺在堂屋里的“中國皮具時尚盛典時代人物”獎杯,是他的驕傲。
李金鳳的祖先來自南京,祖上就是皮匠手工藝人,13歲時李金鳳就到巨甸和二爺爺學手藝。“金鳳”這個頗具女性特點的名字,也是因為他在做各種皮具時手藝好、認真而得來,至少有10代皮匠手藝人的李家把對皮具感情和對后代的希望體現在了“金鳳”這個名字上。
李金鳳對于自己制作皮革的技藝從來自信滿滿。“從選皮、曬皮直至成品,每個步驟都自己做,這樣的手工藝制作程序讓束河制作的皮具非常耐用,但成本也是很高的。”李金鳳說。
張紹李老人是另一位束河老皮匠。生于1925年的張紹李經歷了苦難的童年,長大后學習皮匠手藝,跟隨馬幫運輸茶葉。改革開放后,重新拿起了錐子,一做就是數十載。“現在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