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服裝行業的昨天今天明天
惟有直面歷史、直面現實,才有未來。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武漢服裝行業的前世今生。
缺乏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在商場的席位越來越少……武漢服裝業,眼下給人的印象是“萎縮”二字。從大批發的漢正街時代,到“互聯網+”的電商時代,20余年大浪淘沙,幾代人摸爬滾打,漢派服裝失去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至今,武漢仍有服裝企業1600多戶,從業人員40多萬,誰來引領這個龐大的產業?武漢服裝業又該向何處去?
武漢擁有發達的商業,難題是本土服裝能否守得住陣地。圖為一家商場的新裝發布會。
武漢紡織大學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正在整理布料。明天,武漢能留住他們嗎?
做強服裝品牌,離不開完整的產業鏈支撐。
武漢服裝從業人員已超過40萬人。圖為一家制衣公司的生產車間。
2014年11月,第三屆武漢國際時裝周。由武漢服裝企業聯合組建的自主品牌集合店“漢工場”專場,成為亮點。{page_break}
光輝歲月:最好賣的女裝都是武漢的
如果將時針撥回20年,我們所看到的漢派服裝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紀90年代初,在漢口的大夾街、揚子街、漢正街,“前店后廠”的小企業如雨后春筍。依托暢通的商貿交易渠道,最早一批漢派服裝品牌——太和、中英、雅琪、元田、紅人……迅速長大。
1990年從江漢大學畢業的劉樹仁,懷抱著淘金的愿望,三赴深圳,擺過地攤,打工兩年,又在漢正街“深造”一年,1993年開辦武漢元田制衣有限公司。
回憶創業之路,劉樹仁有些激動:“當時武漢商場二樓的武漢服裝大世界,是大家最想搶的柜臺,我們租國有企業的廠房,就像做面包一樣,‘熱騰騰’的衣服做好直接上商場。那時銷售額超億元的商場里,女裝銷售排名前十的都是漢派服裝。”劉樹仁把武商比做“漢派服裝的孵化器”,“我們都在其中成長壯大。”
的確,1995-1997年是漢派服裝的第一個發展高峰,服裝企業達到2000多戶。什么流行生產什么,什么好銷經營什么,企業和品牌在競爭中迅速適應著市場變化,生機勃勃。
“那時候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外來客商爭相采購,然后運到全國各地去銷售。”描述起當年的情形,劉樹仁仍很自豪。作為武漢市服裝商會會長,他評價,那段時期的漢派服裝就是天生的自主品牌,“只不過大家都沒有意識到罷了”。
迷茫時分:漢派服裝的“去武漢化”
一直到本世紀初,漢派服裝仍能與海派、粵派、浙派平起平坐。許多服裝企業以自己是“漢派服裝”為榮,它有著強烈的武漢印記:以女裝為主,休閑或職業化服裝穩重大方,穿著得體,高、中、低檔各類款式齊全。在中國服裝協會評選的全國女裝60強中,武漢占9席。
漸漸地,漢派服裝在自己的地盤上也已地位不保了。
5年前,有著30多年歷史的漢派服裝首次遭遇來自本地市場的強烈沖擊:因銷售業績不敵外地品牌,難以完成1年300萬元的銷售目標,約10個品牌被武漢廣場清退。在大量國際、國內品牌的不斷擠壓下,漢派服裝在本地市場的份額迅速下降,年銷量僅5%,更多的是銷往武漢周邊地區以及全國三四線城市。
更糟糕的是,一提起漢派服裝,很多人首先想到缺乏原創、抄襲成風、市場無序。漢派服裝似乎不再是光環,而是尷尬的歷史包袱。于是,一些曾經的漢派名品開始嘗試“去武漢化”。它們“隱姓埋名”,換名字、改注冊地,想要脫胎換骨。“去武漢化”真的能夠解決漢派服裝的問題嗎?紅人的經歷很有代表性。
紅人,英譯“redman”,在上世紀90年代末,紅人將其音譯名“瑞德曼”作為自己的新名字,力圖重整市場。“改名期間,市場表現平平,洋名讓自身特色模糊,更不易于市場定位。”紅人服飾董事長唐冠頤接受采訪時回憶,在改名的兩年間,紅人變得忙碌但迷茫,也因此被業內戲稱為“累得慢”。“沒有清晰的市場定位,產品質量跟不上,再洋的名字也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痛定思痛,紅人摸索出自己的定位,而今品牌發展良好,獲評“中國馳名商標”。
貓人、喬萬尼服飾負責人也都表示,雖然贊同服裝企業更改注冊地,或者在其他地方建立分公司,但這并不能解決漢派服裝的生存發展問題。
“大部分的漢派服裝,在行業競爭重心由初期的低端批發轉向品牌競爭時,仍停留在初期的發展模式上,從而錯過了發展時機。各大品牌更多的是在抄襲設計,導致品牌形象受損。”武漢市服裝設計師協會會長趙軍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品牌設計的原創性,要舍得花大價錢聘請知名服裝設計師幫助企業做設計研發;其次要加強品牌推廣,“你把華人世界里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明星列一個表,你會發現,他們幾乎全部都代言過沿海地區的服裝品牌。”
痛定思痛:衰落的背后是什么
截至2013年,武漢仍有服裝企業1600多戶,從業人員40多萬,年銷售收入500億,出口創匯近5億美元。武漢市經信委走訪調查發現,從近三年的發展情況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產值都在增長中,羽絨服裝增幅最大。這說明,作為傳統優勢產業之一,武漢的服裝產業并沒有停止發展。
這組數據所反映的,和人們的印象又略有差距。這是怎么回事?業內人士坦言,不是我們沒發展,而是沒別人發展快。{page_break}
我們來看另一組數據:
在武漢1600多家服裝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僅50家,而杭州、青島、寧波的規模以上企業數分別是1250、748、437。
企業規模方面,僅愛帝產值超過10億元,此外,產值5億-10億元的企業1家,1億-5億元的27家,其他都在億元以下。而青島即發集團(主要生產針織服裝)產值突破100億元,寧波雅戈爾產值突破40億元。
顯然,和全國同類城市企業相比,武漢的服裝企業產業規模小,實力不強。
其二,長期以來,武漢服裝產業主要以生產代工為主,處于價值鏈低端,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偏低,品牌建設意識不強,缺乏原創設計,仍舊是傳統的生產基地,沒有向創造型、創意型產業轉變。
以品牌數量為例,深圳服裝擁有國內知名品牌100多個,寧波服裝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1個(武漢5個)、中國名牌產品11個(武漢3個)。
由于缺乏創意設計環境,本地培養的專業人才80%以上都離開武漢,服裝產業難以及時把握時尚潮流。這是漢派服裝設計不夠時尚的癥結所在。
知名設計師王鴻鷹就直言,武漢的服裝企業雖然不惜重金聘請國內外設計師,但卻留不住他們,因為這些企業都沒有做長期的戰略合作發展計劃,也沒有花太多時間去了解設計師是否適合,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總是想著一季度就見成效。“其實,任何調整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風格的調整需要更長的時間,有時還要因此承擔一些不適合而帶來短期的銷售下滑。”
第三個存在的問題,是缺乏產業供應鏈的支持。這正是武漢走出的“藝之卉”創始人趙卉洲放棄武漢的重要原因:“在武漢,80%以上的高端面料、輔料及飾品都需要靠外購,在深圳你絕對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服裝企業在選料等方面沒有太大壓力,能夠專注于設計和品質。”
產品結構單一,高端配套不足,已經嚴重阻礙了武漢服裝企業走高端化和品牌化發展的步伐。
眼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商對服裝業的沖擊已顯而易見。2013年以來,中國服裝企業開始排浪式關店。據不完全統計,短短兩年內,中國動向、李寧、安踏、美特斯邦威等服裝企業關店總數超過7000家。在漢派服裝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4年喬萬尼在全國關停120家扭虧無望、不盈利、微盈利門店,占總量的40%,同時謀劃互聯網轉型。
但是,目前湖北服裝企業從事電商的不足50%,也遠遠落后廣東、福建、浙江等服裝大省。
從頭再來:向著“中國服裝名城”出發
“漢派服裝是把一個地區的產業資源、行業優勢通過一個概念表現出來,已深深扎根在我們這些從業人員心中。目前發展成這樣,我確實是不服氣。”溫和的劉樹仁說起這個“不服氣”,語調也不由自主地提高。
作為一個摸爬滾打了22年的服裝人和行業協調人,他將漢派服裝的困境歸納為“不自信”。在轉型徘徊階段,盲目放棄自己的品牌特色,照搬別人的品牌運營方式。“服裝行業市場很大,漢派服裝現在三四線城市覆蓋面很大,缺的就是品質。我們要自信執著,形成合力,打造具有市場影響的標桿品牌,形成第一方陣,其他品牌就會照著做,配套做,順理成章地形成精細化分工,解決同質化問題。”他說,這好比做手機,手機廠家并不一定要所有配件自己做,自己負責創意,專業代工完成。從服裝行業講,做羊絨大衣好的,就把這一塊做專、做出品牌,不一定褲子、女裝都自己做,可以由其他更專業的品牌接單,形成一個綜合體。
他的這種設想,就是如今正在嘗試的“漢工場”。
王鴻鷹認為,不光是漢派女裝,全國女裝都面臨著接下來該從何處走的問題。一方面,電商的沖擊、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消費模式的轉變、商場同質化產品的不良影響,導致服裝業績嚴重下滑;另一方面,服裝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加在服裝零售價上,導致服裝的性價比很低,產銷量急劇下降,庫存量加大,有些廠家怕庫存量加大而減少投產品種的數量,又導致產品不夠豐富,過渡性差、搭配性和互搭性更差……這一系列的惡性循環是國內很多沒有特色的女裝品牌所面臨的困境。
“接下來,還有更多的現在還很知名的品牌陸續倒下。服裝暴利的年代早已過去,接下來才是理性的、正常的、服裝業百花齊放的時代。”他說。但是,武漢重振服裝業的底氣猶存。這里依然是中部地區最大的服裝生產批發零售中心,依然擁有突出的科教優勢、堅實的紡織產業基礎,還有扎實的服裝加工制造支撐。
地方政府也有雄心。據記者了解,《武漢市振興漢派服裝產業專項規劃(2014-2019)》提出打造“中國服裝名城”,相關扶持政策已經出臺,武漢市每年還會拿出專項資金。
武漢國際時裝周已連續舉辦三屆。在大型時裝展秀上,國內外知名品牌逐個亮相,武漢品牌同臺競技,帶來的不僅是精彩的視覺盛宴,也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時尚夢想:一個現代化的特大城市應該有她靚麗的霓裳、優雅的氣質,服裝,可以成為一張最時尚的名片。
漢派服裝,期待再出發。{page_break}
寄語
中國服裝產業發展思路將出現根本性的轉變,今后發展軌跡不是靠數量擴張,而是靠經濟效益擴張,品牌發展要格外注重“品質、品牌、品位”。做準定位、做好產品、做響品牌、實現價值將有助于漢派服裝企業的提升。
——蔣衡杰(中國服裝協會原常務副會長、現任顧問)
品牌是一種文化,品牌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方式。20年前做服裝的人都會掛在嘴邊的這句話,如今估計才有更多的人真正體會到它的含義。品牌時代真正到來!現在恰是中國服裝業重要的又一個轉折時代,它過濾淘汰掉了一些,又設了一道屏障,嚇退了一些,剩下來的是熱愛她又懂她的人才能堅持下去。
——王鴻鷹(香港MYTHE CO.設計公司設計總監)
服裝產業的發展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需要時間、耐心、勤奮、才華。這一發展過程,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為整個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打造城市的時尚、文化,當時尚文化度不斷提升,城市的時尚消費才會增強,市場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場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企業和設計人才。
——趙卉洲(深圳藝之卉時尚集團創始人、首席設計師)
振興漢派服裝,需要從營造時尚氛圍開始。一個城市缺少了文化氣息,沒有了時尚度,很難造就出有想法、追求個性的服裝設計師。作為服裝品牌的靈魂,設計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養好的設計師需要氛圍,而氛圍的營造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給設計師充分的時間,不能太急功近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