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功能:從購物到黏人
似乎電商對傳統商業沖擊很大。不過,亞洲購物中心協會副主席郭增利直言,“都在說電商沖擊實體商業,其實即使沒有電商,中國商業也無法高枕無憂。我們的產業模式和市場規則都還沒有建立。”
4月21日,在“2015年中國綠公司年會”上,王健林和馬云兩位大佬之間進行了一次關于轉型的精彩過招。馬云問王健林,轉型準備付出多大代價?王健林回答,我們不準備付出多大代價,代價太大了,我們就變窮了。
在近幾年商業地產和電商之間的各種大小“戰役”中,傳統商業地產商每每居于下風,不得不讓出了零售陣地,把業務放在體驗式消費上。
但記者調查發現,商業地產商被迫轉型的體驗式消費,也有可能成為這場“戰役”的一個轉折點。電商最薄弱的線下服務能力,可能會因為商業地產商大規模轉向體驗式消費而變得更為薄弱,使得消費者重新改變已經養成的在線購物習慣。
4月22日,成都青羊萬達廣場啟動,跟原有萬達廣場模式不同,項目更強調體驗式消費和電商。5天前,萬達在上海開辟了第七個項目,其中一個體驗型業態占比高達70%的青浦萬達茂備受關注。對于這種更強調娛樂、游玩、生活、旅游等互動體驗的萬達茂,王健林曾透露還將開業10個左右。
從萬達廣場到萬達茂,這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是一個企業的轉型,而這背后也是整個零售商業格局的轉變。
記者從上海購物中心協會得到的一份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上海現有購物中心近130家,全市購物中心整體營業規模在1350億元左右,比去年增長16%。
由于受電商沖擊,不少購物中心放大了文化娛樂和個人護理、早教培訓等生活服務業態,重視和加強體驗類業態的引入,2014年上海購物中心文化娛樂等業態營業收入僅次于餐飲業和專賣,同比增長4.9%,高于其他業態的增幅。
RET睿意德的數據顯示,上海目前已經或計劃進行大面積改造升級的購物中心約40家。而在上海的購物中心中,兒童業態比例從5%上升至10%~25%,電子游戲真人體驗、玩偶主題展館、文化藝術展覽等互動體驗業態逐漸增加,KTV、咖啡店等業態也開始增加酒吧、桌球等互動元素。
IMG3磯森景觀規劃事務所合伙人王柯翔告訴記者,商業項目應該在前期就考慮通過一些產品來聚集潛在的消費者,并通過為他們定制產品,來吸引其情感訴求和購買力。
在購物中心在建筑面積僅次上海,排名全球第二的成都,記者同樣看到購物中心“體驗化”的趨勢。
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稱,傳統商圈更新升級至少在上海來說是大勢所趨。溫州立體城項目總經理姜孟軍指出,體驗業態的最大優勢是能把消費者最長時間地黏在商場,而這是原來單純購物業態無法做到的。
2015年成都將有十余個大型購物中心相繼面市,成都銀泰城將縮減傳統商業的占比,增加了諸如“百度[微博]眼鏡體驗區”等更多娛樂互動的商業元素;花樣年奧特萊斯則在傳統奧特萊斯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巴蜀美食街、文化演出劇場、大型游樂場、民俗商業街等業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