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鞋服業變革的“四大功勛”人物
影響中國鞋服業變革的“四大功勛”人物
撰文/馬鵬飛
先蠶娘娘----螺祖(1)
先蠶娘娘----螺祖
嫘祖陵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螺母,《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于西陵之女,是為螺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后人稱她為“先蠶娘娘”, 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
螺祖,或曰累祖,又名雷祖。相傳是黃帝的元妃西陵氏。《山梅經·梅內經》云:黃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世本》云:黃帝娶于西陵氏,謂之累祖。袁珂案:《路史·后紀五》云:黃帝之妃西陵氏日嫘祖,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史記·封禪書》也說: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劉恕《通鑒外記》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后世祀為先蠶。 《路史·后紀五》云:黃帝之妃西陵氏日嫘祖,以其先蠶,故又祀先蠶。所謂先蠶,即為最先教人們載桑養蠶織絲的神,又稱先蠶神。后來又稱祭蠶的儀式為先蠶。《集說詮真》曰:為蠶祈福,謂之先蠶。
總的看來,螺祖為西陵氏之女,或即西陵(昆侖)一帶西方驥旌之女。西陵即現今的湖北省宜昌市,這位偉大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正妃,相傳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又中國以衣業互國,自古素重養蠶,因蠶為婦女所飼養,故自漢以降,歷代皆祀先蠶神。東漢先蠶神為菀窳婦人寓氏公主。據李賢注:《漢日儀》曰:春蠶生而皇后親桑于菀中。祭蠶神日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齊始祀黃帝元妃螺祖為先蠶神,以與婦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間皆以其為蠶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鹽亭縣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廟,據說崇奉的人特別多,香火尤盛。
嫘祖,聰慧勤勞,是中國教民養蠶繅絲的創始人。為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被后世尊為“先蠶”,享譽海內外。據大韓民國《東亞日報》1993年5月12日題為“恢復停了85年的先蠶節”報道:1993年5月16日,慶祝漢城定都600周年的活動中.將恢復先蠶節,以祭祀中國的西陵氏。
螺祖,不僅教民養蠶繅絲,而且還輔佐黃帝,巡作九州,為開創中華基業,盡心盡力。終因積勞成疾而死,被葬于出巡的途中衡山岣嶁峰。
作為螺沮故鄉的宜昌人民,索有尊賢敬祖的優良傳統。早在宋代,即將西陵山列為峽州(即宜昌)八處古跡之首。明代又在此山興建西陵山廟。每逢農歷三月十五,相傳這天是嫘祖的生日,舉行廟會。祭祀螺祖,世代延續。直至1940年5月,嫘祖祠堂毀于戰亂時,才終止。
{page_break}
傳說故事
深山摘果結緣蠶絲
黃帝戰勝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他帶領大家發展生產,種五谷,馴養動物,冶煉銅鐵,制造生產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給正妃嫘祖了。 在做衣冠的過程中,嫘祖和黃帝手下的另外三個人作了具體分工:胡巢負責做冕(帽子);伯余負責做衣服;于則負責做履(鞋);而嫘祖則負責提供原料。
她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她們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不長時間,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母因為勞累過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飯,一日比一日 消瘦。周圍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萬分,個個坐臥不安。守護在嫘祖身邊的幾個女子,想了各種辦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時愛吃的東西。誰知嫘祖一看,總是搖搖頭,一點也不想吃。
有一天,這幾個女人悄悄商量,決定上山摘些野果回來給嫘祖吃。她們一早就進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許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嘗,不是澀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樹林里發現滿樹結著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好鮮果,就忙著去摘,誰也沒顧得嘗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滿后,天已漸漸黑了。她們怕山上有野獸,就匆匆忙忙下山。回來后,這些女子嘗了嘗白色小果,沒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爛。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
正在過時,造船的共鼓走了過來,發現幾個女子站在那里發愣,連忙問發生了什么事。女子們便把她們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說了一遍。拱鼓一聽,哈哈一笑說:“你們這些憨女子,現在咱們有火有鍋,咬不爛就用水煮嘛!”他這么一說,立刻提醒了幾個女子,她們連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進鍋里,加上水用火煮起來。煮了好長時間,撈出一個用嘴一咬,還是咬不爛。正當大家急得不知該怎么辦的時候,有一個女子隨手拿起一根木棍,插進鍋里亂攪,邊攪邊說:“看你爛不爛,看你熟不熟!”攪了一陣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纏著很多像頭發絲細的白線。這是怎么回事?女子們繼續邊攪邊纏,不大功夫,煮在鍋里的白色小果全部變成雪白的細絲線,看上去晶瑩奪目,柔軟異常。
她們把這個稀奇事立即告訴嫘祖。嫘祖是個急性子,不聽則罷,一聽馬上就要去看。這些女子為了不讓她走動,便把纏在棒上的細線拿到她身邊。嫘祖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詳細看了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又詢問了白色小果是從什么山上、什么樹上摘的。然后她高興地對周圍女子說:“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卻有大用處。你們為黃帝立下一大功。”
說也怪,嫘祖自從看了這白色絲線后,天天都提起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減輕,開始想吃東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顧黃帝勸阻,親自帶領婦女上山要看個究竟,嫘祖在桑樹林里觀察了好幾天,才弄清這種白色小果,是一種蟲子口吐細絲繞織而成的,并非樹上的果子。她回來就把此事報告黃帝,并要求黃帝下令保護橋國山上所有的桑樹林。黃帝同意了。從此,在嫘祖的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后世人為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上榜指數:★★★★
上榜理由:記得教科書里曾講,人和動物的最大本質區別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編者對此不以為然,至少我們能看到的大猩猩也會制造和使用工具,難道大猩猩也是人類同類?筆者以為二者區別在于思考與理解能力等級上,動物或許也有一定思維,但它們不懂得羞恥。而人類卻懂得披掛一塊遮羞布。
人類最早利用“獸皮為裳,樹葉為裙”,編者以為其目的不只在于保溫、取暖,還有同類異性之間的忌諱、抑或遮羞。蠶絲的發明,開創了人類人造衣服的先河,對人類的生理進化等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毫無疑問,鞋服業論資排輩,蠶絲發明者居功至尊。
{page_break}
歷史版傳說
草鞋發明者——不則 (2)
草鞋的起源恐怕是在“獸皮為裳,樹葉為裙”的上古時期,可算是中國人的一項重要發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可謂中國鞋業之開山鼻祖。
草鞋在中國起源很早,從文獻資料和先后在河南信陽,四川奉節、新都等地出土的西周遺址中的草鞋實物以及漢墓陶俑腳上穿草鞋的畫像等顯示,可確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就已出現了草鞋,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
在先秦兩漢時期,古人穿草鞋相當普遍。《詩經·魏風》有首《葛屨》,開篇就是“糾糾葛屨”。葛是一種麻類的草,用這種草做成的鞋穿在腳下,走起路來雄赳赳氣昂昂,一副很神氣的樣子。由于草鞋材料以草與麻為主,非常經濟,且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之為“不借”。
據北宋文學家吳坰《五總志》一書的解釋是:“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據史料記載,大思想家莊子不僅自己能織,還穿著破草鞋去見魏王;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劉恒也曾“履不借以視朝”。只是到了兩漢之后,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布鞋、革履等中高檔鞋子開始大行其道,而草鞋的境地每況愈下,不管打草鞋的還是穿草鞋的都淪為窮人的標志。
打草鞋,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又叫“推草鞋”。幾根麻繩,一束稻草,麻繩為經,稻草為緯,搓擰交織,推緊擠壓,便能制成鞋底厚實瓷密的草鞋。清代有一首《竹枝詞》就寫到了推草鞋:“柴扒一堆草一束,推得鞋成力用足。一雙只賣幾文錢,可憐推脫指尖肉。推草鞋人手指痛,著草鞋人腳趾凍。貧民一樣父母生,受苦這般堪一慟。”
的確,“一雙只賣幾文錢”的草鞋說是鞋,其實就是一副草編的腳墊而已。窮人穿上,也就算是不打赤腳了,讓腳底板少受些罪。但到冬天,草鞋豈能保暖,腳跟腳趾難免會凍得生瘡流膿。同樣,推草鞋的人也都指裂肉綻,鮮血淋漓。在《竹枝詞》中,作者對推草鞋和穿草鞋的貧民的苦楚給予了深深同情。
打草鞋的行當雖然并不顯眼,但它和織席的行當一樣,祖師爺卻是赫赫有名的三國劉備劉玄德。這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章里面說劉備“家貧,以販履、織席為業”。這位自稱中山靖王之后的劉備家境貧寒,在與關羽、張飛“宴桃園豪杰三結義”之前,就曾干著賣草鞋這一行。
自古以來,草鞋大多形制單薄,有底無幫。也有做得精致一些的,用絡麻編織成鞋底,再在鞋幫鞋面處縫上厚布。現代涼鞋的式樣亦是沿襲古代草鞋式樣而來的。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步行的草鞋早已完成使命,悄然退出歷史舞臺。然而,打草鞋、穿草鞋這種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卻應該一代代傳承下去。{page_break}
神話版傳說
草鞋發明者-----張果老
據民間傳說,人們腳上的草鞋,最初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編的。他編的草鞋既有底又有面,而后來的人們穿的草鞋卻只有底沒有面。
傳說,張果老本人是窮苦人,他從小就給財主家放牛,后來又做長工。張果老在財主家因勞累過度而未老先衰了。財主眼看著張果老干不了重活了,便送給他一頭瘦的老驢,將其趕出家門。
張果老無奈,只得每日牽著老驢,上山打柴度日。他那雙赤著的腳,常被荊棘扎得鮮血淋淋,疼痛難忍。他只好用稻草縛在腳上,可走不了幾步,稻草就松散開了。后來,他就用稻草像織布似的,有橫有直地包扎在腳上,可是這樣還不夠牢固。經過多次實驗和改進,他終于想出了將稻草搓成繩打草鞋的方法,還編上了鞋面。這下就能把整只腳都包住了。既結實,又舒服。
后來,財主知道了張果老竟然有這個手藝,便想利用它為自己賺錢,可張果老堅決不再進他家門。兇狠的財主一怒之下,用拐杖將它打昏在地。
張果老因傷勢過重,臥床不起。附近穿過他所贈草鞋的農民都來探望他。他意識到自己活不了幾天了,就打算把手藝傳給一個叫萬年的小伙子。希望他再教給千千萬萬的農民,免得他們以后再赤腳做活受苦。可只教到編完草鞋底時,張果老就不幸升天了,小伙子也就沒能學會編草鞋面。
這就是后來人們穿的草鞋有底無面的原因。
{page_break}
名人版傳說
草編始祖-----劉備
劉備畫像
草鞋業所供奉的祖師爺是赫赫有名的劉備劉玄德。相傳三國時期,劉備曾在籍田屯兵借田種糧,把自己發明的編草鞋技術傳給當地百姓,一直到今天。草編便成為籍田當地特產,劉備也被當地人奉為“草編始祖”。
劉備怎么成了打草鞋的祖師爺了呢?舊時,各行各業一般都有自己的商會社團組織,為的是遇有困難時,同行之間能相互關照一下。而且每一行也都會供奉一位體面的、能給本行業增加榮耀的祖師爺,以求“祖師爺賞飯吃,事事平安”。
比如,乞丐供奉的祖師爺是朱元璋,因為朱元璋曾要過飯;唱曲的供奉唐明皇,因為唐明皇創建了梨園。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道,劉備家境貧寒,曾以賣草鞋為生,他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時,還干著這一行。因此,劉備當了打草鞋的祖師爺,也就毫不奇怪了。
上榜指數:★★★
上榜理由:草鞋的出現,使人類在“獸皮為裳,樹葉為裙”的年代,活動范圍得到了指數級的擴展。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生活中,腳掌得以解放,方便了人類四處自由遷徙。
甚至還成為捕獵過程中的一種武器。可以認為草鞋的出現對人類的進化到文明時代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革新了人類生活習慣。隨社會進步,歷經改良創新,終成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關于草鞋發明有三種傳說,編者以為第一種“不則”發明之說比較可靠些。其余兩種均是人為塑造形象,對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歷史作用討論毫無意義。對于草鞋發明者與蠶絲發明者歷史地位孰高孰低,編者以為蠶絲發明者略勝一籌。在鉆木取或者更早年代,用蠶絲
織造的衣裳除了保溫、取暖、防護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減少了疾病滋生機會,間接延長了人類整體壽命。這樣,草鞋發明者退居其次就不足為怪。
{page_break}
染料發明者----染織二圣(3)
舊時染織店鋪祭祀之時,常焚燒一種“紙馬”。“紙馬”用五色紙或黃紙制成,上面還印有梅、葛二圣的神像。這梅、葛二圣就是染布行業的兩位祖師爺。
過去,一般染坊、布店、紙作紡、年畫作坊,都張貼梅葛二圣神像。一些染坊、紙作坊集中的地區,如河南開封朱仙鎮、四川綿竹、夾江等地都建有梅葛廟。四月十四和九月初九這兩天,染匠、紙匠們要聚集祠堂或廟宇中焚燒紙馬神像,同飲梅葛酒,共同祭祀祖師爺,虔誠地祈祝行業興旺,萬事平安。
相傳梅、葛二祖師機緣巧合發明了染料,并通過改進工藝流程又開創了染業的雛形。染業工匠們為了紀念將他倆對染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尊他們為染布業的祖師爺,敬稱為“梅葛二圣”。不過對“二圣”發明過程,有兩種傳說。
{page_break}
傳說一:泥溝奇遇啟發成就染料發明
傳說人們最初做衣服的原料只有單色的棉布和麻布,雖然很舒服、很暖和,可是也沒漂亮的色彩和花紋,很是單調。
后來一個姓梅的小伙子一不小心摔到了泥溝里,河泥染黃了他的衣服,怎么洗也洗不干凈,而旁邊的人看了他衣服的顏色很是驚奇,竟有人效仿了起來。后來他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他的好友,一個姓葛的小伙子。
梅、葛二人受此啟發,開始尋思用別的顏色染衣服。是否可以用其他顏色來染衣服,是否有更好的東西做染料,但百思不得其法。有一次,他倆把白衣染黃掛在樹枝上,忽然刮起了風,布被吹落在草地上。等他倆發現之后,拾起黃布一看,竟成了“花”布,青一塊,藍一塊。他倆蹲在草地上琢磨,到底這青藍色是如何被染的呢?倆人一塊想到了青草。青草莫非能染藍衣服?倆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割了一筐青草回家,把青草搗爛,放到水坑里,然后將白布放進去浸泡。不一會兒,白布果真變成了藍布。后來這種染布法又流傳到了民間,人們不但學會用“蓼藍草”染衣服,而且又從蓼藍中提取了一種名叫“靛青”的染料。
傳說后來二位祖師在喝酒喝嗆了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酒吐到了染缸里,沒想到“歪打正著”,染缸里的布竟被染成了鮮亮鮮亮的藍色。從此梅、葛二祖師染藍布時,就改用一種酒槽發酵,用蓼藍沉淀物還原的方法染藍布,又省時又省力,顏色純正,久不褪色。
染業工匠們為了紀念梅、葛二祖師開創染業、發明染料的功績,將他倆尊為染布業的祖師爺,敬稱為“梅葛二圣”。
{page_break}
傳說二:葛鳥啄梅果啟發紅龍袍制作
這種傳說更為荒唐有趣。說“梅葛二圣”并不是什么先師,而是一鳥一果。古人原來都是穿素白色的衣衫,當然皇帝也不例外。有個皇帝愛慕虛榮,老想穿一件跟太陽一般鮮紅的袍子。他手下的工匠一籌莫展,研究了好些日子,大紅袍也沒做出來。皇帝一氣之下,殺了那工匠。后來皇帝連殺了好多位工匠,可是紅袍還是做不出來。
皇帝下令在各地選聘手藝高強的工匠,卻沒有一個工匠敢揭黃榜應征,工匠們惶惶不可終日。一天,一位老人進宮求見皇上,他對皇上說:“我能制紅袍,但得需要一些時日。”老人其實用的是緩兵計。
一天,老人在山林里踱步,思忖怎樣給皇上制做紅袍。沉思默想之時,忽見一只葛鳥在樹上啄吃梅果,吃得很香甜,一邊吃,一邊得意地啼叫。沒想到紅紅的梅汁從鳥嘴里滴落到老人的白布衫上,落下點點紅跡。
老人受此啟發,不久便用紅梅汁染成塊紅布,為皇上趕制了一件紅袍。皇帝穿上紅袍,很是歡喜。沒料到,一件紅袍竟救活了眾多的刀下冤鬼!工匠們十分感激老人,稱他是活神仙,非要給他立廟奉祀。可是老人說什么也不同意,他說:“做紅袍不是我的功勞,是玉皇大帝派了葛鳥、梅果兩位神仙下凡成就了此事,這才把大家從刀口下救了出來。要謝,該先謝二位神仙。”于是,國人就按照老人的模樣塑造出了梅葛二圣像,建廟供奉。
上榜指數:★★
上榜理由:染料的發明,使人類第一次可以自由掌控、調配顏色,并第一次嘗試到了人造顏色帶來的樂趣。進而推動了印染業的蓬勃發展,最后成為如今時尚流行趨勢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跨越時空,縱觀中國服飾發展歷史,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染料的發明將人類服飾文化帶入了時尚、流行元年。
染料的發明,不像前兩項發明一樣翻天覆地改變人類習性、生活方式,甚至生理進化。它的到來只是豐富了人類的生活,給人類帶來絢麗的色彩,不斷影響著人類審美取向。縱觀鞋服發展歷程,其發明作用位居三甲還算公平。
{page_break}
肚兜的發明者——無名氏(4)
肚兜是傳統服飾文化的精華。它原是古代女性閨房情趣的添加劑,欲蓋彌彰,欲說還休。據說素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四大中國古代美女中的楊貴妃便是肚兜的發明者,是她第一個穿起了肚兜,使穿肚兜成為一種流行樣式。“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古老的中國,最著名的內衣要算肚兜了。“肚兜”即抹胸的俗稱,辭海釋“掩胸之衣”,是古代婦女穿在最貼身處的內衣。伴著幾許古典的浪漫風情,現代人一聽到“肚兜”總有幾絲奇思遐想,但是民俗收藏家張木養說,古時候不單是女人穿肚兜,男人和小孩也穿,并且從滿四個月開始,每個人幾乎一輩子離不開肚兜。
關于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于朝。”這里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于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事物紀源》中記載,“貴妃私安祿山,指爪傷胸乳之間,遂作訶子飾之。”訶子即是肚兜。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于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后,稱之為“縛胸”。
至于可以證實的記錄,是宋朝時肚兜已很流行,至清代最為興旺。從張木養收藏的三百多件肚兜來看,不管其式樣如何變化,花樣如何繁多,總脫不了前面必是護著胸和肚子、后面一定為空的樣式,很像現代時髦女性夏天穿的露背裝,不過肚兜在料子和做工上與眾不同。
{page_break}
要了解肚兜的由來,首先要對內衣的發展史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從漢唐到明清,中國女性內衣的稱呼發生了巨大的演變:
1。 漢代以前:褻衣
“褻”意為“輕薄、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抱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后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上面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
2。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最初由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演變成內衣。“兩當”有前后兩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是其最顯著的特點,通常為兩層,夾層可襯棉,貼身保暖。“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于它有后片。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
3。 唐代: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由唐代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 :唐代女子喜歡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頸、上胸及后背無帶且袒露,穿時由后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他帶子系束,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
所以內衣面料考究,多為織錦,色彩繽紛,與今天流行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使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4。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并在其上繡以花卉。有單有夾,形式不一。
5。 元代:合歡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合歡襟”的主要特點。穿時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花樣。
6。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后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的女子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已深諳如何凸現曲線美之道。
7。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肚兜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系帶套于頸間,腰部另有兩根帶子,束在背后,系帶的材質不一。肚兜上有各類精美刺繡,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并不局限于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8。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馬甲
“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有扣數粒,穿時將胸腰裹緊。“小馬甲”進一步發展并吸收了西方內衣的某些特點。
上榜指數:★★
上榜理由:肚兜的發明,帶給了人類其實用價值、象征意義以及時尚意義。現在的胸罩即是由它演變而來,時尚、火辣、勁爆的“三點一線”超模時裝秀雖給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之感。但是相比前三位發明物,其份量還難以撼動前三任意一位的地位。
至于這項發明掛在誰名下合適,編者作為一個“無神論”推崇者,首先否決了女媧創造肚兜的神話傳說;其次,編者雖偏執于歷史考證,但終因無定論也未有合適人選;對所謂楊貴妃發明肚兜一說,頗感滑稽,這是中國文人一貫抬高名人的一種“昧心”思維,喜歡將一些無定論的發明創造掛在某一人名下,籍以抬高某人名氣、地位等。綜上,編者以為這是一項中國古代女性的發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