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與媒介:蠶種西去之旅(1)
任何事物的發展當然不可能是單方面的,一般而言傳播與交流是具有雙向性的,而在古代世界其過程又相當漫長。羅馬人以為絲綢是用樹的纖維織成的,而中國人也沒有想到,制造絲綢的秘密在公元5世紀才傳入中國西邊的土耳其斯坦,6世紀傳人君士坦丁堡,直至7世紀才傳到西西里。公元166年,有人利用季風的海路來到中國,他自稱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的使節。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是重要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所著《沉思錄》流傳至今。他在位的那一段時期在西方長久以來被視為羅馬帝國的黃金年代。這位旅行者經過東京灣來到中國,盡管他是否真正來自羅馬還有待考查,但這足以說明交流對于生長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重要性。宴際上,在中國與羅馬帝國通路上的許多國家,如印度、安息、貴霜等等都在以不同形式參與服飾文化交流,也正是他們因深切地了解交流的益處,才直接影響了中國與西方的進一步交往。就這樣,在漫長的歲月里,兩個渴望進行交流的國度充滿了傳說、神話,以及種種出奇的幻想和猜測。
關于養蠶繅絲技術的西傳,有一則非常有趣的故事。茌《大唐西域記》卷十二“瞿薩旦那國”中記載有此事,意思是說漢代于闐(今新疆和田)瞿薩旦那的國王想去東方尋求養蠶繅絲的秘密,而東方的國王不允許。于是瞿薩旦那王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向東國公主求婚,并遣使告公主說,于闐“素無絲錦、桑蠶之種,可以持來,自為衣服”。不知是出于對美的不懈追求,還是中國自古以來夫唱婦隨的緣故,終歸公主在明知本國國法禁止攜帶桑蠶出境的情況下,“密求其種,以桑蠶之子,置帽絮中,既至關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驗,遂入瞿薩旦那國”。從此之后,種桑樹、養蠶、做繭、繅絲之事在瞿薩旦那國被當作圣事,而作為王妃的東國公主為此圣事更是煞費苦心。瞿薩旦那國后為她建了寺廟以表彰其事跡,故“此國有蠶不殺,竊有有絲者,來年輒不宜蠶。”不過,在方豪先生《中西交通史》的記述中還有另一個版本,此事記于藏文《于闐國授記》,情節大體相似,只是多了一些波折。當公主在當地培養了一些蠶之候,中國大臣想從中破壞,說蠶會變成毒蛇。于闐國王居然聽信了這一讒言,一把火將蠶室燒了。幸虧公主及時搶救才得以繼續養蠶繅絲,制成衣服之后公主把實情告訴國王,國王大悔。
點評:蠶種可謂意義廣大,不論是借助何種媒介傳播,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人的服飾風格。究竟下文會給我們帶來怎么樣的敘述,讓我們拭目以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