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冕服與袍故事
《論語》有“子日: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意思就是大禹帝本人不喜歡奢華的服飾,但卻對冕服獨有情愫。
冕服是帝王、臣僚參加祭天地、宗廟、冊立、登基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的最正式的禮服,也因此后人用“冠冕堂皇”這個成語來形容人的儀容。
周制冕服由冕冠、玄衣和縹裳組成,縹裳外圍蔽膝、腰系白羅大帶。玄衣,即用黑色材料制成的衣服;縹裳指用紅色材料制成的圍裳,通常上衣紋樣用織法制作,下裳紋樣用繡法制作,最多為十二章紋。十二章紋是中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志,依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個章紋都有特定含義,隱喻著帝王貴族的節操品行。日月星辰,寓意照臨;山,寓意穩重;龍,寓意應變;華蟲(雉鳥),寓意文麗;宗彝,寓意忠孝;藻,寓意潔凈;繡火,寓意光明;粉米(白米),寓意滋養;黼(fu斧形),寓意決斷;黻(fu亞形),寓意明辨。
袍的長度通常到膝蓋以下,男女均可以穿著。領、袖、裾、襟等處需要綴以緣邊,分交領和圓領兩種。無里子的稱為單袍,有里子的稱為夾袍。《釋名‘釋衣服》中有:“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日袍。”
秦漢時期將袍定為正式場合的禮服,并以穿袍為時尚,袍服均制作考究,裝飾精美。這時的袍款式特點為交領,右衽,下擺常打出一排細密的褶裥,有些還裁制成月牙彎曲狀。穿袍時,里面要貼身穿著禪衣(款式同袍,單層無里),并且禪衣衣領需更加服帖于頸部,以露出禪衣衣領為美。
唐代時,袍服多為圓領,衣袖變窄,衣長變短,長至小腿中部。 宋代時,黃袍成為皇帝專用服飾,代表著皇帝為九五之尊。文武百官的袍款式相同,依靠顏色的不同來 區分官階大小:三品以上為紫色,四品、五品為朱色(紅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明代官吏袍服,一品至四品袍色用緋,五品至七品用青,八品、九品用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