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漢服與胡服之間的關系
我們今天所提的“漢服”一詞,更多的是強調“漢民族本位”,實際上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從夏、商、周開始到今天,并沒有脫離其他民族而存在。中國歷史上胡服與漢服的融合,重要的有三次。
戰國時期,位于中國北部的趙國經常與位于內蒙古南河北邯鄲武靈叢部的東胡人和樓煩人發生戰事沖突。趙國人傳統的著裝是 ;羹豢囊主喜囂毫妻寬衣大袖,非常不利于作戰,而東胡和樓煩這兩個“馬上的民族”所穿的衣服是短衣長褲,非常便于活動。趙武靈王看到了敵人在服裝上的優勢,出于政治和軍事的需要,讓國民學騎射,穿胡服,堅持“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的觀點,將這些游牧民族的褲褶、帶鉤、合襠褲等引入中原軍隊,增強軍備實力,保住了家園。“胡服騎射”歷來被用來贊頌趙武靈王的英明,漢服也因此吸收了胡服的元素。
魏晉南北朝時期,蠻夷之族入主中原,南北民族大遷徙,造成了胡、漢兩族服飾的大融合。最著名的事件當屬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如:禁止本國國民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改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改鮮卑姓氏為漢姓;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等。如今的我們可能很難想象一個異族的首領為何有如此之大的決心徹底移除本族的習俗,但孝文帝改革的最終成功,極大地促進了胡漢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大唐的李家王朝,本來就具有胡人的血統,加上萬國來朝,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達到了一個頂峰。在服裝上,傳統服裝發展到華美的極致,又大量補充了胡服的元素,女性服裝前所未有地區別于男裝,非常女性化。社會上甚至出現穿胡服、用胡妝的風尚。中國處于一個空前開放和自信的歷史時期。
而由于兩個時代的服裝變革,將漢服基本逐出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清代,滿族統治者推行“剃發令”,強制漢族剃發易裝,稱:“遵依者為吾國之民,遲疑者為逆命之寇,若惜愛規避,巧言爭辯,決不寬貸。”一時間,“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清政府試圖用滿服來“滿化漢人”。后來為緩和滿漢沖突,又提出“十從十不從”的政策,婦、儒、隸、伶、婚、喪等服飾仍可保留漢裝樣式。但無論如何,這次改裝,使滿服代替漢族傳統服飾而成為當時服裝的主流。
中華民國時期,更廣泛的“胡服”——西方人的立體、緊身服飾開始傳人中國,并成為上流社會的時髦服飾。如當時頒布的《服制條例》規定官服、禮服以及公務員服裝等均為中、西裝合璧式。這次變革深刻地沖擊了中國百姓的著裝理念,并影響至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