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與媒介:趙武靈王的故事(1)
春秋戰國時期,將胡服引進中原的服飾交流與傳播,或用時髦語匯“互動”來解讀的第一個成功范例。胡服,顧名思義,是指“胡人”穿著的服裝。歷史上,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被稱為“胡人”。如再細說,則有“東胡”、“西胡”之分(匈奴為“胡”,其東之烏桓、鮮卑先世為“東胡”,西域各族為“西胡”)。關于胡人的裝束,先秦文獻中有若干片斷的記述。
《莊子·說劍》中寫道: “曼胡之纓,短后之衣。”《楚辭·大招》日:“小腰秀頸,若鮮卑著。”《古本竹書紀年》記云: “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從上述記載中我們約略可以得知胡服樣貌之一二。從已出土的地下遺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形象資料,,如山東侯馬市東周墓出土的陶制局部穿胡服的男子,河南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的銅俑等。總之,其特征與中原人寬衣大袖相異,主要是短衣、長褲、革靴(或打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動。
補充:
趙武靈王,名雍,戰國時趙肅侯之子,趙國的第六代國君。公元前325至前299年在位,他革新圖強,實行胡服騎射,為趙國開疆拓土,使趙由弱變強,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于當時和以后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8)傳位給幼子何,即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帶兵繼續開拓疆土,滅了中山國。惠文王四年(前295)主父與惠文王游沙丘異宮(河北平鄉縣東北滏陽河東岸),公子章爭位作戰敗北。公子成、李兌圍主父宮,三月余餓死在沙丘宮。趙武靈王墓原占地6萬平方米,現保護面積為10900平公米。墓冢周長220米,高10米。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國君趙武靈王葬于此。墓冢周長220米,高10米。經重修牌樓、墓丘后,武靈墓更顯得氣勢宏偉,巍峨壯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