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宗服飾流行“明朝風”
走進古代服飾彰顯著此地的豐厚歷史和人文魅力。
近日在玉溪舉行的第三屆云南民族服裝服飾文化節上,來自陽宗海管委會陽宗鎮的民間傳統漢族服飾,以其頗有特色的古典風貌奪人眼球,仿佛從方蘇雅拍攝的云南晚清照片中克隆出來的一樣,饒有趣味。
其實,這樣的服飾并不僅僅是展品,在陽宗鎮新街村,你隨時都能看到老人穿著古老的滿襟衣服、燈籠褲、繡花鞋,悠閑地坐在墻角曬太陽。她們的衣服長及膝蓋,大襟、領口和襟邊都用花邊鑲滾,褲腳也要鑲上花邊,繡花布鞋的頭向上翹起,鞋跟后面還多出一塊舌狀的布。不由得讓人想起云南十八怪中的兩怪來:裙子穿在長褲外、鞋子后面多一塊,很像老照片里清朝時期婦女的服飾,連陽宗人也稱這種服飾為古裝。這種服飾頗有古風神韻,卻依然流行在這里的村落中,儼然就是一道“另類”的時尚風景。
在陽宗,所有穿這種衣服的都是漢族,走出陽宗就不可能再見到同樣的衣服,由此顯得獨具魅力。
陽宗的“古裝”衣服有兩種:“滿鑲滾”和“花托肩”。穿“滿鑲滾”的年齡大一些,都在五六十歲以上,現在陽宗的老人一般都還在穿;穿“花托肩”的,過去是年輕人,現在幾乎沒有人穿了,只有一些人家里還保存著,只有過節玩花燈的時候穿一次。
“花托肩”要在衣服領口訂上寬五寸、長二尺的托肩,托肩上繡滿山茶、牡丹、喜鵲等吉祥紋飾,或繡上一些寄托祝福的傳說故事、勞動場景。在托肩的周圍用各種顏色的綢辮鑲邊,衣擺、裙口等地方也用布條和綢邊鑲邊。因為顏色艷麗、富貴,“花托肩”是陽宗女孩子結婚時必需的古老婚服。“滿鑲滾”要比“花托肩”簡單很多,黑色托肩上不繡花,只用各色布條、絲辮鑲邊,色彩淡雅、樸素美觀。
與之相配的褲子是“燈籠褲”,褲筒周圍4寸高的地方用絲線繡成圖案,圖案上下還用“龍紗辮”鑲起,穿起來像燈籠在飄蕩。鞋子叫“扳尖鞋”,像一只木船,鞋尖向上翹起,鞋幫繡著半截花,還有蜂、蝶圖案。后跟上部釘著一條舌狀的布,叫“鞋拽巴”。
衣服穿好后,還不能出門,還要做頭。頭要梳成中國最古老的“高髻”中的一種“斫子高髻”,這種發型在明清兩代最為流行。頭部的打扮也是最費時間的,至少要40至50分鐘,而且要別人來做,自己是沒有辦法的。
這種服飾什么時候出現在陽宗的,文獻上沒有明確記載。不過當地人都認同的說法是,像關索戲一樣,由軍隊帶入云南進入陽宗。陽宗的土著民族是彝族,明朝時期,隨軍隊進入云南的外來人比較多,他們在教會當地人先進耕作技術的同時,也把外地的服飾文化帶了進來。陽宗人在當時的彝族服飾上加入外來服飾的特點,就成了現在的長衣。陽宗由于地形原因,一直處于封閉狀態,古時候的服飾就得以保留下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陽宗與外界交流多了,現代服飾涌了進來,傳統服飾受到了沖擊。現在,年輕人基本不再穿傳統服飾,只有60歲以上的人還固守著這個傳統。
恰恰也是在和外界的交流中,陽宗的“古裝”開始不斷受到關注。一直以來,中央和省的相關部門都來陽宗收集服飾去展出,國內外的游客紛紛來到陽宗購買、收藏這種古老的服飾。
“衣服上的每個裝飾都得認真做,什么事不干也得一兩個月才可以做好一件衣服。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穿了,會做的人也少了。”村中老人對外地人或者游客的好奇目光早已經見慣不怪了。
現在,陽宗服飾面臨失傳危機的現實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關注。把傳統服飾作為農村文藝隊的服裝,借助陽宗文藝隊多、文藝興盛的優勢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是保護措施之一。于是,在節慶日里,陽宗人像當年出嫁的新娘一樣,盛裝打扮,一套套色彩艷麗的衣服隨文藝隊演出張揚著亮麗的色彩,重新熠熠生輝。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