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族服飾:衫裁艾虎 臂纏紅縷
這幾句出自楊無咎的《齊天樂·端午》。這首詞仿佛是一幅民俗畫,記錄了古人歡度端午佳節的歡樂場面:農歷五月五日,人們紛紛上街歡慶端午,賣粽子的、吃粽子的、賽龍舟、暢飲雄黃酒……好不熱鬧。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的穿著有艾虎紋樣的衣服,還有在發髻上插戴著用五彩繒帛剪成的釵符的,更有在胳膊上系著長命縷的。
人們為什么要這樣“武裝”自己呢?因為這些都是古人過端午的習俗。古時端午這天,人們有的把艾草刻作“小人兒”、“小葫蘆”等,用五彩線作裝飾,佩帶在身上或拴在小孩的脖子上以辟邪。有的用彩綢剪成小虎形,粘上艾葉,稱其“艾虎”,佩帶在胸前以起辟邪之效,也有穿著有艾虎紋樣的衣服以求辟邪。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曾記載:“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女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幡、燈球、競渡艾虎、云月之類。”詞中所說的“衫裁艾虎”顯然是指著裝者的衣服是用有艾虎紋樣的制成的。
除了穿艾虎衫外,用朱色繒帛剪作小符插戴在發髻上,或用紅色絲線做成長命縷纏在胳膊上也都是不可忽略的端午情結。
穿艾虎衫,戴釵符,系長命縷,這一切離我們很遠,又似乎離我們根近,它們承載著古人那份濃濃的端午情,就像跳動的音符,譜寫著服飾民俗學的華美篇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