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穿“漢服”嗎? 服裝折射中國文化變遷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漢服”情有獨鐘,認為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是祖宗之服,應予推廣。熱心傳統,值得褒揚,但把老北京人想象成個個峨冠博帶、寬袍大袖,未免滑稽,不符合歷史。
首先,在歷史上,中國傳統服裝屢經變遷,許多形制已不可能恢復。比如古人的襪子,是皮制成的,堅硬如鞋,可穿著它四處行走,所以古人認為穿著襪子登席極不禮貌,在春秋時期,如忽略這一點,可能引來殺身之禍。唐代用布帛做襪子,但太軟,常滑落,因此要系襪帶,非常麻煩。
第二,傳統服裝本身也是集大成的產物,它同樣借鑒了其他民族服裝優點。比如唐代的帽子,多是西域傳來的“胡帽”,此前國人多用幞頭,即四角綴長短繩各二的方巾,有多種系戴的方式,實用性差,耽誤時間,漸次被淘汰。
第三,今人對“漢服”的認識,多源于戲劇舞臺,非常模糊。戲劇為表演的需要,故用寬袍大袖,但這是禮服,只在正式場合穿用,在日常生活中,古人穿的也是窄袖服裝。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唐裝”,它源自清代的馬褂,非唐代服裝。以“唐”名之,并不意味著推崇唐朝,而是在英語中,稱海外中國人聚居區為“China Town”(中國城),“Town”音近“唐”,訛為“唐人街”,而這里改造的清代服裝,便成了“唐裝”。
真正的唐裝非常復雜,以禮服為例,要穿多層襯衣、夾衣,層層掩映,將其完全按要求穿好,至少要用半小時。帽子制式極多,參加不同級別的活動要戴不同的帽子,否則會遭到處分。
為什么唐裝這么麻煩?因此前中原400年戰亂,特別是五胡亂華,傳統難以接續,到唐王朝建立時,只能依靠古代經典文獻來恢復禮儀,而此前北魏等政權頗尊重漢文化,同樣繁文縟節,為凸顯自己才是最正統和最純粹的,故唐朝不厭其煩,只要古籍有載,一并拿來,唯恐疏漏。比如祭天儀式,唐初每年要搞4次,這就產生了一個大問題:天帝究竟是1個還是4個?如果是4個的話,天子究竟算是誰的孩子?經過一番爭論,最終達成了妥協:天帝既算4個也算1個,加在一起,改成每年祭天5次!
由此可見,關于傳統的爭論,許多是無聊的。畢竟,人應面向明天生活,不應面向過去,傳統應尊重,但不能無限制地夸張,否則如果先民連服裝都沒有,難道我們還要繼承赤身裸體的傳統?
從歷史上看,老北京服裝變化非常大,唐代以后北京基本脫離中原,與游牧民族服裝相同,明代改著漢服,清代又穿旗袍、馬褂。其實,在穿什么的問題上,順其自然就好,沒必要矯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