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濼口服飾”的前世今生
提起服飾之都的“前世今生”。
百年前的紡織業發端是濼口服裝業前世“基因”
作為曾經的商埠城市,晚清民國期間,當時的濼口就已經有了近代工業的發端,其中紡織業是最具代表性的產業之一。
根據資料記載,紡織業在天橋區已有100多年的發展史。其中1915年,山東巡按使蔡儒楷、軍閥靳云鵬,集中全省107個縣的財力籌資120萬元,在林家橋發起組建了“魯豐紗廠”,并于1919年開業。
當時的大軍閥張作霖和段祺瑞都持有該廠的股份,后來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廠。隨著紗廠的漸漸發展,紡織業也成為當時濟南的支柱產業,也為后來紡織業分支的服裝業發展奠定了產業基礎。
濼口碼頭解放前后 就已經出現服裝店鋪
74歲的程殿起老人在香磨李社區生活了一輩子,他告訴記者,濼口地區的服裝業特別是濼口服裝城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有它的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現在的小清河風景秀麗,可是上世紀40、50年代,由于缺乏治理,河水經常倒灌,再加上周圍地勢比較低洼,每逢下雨,我們都要撐船過河,所以這個地區自古以來都以商業和運輸業為主,也經常運輸布料,發展服裝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老人回憶,當時貿易最繁榮的地方就屬濼口碼頭了,船來船往,絡繹不絕,“當時碼頭運輸的一個主要物品就是小清河下游的紡織品,那些紡織品經常會運到鎮里來,當時這片就已經有很多各種店鋪,主要集中在現在的二環北路附近,其中也包括為數不少的服裝店鋪,但是比較分散。”
改革開放之后濼口服裝市場正式建立
土生土長的香磨李居民劉秀珍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末期,香磨李村里曾準備有一個與外單位聯辦的項目,就在現在濼口服裝城的位置,地都準備好了,結果陰錯陽差,項目落到了別處。
也許真應該感謝這樣的開頭,香磨李村人感覺不該讓這塊地閑著,也正好位于成豐橋附近的黃屯市場改造,當時有南方業戶無處可去,香磨李村將他們吸引過來,在這里落戶,成就了山東省最大的專業市場濼口服裝城。“剛開始是鐵皮柜臺,上面用架子掛著樣品,柜臺里放著存貨。冬天很冷,夏天很熱。”劉秀珍回憶說,1989年至90年代初,服裝批發環境和條件都非常艱苦,而干這一行多是來自江浙的南方人。
隨著口碑效應,濼口服裝城名氣大增,越來越多的濟南市民到濼口批發衣服。一些本地下崗職工也開始嘗試服裝批發生意。市場室外轉到室內之后,一開始“前店后廠”,房子不夠用,就租老百姓的房子,再后來香磨李村的房子也越蓋越高,蓋起了三層樓房,樓上加工,樓下賣服裝,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方終于成為江北最大的專業性服裝市場。
服裝城名聲漸響鎮中心南移1.5公里
一提起濼口地區,很多市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濼口服裝城,認為那里就是濼口地區。其實,歷史上的濼口鎮真實位置在濼口服裝城以北1.5公里處左右,曾經也是個繁榮一時的城鎮,但是隨著濼口鎮的舊村改造整體南移和濼口服裝城的建立,濼口片區的中心區也整體南移了。
據香磨李社區74歲的老居民程殿起回憶,在濟南解放前,濼口鎮可以說是濟南商業交通上的咽喉,也可以說是濟南北部的門戶。其外表和一座小城市一般,東南西三面全部建有城墻,全鎮人口約15000人,主要依靠商業和運輸業為主,城鎮繁榮一時。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濼口碼頭開始逐漸沒落,濼口鎮也逐漸進行了舊村改造,現在的濼口社區整體向南移動了1.5公里左右,幾乎和香磨李社區連為一體,再加上濼口服裝城的名氣越來越大,“濼口地區”這個名字也就隨之南移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